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促通過551億治水預算,應對氣候挑戰
▋台電推動地熱開發,瞄準大屯山20%國內潛能
▋萬海全球船隊導入生質燃油,碳排預計減少20%
▋麥寮海水淡化廠進度達96.5%,環境部拒台塑再延18個月
▋台灣西海岸泥灘地百年消失58%,候鳥、東亞水鳥恐消失
賴總統促通過551億治水預算,應對氣候挑戰
山坨兒颱風肆虐全台,瞬間暴雨造成南北縣市嚴重淹水災情。總統賴清德6日在新北市金山及萬里視察颱風災情後表示,114年度治水預算將高達551億元,顯示出政府對抗極端氣候和氣候變遷的重視。賴總統呼籲立法院儘速審議預算,確保地方政府能及時獲得資金推動治水工程,以減少類似災情的發生。
在視察過程中,賴總統指出,近期金山及萬里地區因瞬間降雨量大、漲潮造成嚴重淹水,政府過去對金包里溪及員潭溪的堤防投資成效顯著,若無相應的整治,災情可能更加嚴重。為此,賴總統強調,中央與地方需共同合作,加強員潭溪周邊的治水計畫,包括清淤、拓寬出海口及設置分洪道。
台灣的治水預算歷年持續增加,從前總統陳水扁時期8年800億元、前總統馬英九6年660億元到蔡英文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今年度的治水預算編300多億元,明年為551億元,治水預算逐年上升,突顯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政府正積極強化台灣的氣候調適與韌性能力。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國民黨立委廖先翔也表達了對治水預算的支持,但期待行政院能儘速補足原住民的禁伐補償預算,以加快立法院對於明年度總預算的審議。
台電推動地熱開發,瞄準大屯山20%國內潛能
台電先前已在2023年啟用宜蘭仁澤地熱電廠。近期,由於大屯火山群的地熱潛能約占全國20%,台電與台汽電以及國際知名地熱開發商如台灣倍速羅得和GreenFire Energy等公司合作,簽署了「大屯山地熱合作意向書」,預計在明年10月前完成地熱探鑽模型的規劃,隨後進行實地鑽探,首要鎖定萬里磺山區域。
台電再生能源處表示,政府下個階段綠電發展目標將重點放在地熱上,儘管其前期探勘開發風險較高,且投入成本可能歸零,但透過地熱探勘研究可以分攤成本並引進國外技術。地熱作為可控且全年穩定的再生能源,具備與傳統機組相似的可控性。然而,鑿井前需進行可探勘性調查,單口井的探勘成本接近1億元,若未發現地熱則該成本即為沉沒,這使得地熱開發具有挑戰性。
除此之外,台電正在擴建宜蘭仁澤地熱電廠,此電廠每年能生產近470萬度的綠電。擴建後,除了繼續發電,電廠在發電過程中所用的熱能不會消耗水資源,因此產出的尾水溫度可達攝氏40度。台電計畫與當地鳩之澤溫泉合作,提供多樣化的泡湯體驗,這將進一步推動當地的觀光發展。擴建工程預計將於明年啟動,並預計在後年帶來實際成果。
萬海全球船隊導入生質燃油,碳排預計減少20%
萬海航運7日宣布,將在全球船隊中開始使用生質燃油,首艘導入的船舶為WAN HAI 510泰春輪,這艘貨櫃輪目前正航行於遠東與印度之間。根據估計,使用生質燃油可減少20%的碳排放,這是萬海響應國際海事組織(IMO)2030及2050減排目標的重要步驟。
萬海表示,該船使用的生質燃油(B24 biofuel)是與燃油供應商KPI OceanConnect合作供應,符合國際永續發展與碳驗證單位ISCC的標準。這批燃料由回收的食用油生產的甲酯生物柴油(UCOME)與傳統低硫燃油(VLSFO)混合而成。
除了台灣企業使用生質燃油有重大進展外,在技術上也有新突破。台灣科技大學與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利用生質柴油廢棄物甘油製造高價產物「二羥基丙酮」(DHA)及綠氫的新方法。 這項技術是透過調整甘油與硼酸根的比例,不僅能有效提高二羥基丙酮的產量,同時降低產氫過程中的安全風險。二羥基丙酮是一種價格昂貴的產品,每公斤可達數百美元,廣泛應用於化妝品、醫藥和食品等產業。
麥寮海水淡化廠進度達96.5%,環境部拒台塑再延18個月
麥寮海水淡化廠原定於111年完成營運,旨在減少六輕對農業用水的調度,然而因疫情影響,已延誤兩次至今年10月底,近日台塑再次提出18個月的展延申請。環境部指出,該工程目前進度已達96.5%,延長18個月顯然不合理,因此不予同意。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與環保團體於8日召開記者會,重申麥寮海水淡化廠應按環評承諾如期完工。洪申翰指出,雖然麥寮海水淡化廠已接近完工,但台塑仍提出展延要求,這引發「台塑是否是想要降低成本,繼續以每度1.2元的濁水溪水價來運作的疑問。若以此為理由,做法非常不當,等於將公司的虧損轉嫁給環境和中部的居民,並將企業的經營成本轉移給農業,讓農民因應濁水溪的污染而承擔額外的負擔。」
環團強調,企業應負起社會責任,呼籲環境部加強監督,確保麥寮海水淡化廠能盡快啟用,避免對環境造成更大損害,並要求環境部對台塑集團的延遲行為進行制裁。
環境部對此回應表示,台塑提出延誤的理由為以哈戰爭影響的以色列零件進口問題。環境部強調,台塑若在10月31日前不再提出合理的延長申請,將對違反環評承諾的行為處以新台幣30萬至150萬元罰款。
台灣西海岸泥灘地百年消失58%,候鳥、東亞水鳥恐消失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8日發布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西海岸的泥灘地在過去百年內減少了約58%。這一發現刊登於國際期刊《Wetlands》,並呼籲重新檢視沿海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以減少天然棲地的流失,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研究顯示,台灣西海岸的泥灘地變遷可分為三個時期。1920至1950年間,泥灘地面積持續增長,但自1950年代起,由於大規模的人為開發,泥灘地逐年減少,至2010年約有58%的泥灘地消失。水庫和水壩的興建阻斷了泥沙的流入,影響了泥灘地的自然增長,而現有的泥灘地則逐步被填海、養殖、農業及工業開發所取代。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指出,目前全台唯一剩餘的完整泥灘地包括彰化的漢寶濕地、芳苑濕地和濁水溪出海口的大城濕地,這些地區是候鳥的重要棲息地,並孕育了大量無脊椎生物。泥灘地不僅提供碳儲存等生態服務,還承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維持東亞水鳥的生存至關重要。 全球泥灘地自1984至2016年間流失16%,而亞洲地區的泥灘地流失程度更是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