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輝達AI預測颱風動態神準!氣象署CorrDiff到底厲害在哪?

AI的協助能使颱風預測更加準確。示意圖。截自氣象署官網

|

今年夏天數個颱風接連侵台,加上近幾年氣候變遷,天氣現象愈趨極端,也加深預報的難度,造成人心惶惶。不過,生成式AI的誕生帶來一線曙光,中央氣象署與輝達(NVIDIA)攜手合作的一個強大新武器:AI模型「CorrDiff」,為氣象領域應用AI跨出了重要一步。到底它厲害在哪?

打開天氣預報App,看見颱風來襲降雨機率提高,卻仍沒有實感;或是知道山區會下豪大雨,但沒料到溪水竟會暴漲,造成有人不幸罹難。這是一般民眾與天氣現象之間,長年來始終跨不過的一道「溝」。

不過,生成式AI誕生後,有望在未來補足缺陷。

這一切的關鍵突破之一,出現在今年兩個科技現場。在3月份輝達(NVIDIA)GTC大會、6月份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演講舞台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皆提到與中央氣象署合作開發的生成式AI模型「CorrDiff」,能透過AI將氣象資料解析度從25公里降至2公里,與傳統模式相比,更可讓單次推理速度提高1000倍、能耗減少3000倍。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圖/輝達提到與中央氣象署合作開發的生成式AI模型「CorrDiff」。取自nvidia官網

這讓台下眾人為之驚艷,各界對於AI的關注度,也從單純的硬體,或是製造業等應用,轉移到過去較少受到重視的「氣象」領域。而這款模型,也在7月份的凱米颱風首度發揮功用,如今成為氣象署的助手。

「經過實際驗證結果發現,這一次AI的表現的確比傳統模式好,」中央氣象署署長程家平在颱風過後接受《遠見》專訪,滿意地看著展示螢幕,向記者說道。

「CorrDiff偉大的地方在於,這是第一次可以用AI去生成出這麼細緻的氣象資料。」長年研究氣象AI應用的台大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柏孚也指出,雖然CorrDiff尚未觸碰到最核心的氣象「預報」,但已經為氣象領域應用AI跨出了重要一步。

機器學習大幅降低氣象模式運算資源

CorrDiff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這得從氣象領域應用機器學習的歷程開始說起。

程家平解釋,氣象界自1950年代起便開始用電腦預測氣象,稱之為「NWP模式」(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傳統數值天氣預報),透過數學物理方程式產出預報資料。2010年左右起,陸續有科學家採用機器學習方法開發預測模式,也就是「DWP模式」(Data Science Based Weather Prediction),但當時尚未造成全面性的轟動。

直到生成式AI問世,近一兩年來,DWP模式蓬勃發展,包括Google Deep Mind推出的AI預測模型「GraphCast」、輝達的「FourCastNet」等,成為氣象界矚目的焦點。

圖/近一兩年來,Google Deep Mind推出的「GraphCast」等AI預測模型,成為氣象界矚目的焦點。取自Google Deep Mind官網

「當我擁有全球氣象資料後,(使用DWP)只需要傳統氣象模式運算資源的萬分之一,它的準確度更比過去好20%至30%!」陳柏孚說。

問題來了,這些全球氣象資料都是使用25公里解析度的資料進行訓練,台灣因面積太小,難以直接用其來處理天氣現象。用CorrDiff來「降尺度」(也就是提高解析度)的重要性由此而生。

事實上,過去並非沒有降尺度的方法,但傳統的「統計降尺度」、「動力降尺度」,兩者都有不足之處。

程家平說明,由於大氣現象非常複雜,如小尺度的雷陣雨和大尺度的鋒面系統會交互影響,地形也會產生干擾,這些皆為「非線性現象」,但統計降尺度只能處理單純的線性資料,就會產生預測不夠精準的問題。

