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肆虐,加上疫後旅遊復甦,使得更兇猛、傳播力更廣的Ib型M痘病毒進入亞洲,遲早可能在台灣出現病例。它到底有多可怕?你該如何防範?《遠見》一文告訴你。
國際間M痘病毒疫情升溫,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國內從2022年6月23日把M痘病毒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以來,到目前為止共有404例,但均未驗出新型Ib型病毒。
然而,泰國已經在8月22日確診亞洲首例M痘Ib型個案,是一位有非洲M痘病毒流行國家旅遊史的66歲歐洲男性。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泰國和非洲有直航班級往來,也是東南亞交通樞紐,是非洲以外,繼瑞典以後第一個出現M痘Ib型病毒的國家。同屬交通樞紐的香港、新加坡等地,風險都很高,「在這些國家之後,新型病毒遲早會進入台灣。」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Q1:M痘病毒是什麼?
M痘是一種病毒感染,常見非洲部份地區,通常是接觸感染動物、家庭內部傳播而感染,會引起嚴重發燒、類似流感症狀,但全身卻會佈滿膿皰皮疹。
這種原本被稱為「猴痘」的疾病,在2022年傳播至全球,從非洲中西部的尼日,到美國、澳洲均出現病例。
最近出現的新型病毒株,《經濟學人》指出,是到目前為止最危險的病毒株,可能從剛果民主共和國擴散到盧安達、蒲隆地、烏干達等周邊國家,並在瑞典、泰國陸續出現新確診病例。
儘管各界對此病毒株了解仍有限,但盧安達大學講師悠達赫姆卡(Jean Claude Udahemuka)表示,成人致死率約5%,兒童則為10%。
Q2:新的Ib型病毒有多可怕?
相較於2022年的疫情,由較不嚴重的clade II病毒引起,這次的病毒株,則是在2024年4月,首次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採礦小鎮卡米圖加(Kamituga)發現,命名為clade Ib。
《經濟學人》指出,這種Ib型病毒已經突變,使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更快速,引起不少專家擔心可能會引發大流行。 悠達赫姆卡分析,新型病毒不只男性、女性發病機率相同,也可能導致流產,「病毒透過國際機場密切接觸傳播到全球,只是時間問題。」
Q3:Ib型病毒如何傳播?
除了傳播速度更快,Ib型病毒和II型病毒的傳染途徑也不同。2022年II型病毒,主要由男性間性行為所傳染,但Ib型病毒則透過異性性接觸傳播,特別是性工作者,佔病例達三成。
此外,Ib型病毒也會透過非性行為途徑傳播。WHO示警,M痘會透過密切接觸傳染,包括肌膚接觸(觸摸或性行為)、口對口、口對皮膚的接觸(如親吻),或是與罹患M痘的人面對面,彼此靠近交談、呼吸,都有可能傳染。
Q4:M痘病毒流行,也和全球暖化有關?
這次M痘Ib型病毒流行,和全球暖化有密切關係。
南非史德蘭波希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疫情應對與創新研究中心(Centre for Epidemic Response and Innovation)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會加劇超過50%已知的人類病原體出現。
該研究指出,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永久凍土中凍結的病原體,會在人類對其尚無免疫力的情況下被釋放。換言之,氣候變遷會導致各類流行病爆發,不是「是否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會發生」。
特別是在新冠疫情趨緩後,人口、動物、貨物的流動,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和流行病的挑戰,高傳染性的病原體,可以再次輕易跨越國界。
因此,該研究呼籲,各國政府應該評估氣候變化對流行病傳播帶來的風險,也應該使衛生系統更具氣候韌性,適應不斷進化的疾病傳播模式,以及人口、動物、貨物流動的全球化。
Q5:現階段怎麼防範M痘病毒?
接種疫苗是目前防範M痘病毒的最有效途徑。《經濟學人》指出,天花疫苗過去被證實對M痘相關疫苗具有交叉保護作用,即便對Ib型病毒株的有效程度尚存在不確定性,但牛津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教授朗恩(Trudie Lang)認為,天花疫苗安全、容易取得,值得一試。
此外,還有一種名為Tecovirimat的抗病毒藥物,也正在進行試驗,成果預計明年揭曉。 而在國內,目前儲備M痘疫苗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至8萬人接種,另外也有口服抗病毒藥物,約440人份。
疾管署呼籲,有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在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活事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還是過去曾經罹患性病者,都應該儘速接種M痘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