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暨CSR歷屆報導

第八屆《遠見》CSR企業社會責任獎:統一超、台達電、光寶、台哥大抱走9大獎

第八屆《遠見》CSR企業社會責任獎:統一超、台達電、光寶、台哥大抱走9大獎

全球最大塗料集團AkzoNoble人資長Heltmann Silke(手持顏料者)強調,持續善待員工及吸引人才,才是台灣企業能否邁向永續的關鍵。

|

3月底,讓人嗅出春天將臨的味道,位於台北市鬧區巷弄裡的「人文空間」,這幾天突然湧入許多重量級的企業貴客。 這是第八屆的《遠見》CSR評選活動,去年起不再使用問卷、改為評選實際執行方案後,獲得了各界熱烈迴響。 除了職場健康、社區關懷、環境保護、教育推廣、公益推動等5個組別,今年再增設「整體績效組」,全方位地檢視CSR政策、制度、及實施成效,讓參賽企業有更多選擇。

新賽制〉逾200件方案競逐 

自2011年底公告徵選辦法,經過3個月的收件時間,本屆一共收到來自112家企業的205件作品,數量皆比上屆(103家、184件)小幅成長約一成。(頁111表1、表2) 上一屆開始,《遠見》把決選階段擴大,邀請入圍企業前來簡報,和評審面對面、並接受提問。本屆評審團陣容因此擴大為6個組別、合計多達25人次,決選活動進行長達兩天。

在200多件方案裡,初選挑出35件佳作進入面試階段。不少入圍企業都由CEO率隊親征,展現對此活動的重視。嚴格的決選質詢,也讓許多企業反思CSR作法。「今年評審嚴格好多,」一名多年入選的企業CSR負責人說。

評審的問題大都很犀利。例如:這個獎對貴公司的意義為何?你們的福利很好,但想過怎樣讓員工在工作中自我實現嗎?如何在不影響效率的狀況下減少加班?又如:總部CSR制度是否落實到海外分公司?公益方案如何維持財務的永續?對「綠色電價」支不支持?是否願優先採購「綠色電力」?身為CEO,如何平衡風險與績效?尖銳提問,令許多入圍企業瞠目結舌。

甚至於,還有評審要求企業重算年度總排碳量,而非僅列出「減排」數據,以利跟同業比較,讓各家簡報團隊忙得不可開交。

新戰果〉本土及服務業豐收 

不僅企業戰戰兢兢,今年評審團也出現熱烈討論,甚至必須進行第二輪投票,以解決入圍企業同燈同分的僵持局面。 經過了兩天激烈討論,最後總共挑選出6件首獎、14件楷模方案。細數20項得獎作品,本土、服務、與科技業,可以說是今年最大的贏家!

從產業形態來看,今年本土企業展開大反攻,只讓外商拿下兩個名額,除了未曾缺席的IBM及首次獲獎的日商台灣凸版,其餘皆是本土企業的天下(見後續「得獎企業」報導)。

再從經營領域區分,本屆一口氣囊括9個獎項的服務業,鋒頭甚至蓋過以往最擅長拿獎的電子科技業(8項)。

至於已經長達四年未獲肯定的本土金融業,今年也總算破冰,由台新銀行在「公益推動組」奪下楷模獎。

最後從企業集團分析,包括統一超商、台達電、光寶科技、台灣大哥大等4家企業,今年合計搶下多達9個獎項,表現鶴立雞群,稱其為台灣CSR賽場上的「F4」,應不為過。

但其他企業也毋需灰心,《遠見》過去兩年改變賽制的用意,便在於激發更多CSR創意,以獎勵更多有心投入者。凡是得過獎的相同方案,往後便不具參賽資格,必須把機會讓給別人。

某家CSR承辦主管便擔憂地說,「明年我真的不曉得還能報什麼案子了。」評審團也不吝對許多入圍企業表達肯定之意,「案子創意很棒,可惜剛開始起步,社會影響力不夠大,明年再來一定很有希望!」這些評語不時從各組評審口中說出。

新趨勢〉「合作式」的CSR風氣 

觀察參賽作品內容,可察覺企業愈來愈懂得結合社會脈動。本屆便出現許多支持本土農業、關注特殊族群、提振弱勢就業的優質方案。

而最重要的趨勢,莫過於「合作式」的CSR風氣,開始蔚為主流。至今,不少企業還是把CSR看成公益行銷或綠色宣傳,首要任務就是把光環留在自家,排斥與外部單位合作,卻常因此阻礙了活動效益的擴大。

殊不知,任何單一企業的能力都有極限,唯有納入志同道合的異業伙伴,才能擴大可用資源與整體影響力。

以全家便利商店近年發起的「物資認購捐」活動為例,走進全省2800家全家,花300元就可採買麵條、米粉、醬油、罐頭等食物,透過「全台物流」配送到「中華基督教協會」6個集散地,讓愛心物資分送給19縣市的弱勢家庭。這些商品不會上架,只透過條碼供人認購,參與廠商也只收成本價,有盈餘就繼續回捐。

全家董事長兼執行長潘進丁分析,「物資認購捐」的愛心銀行想法,本身就有「供應鏈」概念,需要製造廠、物流商、通路、公益組織、及愛心消費者等各種角色,只欠一套有效率的系統加以整合、串連,使它持續運轉。

除了物資認購捐,過去幾年,從贊助紙風車劇團下鄉演出、募二手書到偏鄉、廢物資回收等活動,全家也曾和金石堂、維他露、光泉、聯華食品、佳龍科技等異業合作,一方面擴大活動效益,二來也活用不同業者的優勢。近來大眾關心的食品安全,全家也正設法規劃對應的CSR合作方案。