動力降尺度雖然足以處理非線性資料,卻難在需耗費非常大量的電腦運算資源和時間成本,「這就是為什麼AI降尺度的方式會被凸顯出來,」程家平強調,「它既可以處理很多非線性資料,又不用花那麼多時間、資源。」

延伸閱讀:輝達、美超微在台建AI算力中心,引爆再生能源售電商戰

氣象署與輝達攜手打磨「AI降尺度」,創造雙贏

有感於AI將大幅提升作業效率,這也是為什麼,氣象署早從三年前就找上輝達了解各種AI應用,開啟合作。

以CorrDiff來說,便是由氣象署提供四年份、以每小時計的2公里氣象資料,共含四個變數,而輝達則拿出25公里氣象資料,並負責演算法及提供超級電腦運算資源,採「監督式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進行訓練,共同打磨出這款模型。

其實換個角度看,台灣之於輝達發展氣候AI模型的進程上,也有其重要意義。

「輝達在做CorrDiff之前,其實已經在全球天氣預報有非常好的成果,所以他接著就要找一個小尺度、天氣最困難最複雜的地方,」陳柏孚分析,台灣處在最大季風區、有複雜地形,又有颱風、梅雨,本身就夠挑戰、夠有特色,雙方合作是雙贏。

「這(CorrDiff)是我們做的諸多AI專案中比較大型的,」程家平透露,其實氣象署內部過去三年早已發展出大大小小共30多種AI應用,如地震預警、雲量辨識、空氣品質預報等,甚至還在去年底獨立成立有10個分組、達20人以上的AI工作小組,統整過去散落在不同單位的資源,全力發展AI。

這一年,也碰巧搭上「黃仁勳熱潮」,首度讓外界關注起氣象界的AI應用。「黃仁勳他給了很好的vision(願景)、非常好的vision,AI應用這件事情是很有未來性的,」程家平強調。

終極目標是打造台版「氣象數位孿生」,提供個人化決策建議

但CorrDiff還只是第一步,氣象署的終極目標,是要訓練更多台版資料,發展自己的區域模型,也就是真正將AI應用到最核心的「預報」上,提供更高解析的氣象預報給台灣人,甚至是打造出「台灣的氣象數位孿生」。

這意味著,未來將可以用電腦模擬任何天氣現象。輝達上月推出的全新AI模型、用以預報美國大平原的強烈颶風的「StormCast」,就起了重要的示範性作用。

以前的氣象預報做得再準,永遠有一個很大的gap是,一般人其實沒有能力去詮釋氣象資料,這就要靠AI和數位孿生來補,」陳柏孚說,「未來它就會直接告訴你要不要帶雨傘、應該把防水板拿出來、出門要戴口罩,將氣象和個人化的生活決策貼合在一起。」

圖/未來也許可以將氣象和個人化的生活決策貼合在一起。示意圖。Erik Witsoe by unsplash

廣義來看,這更會大幅影響各行各業,如降低颱風的衝擊、在寒流前精準預估流感疫苗儲備量等,外界對此也樂觀看待。富邦產險資深副總經理林國鈺便分享,若未來能應用AI技術,協助農業與一般企業提早進行防災準備,減少災害發生,也能減少保險理賠,長期來看將創造雙贏。

更甚之,這也將開啟新一波國際間的合作。程家平指出,雖然訓練氣象AI很複雜、但應用很容易,對於資源不豐、沒有部署高速電腦做氣象預測的國家而言,使用少量電腦資源就能快速上手應用。

一場由黃仁勳掀起的AI熱潮,持續在台灣各個角落發酵,看在程家平眼裡,願景很美好,但路還很長、還得經過各種嚴謹認證,「不是CorrDiff做完就好了。」但,這也讓他對透過AI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期待,「不論成功或失敗,科學就是一條不斷去摸索、嘗試的路。」

延伸閱讀:輝達研發中心為何設高雄?AI產業爆發,北部供電短缺怎解?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