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新能源

新八國聯軍搶投資 把台灣海峽變聚寶盆

全球知名大廠 打造亞洲離岸風電重鎮
新八國聯軍搶投資 把台灣海峽變聚寶盆
| 攝影 張智傑

台灣大力推動離岸風電,全球開發大廠聞風而至,高層甚至舉家遷台。他們不僅看好台灣離岸風電潛力,更不約而同直指,台灣會是亞洲離岸風電開發中心。 

1991年,丹麥在洛蘭島(Lolland)外的北海,立起全球第一支離岸風機,開啟全球離岸風電的新時代。

現在,搭乘直升機俯瞰北海,周邊的英國、丹麥、德國與荷蘭外海,可看到數千支純白風機,井然有序地排列。北海岸邊則有不少運維碼頭,能看到海鷗飛過,海豹成群在旁歇息。

積極想發展離岸風電的彰化縣長魏明谷,去年8月間,曾組團到英國考察離岸風電,十天走了3700公里。

一行人忍受嚴重暈吐,搭船一小時到北海看風機,當魏明谷看著海上一支支風機,與偌大的海上變電所,直呼「很大、很高、真的很壯觀」「看到人家都建好了,為什麼我們不可能?這是可以實現的,」他信心大增。

根據歐洲風能協會(Wind Europe)統計,截至2017年1月,全歐洲共裝設了12631MW(126.31億瓦)的離岸風機,北海就占了72%。這些風機,不只帶來再生能源,提升各國能源自主程度,也催生出當地供應鏈與開發商。

15世紀,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循著大西洋,踏上美洲新大陸。

這兩年,全球離岸風電開發商,就像當時的探險家,也已紛紛「聞風而至」,來到台灣這塊「新大陸」。

台灣整體投資不振 離岸風電逆勢成長 

近幾年來,台灣整體投資不振,外商愈來愈少,離岸風電產業卻是例外,幾乎全球重要廠商都已集中到台灣。

攤開名單,簡直像新八國聯軍,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包括來自丹麥的沃旭能源(Ørsted)、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來自澳洲的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與來自新加坡的玉山能源(Yushan),均已選擇在彰化外海插旗。

在彰化縣政府任職多年的職員紛紛表示,近一年半來,風能外商進進出出,「從未看過這麼多外國人頻繁進出縣府」。

此外,德國的達德集團(WPD)、法國的歐風能源(Eolfi)與新加坡艾貴能源(Eqiss),則相中桃園、雲林與新北市等地的風場。而加拿大北陸電力(NPI),則與玉山能源合組海龍公司。

這些廠商都是全球最活躍的,了解這些公司,就可拼湊出全球離岸風電開發史。

廠商各有來頭 開發風場經驗豐富 

例如沃旭前身是隸屬丹麥國營電力集團的丹能風力(DONG Energy),全球第一支風機就由丹能於1991年立起的。

早期的丹能是一家以石油、天然氣為主公司,為了把名字中的石油(O, oil)與天然氣(G, gas)單字拿掉,徹底轉型為綠能產業,2017年11月,選擇一位丹麥知名科學家的名字沃旭,為新公司名稱。

沃旭目前已在全球擁有19座風場,營運中的風機容量已達3GW(30億瓦),興建中、預計2022年完工的英國荷恩夕計畫二期(Hornsea Project Two),容量高達1400MW(1.4億瓦),將是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場。

兩年前被派來台灣的沃旭亞太區總經理暨台灣董事長柏森文(Matthias Bausenwein),在離岸風電有十年經驗。他分析,與韓國、日本等鄰國相比,韓國雖曾提出離岸風電計畫,但延宕多時;日本雖也有優良風場,卻遲未擬定詳細的開發計畫與法規架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落腳台灣,因為這裡已經是亞洲離岸風電的中心,」他說。

沃旭真的十分積極。為了建構台灣的在地產業鏈,已評估過台灣170多家合作廠商,最後挑選15到20家,將深度合作。丹麥總部裡的1500多位專業工程師,就是後盾,經常有人被派到台灣,與業者技術交流。

至於另一家丹麥公司CiP,雖然成立時間較晚,於2012年,但卻不容小覷。它與丹麥最大退休基金PensionDanmark合作,背後有20多筆退休基金投資,規模約60億歐元,離岸風電投資占比超過五成,團隊成員擁有超過15年的開發經驗,在全球已開發15座風場。