新模式〉台灣首見CSR沙龍 

當然,不少企業會顧慮,太過頻繁的同業交流,恐怕被誤會為聯合行為,違法公平交易法,「今天你跟同業喝個咖啡,可能明天就被公平會約談了,」一位企業主無奈地說。 如何推動跨業界合作?顯然需要一套全新的互動模式。

4月中,位於信義區山邊的一棟小別墅,就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國內首見的「CSR沙龍」。

這是由台北市歐洲商務協會旗下的低碳倡議行動委員會(Low Carbon Initiative),所催生的跨業交流活動,首場探討主題便是CSR。當天聚集了遍及科技、傳產、服務、金融等約15家企業的CSR負責人,一起腦力激盪。

這天下午,外商與本土企業會被打散,混編到3個小組,分別按照:節能減碳、銀髮族、弱勢聘雇等不同主題,在80分鐘內提出可行草案,並列出實施願景、時程、合作單位、所需預算等細節,之後再輪番上台發表。

提出這個想法的歐洲商會環境與能源委員會主席顧安德(Andreas Gursch)強調,參加CSR沙龍不必打領帶,丟出的想法也不強迫執行,活動不打分數、爭排名,連行動草案都不用打成電腦檔案,寫在海報紙上說明即可。透過輕鬆的交流場合,培養企業界合作、學習的習慣,「做出來的CSR方案也才不會都長得一樣!」來台多年、說得一口流利中文的顧安德笑說。

新運動〉民間催生CSR認證 

除了《遠見》每年一度的評鑑,各界對企業的監督力量正在不斷加強,迫使企業必須更主動因應。

如進行到第12年的愛德曼公關「信任度調查」最新發現,各國民眾對企業的信任度暴跌到47%的歷史新低,對「CEO」的信任度更只剩38%,比去年大幅下滑12%,反倒對「員工」(50%)及「大眾」(65%)的信任度,分別提升了16%及22%!

如果不能先取信於自家員工及消費者,往後企業的信任資產恐將繼續下跌。「企業必須更透明、參與社會議題、並邀集公眾討論,才能提升信任度!」愛德曼的報告下了這個結論。

經濟學家馬凱,去年底便和台灣樂活聯盟祕書長畢麗家、環保聯盟祕書長何宗勳等人,一同提倡「社會企業公約」的認證運動。

社會企業公約內容包含:慈悲、綠色、健康、幸福、成長等5個面向,將發表類似ISO的分級認證,以鼓勵更多有心回饋社會的企業,預計不久後就要籌措基金會負責執行。

馬凱觀察,過去「社會企業」以公益目的創造營利事業的理念看似完美,但成功案例卻很少見。至於一般CSR獎勵機制,也常因名額有限,難以帶動整體業界的良性質變。「我們沒勉強,願者上鉤,」社會企業認證採自願制,只要願受檢或輔導,便可獲不同程度認證。

新策略〉1.專注傾聽外界的聲音 

《遠見》多年來也不斷呼籲,台灣企業應該在CSR事務上擺脫代工心態,主動出擊、因應可能發生的風險。

常輔導企業的精誠永續顧問公司總經理尤元靖觀察,國內企業面對CSR風暴時,依舊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或因應策略,以為只要控制媒體,便可安度危機,「很多公司都是在種種教訓裡,累積對CSR的認識。」

尤元靖提醒,如果企業平常不傾聽各種利害關係人的聲音,就難以判斷往後危機會從那邊發生?甚至不瞭解外界關注的話題是什麼?

他曾替某家大型製造業上課,教導幹部如何面對媒體,卻在課堂上被挑戰,「我們是B2B,為什麼要對大眾說明?」殊不知,當企業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對客戶、員工、環境、乃至各種公眾議題,都開始有責任,肩上背負了許多社會期待。

產品行銷150多國、擁有140年歷史的金百利克拉克(Kimberly-Clark),向來是各項優質企業評鑑比賽的贏家。來台兩年多的台灣分公司總裁陸韋彤(Varaporn Dhamcharee)舉例,公司習慣以打造溝通平台、參與標準訂定的方式,提早面對可能的風險。

如1993年成立的FSC(森林管理委員會),集合許多環保團體、驗證單位、非營利組織,製定當前全球最主流的木材及紙漿認證標準。金百利克拉克多年來就主動跟專家互動,旗下「舒潔」品牌更領先同業,成為第一款獲FSC認可的家紙產品。

2.將人才視為企業命脈 

另一項必須及早面對的CSR挑戰,則是企業近來苦惱的勞資關係與人才培育問題。

創辦歷史可追溯到瑞典發明大王諾貝爾的全球最大塗料集團阿克蘇諾貝爾(AkzoNoble)全球人資長Heltmann Silke建議,「有時候,薪水或福利不是最重要的,如何維持組織裡的正面能量,並建立透明的資訊跟溝通管道,才是真正該做的。」

為蒐集員工心聲,阿克蘇諾貝爾每年都委託外部單位進行員工意見調查,還把「你的意見有被公司聽見嗎?」列為其中一題。

研究多家百年企業的Heltmann Silke強調,企業能否持續吸引人才,才是永續成長的首要關鍵,若因短期營業低潮,便把員工視為可隨意棄置的資產,往後恐怕會自食惡果。

「員工應該是企業的長期投資,而非負擔!」她表示。 看來,今後台灣企業想真正貫徹CSR,勢必要先做好傾聽外界與惜才的兩大功課。這也是未來創新CSR思惟的重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