「淨零」挑戰引發企業碳焦慮,究竟該如何設定策略?協助企業認證的國際檢驗公證集團SGS,總結台灣企業現況,提出攻守策略的解方。
- SGS是通用檢驗公證集團,2013年入選DJSI世界/歐洲指數
- 守的策略:碳管理,可以從溫室氣體與碳足跡盤查做起
- 攻的策略:減量策略、公司治理評鑑、綠色產品或產業的轉型
- 市場上有10%的「綠色溢價」就能帶給企業更多轉型激勵
「每一個成功的ESG案例,都來自一個強而有力的高階主管支持,對內直接『去瓶頸』,對外面機構投資人的提問,已是公司高階管理者不可逃避的功課,」在臺北大學×遠見ESG企業領袖講堂上,SGS知識與管理事業群資深副總裁黃世忠一開場,就提出企業推動ESG最深刻的觀察。
產業人士耳熟能詳的「SGS」,成立於1878年,1919 年在瑞士日內瓦註冊為通用檢驗公證集團,提供全球企業測試、驗證、檢驗服務,擁有超過 9萬名員工分佈於世界兩千多個據點,1952 年啟動台灣業務。SGS本身也是一家重視ESG的公司,2013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DJSI)世界/歐洲指數。
「碳管理」是第一步,誰也躲不掉
黃世忠從ESG 大趨勢的挑戰談起,論及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機會。他指出,如果中小企業能夠得到充分資訊,並在關鍵時刻引進資源,應該就能順利克服淨零碳排所帶來的挑戰。
黃世忠分析,企業減碳與邁向淨零,可分成「守的策略」與「攻的策略」:
▋守的策略:碳管理是第一步
若採取「守的策略」,「碳管理」是第一步。
可以從溫室氣體盤查(GHG)與碳足跡(CFP)盤查做起,在符合 ISO 14064-1 標準下,建立公司文件管理制度,並依照《溫室氣體管理法》規定,每年盤查溫室氣體排放量,並且準備排放量清冊等資料,由第三方機構查證。
▋攻的策略:三面向拆解
但若要更積極,可以採取「攻的策略」,從三個面向拆解:減量策略、公司治理評鑑、綠色產品及產業的轉型。
【減量策略】可從組織做起,進行碳排減量規劃。例如汰換老舊設備,提升能源與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製程損耗、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導入創新零碳與負碳技術等。
黃世忠指出,企業需要定期盤點碳排放量,並且針對剩餘的、無法避免的排放量,透過投資減碳機制,例如:國際造林 、再造林減碳專案,或是負碳技術、購買國際碳權等機制,達到淨零排放。
【公司治理評鑑】外界已愈來愈重視ESG各面向績效的揭露。必須揭露的五大面向,包括環境/能源管理、溫室氣體排放/用水量/廢棄物管理、營運透明、發行報告書、薪酬福利。此外,現階段對於「不同利害關係人對企業透明度的期望」,有了更高揭露需求,將會是未來一年重點項目。
【綠色產品/產業的轉型】黃世忠表示,攻的策略中最積極的一步,是轉型到推展綠色產品,或進入綠色產業。以鋰電池儲能設備為例,現在上市櫃公司中,能進入鋰電池儲能設備的廠商,不乏傳統的高耗能傳統產業,此外其他綠色轉型成功的項目,還包括低碳水泥、綠鋼板、綠鋁材、生質燃料、循環經濟等,都是企業可以佈局的方向。
10%「綠色溢價」是現下最實質的鼓勵
「總結來說,淨零排放基本上已經變成ESG領域的緊急項目,」黃世忠慨嘆,淨零不像以前談CSR報告書,可以慢慢做,喜歡做什麼都可以,今天可以淨灘、明天可以種樹,現在的重點都在減碳、碳中和、淨零該怎麼做。
「但是淨零也是機會點!如果能在這個領域變成國際標竿,例如第一家達到碳中和的某某領域企業,就能享有很高的『行銷利益』與『品牌利益』,」他特別強調,市場上現有的「綠色溢價」能帶給企業更多轉型激勵。一般而言,市場上願意多付10%的錢來買綠色品牌商品,或得到優先議價的權力,這樣就值得了!
本文摘錄自《臺北大學X遠見ESG企業領袖講堂:ESG從觀念到實踐》課程重點內容
《遠見》自2021年底,開啟「ESG企業領袖講堂系列」,與國內多家大學共推課程,協助企業培養走向淨零路上的關鍵知能與實戰能力。講堂開辦至今,班班額滿。為傳遞進步觀念,特別取得授課教師同意,將課程內容精華,集結成文。
★鎖定《ESG遠見》,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