CiP董事長艾卓儒(Anders Eldrup)更是大有來頭,曾任丹麥財政部次長十餘年,並且擔任過沃旭前身的丹能董事長,是推動丹能轉型,專注離岸風電的代表,被喻為「離岸風電之父」。CiP台灣區執行長侯奕愷(Jesper Krarup Holst),本身就曾參與3GW(30億瓦)的風場開發。

「台灣是我們在亞太的第一個市場,」侯奕愷2016年來台灣參加招商大會,就馬上決定投資台灣,2017年10月,台北辦公室就成立了。

在他眼裡,台灣跟丹麥的狀況很雷同。丹麥在1980年代開始發展陸域風力發電,但丹麥國土小,沒幾年就找不到土地蓋陸域風機,只好往海洋發展。他認為,台灣也四面環海,到海裡發展風力,是最好的選擇。

除了丹麥大廠 星國、澳洲也沒缺席 

除了丹麥以外,其他國家對台灣海峽的風力,也非常看好。

例如成立於新加坡的玉山能源,由英國公司成立,英籍成員哈登(Ian Hatton)、蓋瑞提(Malcolm Garrity),曾於2008年參與英國Ormonde 離岸風場開發。

那是當時全球第一個採用單機裝置容量5MW(500萬瓦)的風機、使用四腳座套管式基礎(Jacket)的商業規模離岸風場,以42公里長度的單一輸電電纜併網,也創下當時紀錄。

玉山能源台灣執行長陳聰華,原是台灣第一個民營電廠長生的首批員工,在電力能源領域已有30年經驗,以規劃、設計發電系統見長。

2013年,他看到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趨勢,離職創業,先投入屋頂型太陽光電系統,後來看到離岸風力更有潛力,2016年才與新加坡玉山能源合資成立台灣子公司,並引進加拿大民間電力公司北陸,來台共組海龍公司,一起爭取台灣的離岸風電商機。

「從北亞到南海這段,以台灣為中心,這塊風力其實最好,一開始還是先從台灣進行,」陳聰華坦承,他在台灣從事電力產業30年,直到2010年後,才知道台灣海峽的風能這麼好。2016年,總統蔡英文上台後積極推動,他才看到商機。

同屬亞洲的澳洲,也沒有在台灣缺席。澳洲麥格理集團是全球知名的投資銀行,旗下麥格理資本專注再生能源多年,迄今在全球投資8座離岸風場,容量超過6GW(60億瓦)。2017年7月,以23億英鎊收購英國綠色投資銀行(Green Investment Bank),加大再生能源發展力道。

麥格理早在2004年就到台灣設立據點,迄今已投資了很多不同領域。

麥格理資本台灣負責人蔡毅霆(Ryan Chua)表示,這幾年看到台灣努力發展再生能源,曾評估一些本土業者,後來選擇投資已在苗栗外海立起兩支風力發電機的上緯投控開發,「我們認為上緯最先進,他們的人有最多經驗,可以真的做到離岸風力發電,」他說。

由上緯開發的國內首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 I),麥格理、沃旭即分別持股50%與35%,提供技術諮詢、融資服務。

麥格理除了可幫離岸風力投資進行財務規劃,也有技術能力,目前台灣22位員工中,一半是技術人才。

台灣海峽風場條件優良、政策加持 

其實外商會雲集台灣,除了台灣條件好之外,也是因為歐洲市場已飽和,必須尋找新的舞台。歐洲發展離岸風電已約30年,符合開發條件的風場,多已有風機運轉,或正在開發,市場逐漸飽和。

2010年後,當美國太空總署(NASA)、國際離岸風電顧問公司4C Offshore陸續公布報告指出,台灣海峽是全球潛力風場,就開始吸引這些開發商的關注。

2015年5月起,歐洲再生能源媒體《Recharge》,陸續刊登「台灣遲早是離岸風電主力」「台灣成為離岸風電蛟龍之年」兩篇報導後,再度加深外商對台灣的興趣。

2015年,能源局也推出「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申請作業要點」,代表時機已屆成熟。加上蔡英文上台後的一系列能源政策,更加速外商揮軍來台。目前,這些外商已標下十幾個離岸風場,累計將在台灣投資台幣上兆元。

來自丹麥的侯奕愷、柏森文兩人,為了開發台灣市場,舉家遷台,甚至,柏森文也有小孩在台灣出生。不難看出,國際大廠對台灣離岸風電,已經做好長期發展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