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國逾60位科學家呼籲:不要再用種樹實現「碳抵消」
▋中國電力使用量,首度與經濟成長脫鉤
▋Patagonia全美門市放「投票假」,籲員工支持保護地球的人
▋全球暖化加劇女性生育困境,各國COP29尋對策
▋六國捐45億維護生物多樣性,為何還是不夠?
9國逾60位科學家呼籲:不要再用種樹實現「碳抵消」
隨著愈來愈多企業加入永續共好行列,「碳抵消」(carbon offset)成為各大企業顯學,透過支持或資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以彌補日常活動產生的碳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然而,來自九國、超過60位科學家指出,這種「碳抵消」措施無效,而且正在拖慢企業真正減碳進程。他們簽署承諾書,呼籲企業應儘快朝「真實零排放」邁進,而非只是玩數字遊戲。
簽署人之一,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梅辛納(Katrin Meissner)表示,很多碳抵消項目專注在種樹、讓區域自然再生,但這些方法無法永久封存碳,因為當樹木在乾旱或野火死亡時,儲存的碳將重新釋放回大氣中,「在缺乏必要減排措施的情況下,只是倚賴碳抵消,是危險且有害的。」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發起此承諾的組織,是由澳洲鐵礦億萬富翁佛瑞斯特(Andrew Forrest)創立的麥德魯基金會(Minderoo Foundation),反映出日益增長的憂慮,也就是大量從森林等相關項目發起碳抵消,可能實際上並未減少碳排。
中國電力使用量,首度與經濟成長脫鉤
中國的燃煤發電廠,是全球暖化的最大元凶之一,即便政府大力發展綠能,使風能、太陽能發電量屢創新高,今年前九個月清潔能源供電量較去年同期成長1.9%,但同一時間,中國電力消耗卻增加7.9%,是2021年後的最大增幅。彭博社指出,當時電力需求大增,伴隨著2021年強勁的經濟成長,但如今中國卻面臨經濟不景氣,但弔詭的是電力需求依舊不減,而強勁的電力使用量,將延長中國燃煤發電廠壽命。
中國的電力消耗和經濟成長一直緊密相關。專家、學者把電力使用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量組成「李克強指數」,認為這是比GDP(國內生產總額)更能真實反映中國經濟成長的指標,然而未來五年,中國電力需求將超過GDP增速。
彭博社指出,2022年電力已佔中國能源消費28%,比2000年的11%顯著成長,原因在於交通和供暖電氣化,雖然加大煤炭發電使用量,但卻因取代效率更低的化石燃料,反而對氣候衝擊較小。反觀對氣候構成危險的是數據中心、空調等新需求來源,在2022年創紀錄高溫後,中國空調製造量在去年成長15%,而今年9月高溫也使居民用電量飆升。
這顯示,中國消費者若持續以如此驚人速度消耗電力,代表清潔能源革命將出現比過去更大的挑戰。
Patagonia全美門市放「投票假」,籲員工支持保護地球的人
眾所矚目的美國大選將在11月5日正式登場,但超過4000萬人已在各州不同制度下提前投票。堪稱「永續模範生」的知名戶外運動服飾用品品牌Patagonia特別在10月29日關閉全美國超過2600家門市,讓員工可以提前投票,並呼籲員工要以保護地球為投票考量。
「當氣候變遷已經發生在我們身旁,我呼籲商業領袖們加入這個活動,給員工帶薪假,讓他們能行使投票權,」Patagonia執行長蓋勒特(Ryan Gellert)表示。此舉也引來其他支持永續的企業讚賞,如瑞典電動船公司X Shore執行長漢森(Rene Hansen)就回應,「投票是我們每個人對未來貢獻的關鍵途徑。」
而在Patagonia網站上,還引導網友到保育選民聯盟(League of Conservation Voters)。該環保倡議組織的目標之一,就是把氣候意識強的政治人物推上權力高位,因而追蹤所有國會成員在環保和氣候法案投票紀錄,讓選民了解候選人間的差異。
全球暖化加劇女性生育困境,各國COP29尋對策
全球暖化已成新日常,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步步進逼的氣候危機,將導致婦女流產、早產,也會對母親造成傷害。即將在11月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將對此議題深入探討。
80位來自45國科學家近期發布報告指出,極端氣候將導致更多嬰兒夭折,也會造成婦女早產,甚至是新生兒認知損害。例如,每年在中南美洲、亞洲、非洲33國,洪水導致10萬次流產,以低收入、低教育水準的婦女受害風險最大。
然而,各國在向聯合國提交的119項國家氣候計畫中,只有27項與母親和新生兒相關,使相關議題成為氣候行動的一大盲點。
馬來西亞雙威行星健康中心(Sunway Centre for Planetary Health)教授馬穆德(Jemilah Mahmood)表示,在極端氣候下,醫療服務、衛生設施和食品供應的崩潰,將加劇孕婦困境,如果不採取行動,將帶來災難。
《衛報》(The Guardian)指出,COP29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各國為減少碳排、應對全球升溫所提供的資金目標達成一致,而女性在極端氣候下面臨的生養困境,也將是各國討論議題之一。
六國捐45億維護生物多樣性,為何還是不夠?
聯合國第16屆生物多樣性峰會,目前正在哥倫比亞舉行,而奧地利、丹麥、法國、德國、挪威六個歐洲國家,宣布承諾將提供1.3億歐元(約合新台幣45.2億元)保護生物多樣性。
2022年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所建立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GBFF),負責把這些資金提供給致力保護、恢復並確保野生物種、生態系統長期健康的國家和社區。
目前,共有24個發展中國家從該基金獲得支持,另外還有18個準備等待資助的項目,會在今年夏季批准。而該基金的目標,是把20%資金交給原住民和在地社區主導,讓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自然守護者」。
然而,該基金目前仍不足,需要更多公共和私人的額外資金。野生物植物保護國際協會(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執行長泰勒基(Kristian Teleki)表示,儘管多國願意承諾捐款是不錯的開始,但仍需更多國家做出更多承諾。「自然的生存取決於資金,否則其成本將遠超過金錢,」他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