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歐盟也將在2026年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在強調淨零、負碳排的時代裡,碳足跡、碳中和、碳盤查到底是什麼?以下盤點5大淨零關鍵字。
- 淨零排放:即在特定時間段,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量」為零
- 碳足跡:一項活動或產品的生命週期中,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碳盤查:企業或組織盤點碳足跡,包含範疇一、二、三
- 碳中和:「碳排放量」與「碳清除量」相等,一正一負互相抵銷
- 負碳排:一定時間內所消除的二氧化碳,超過產生的二氧化碳量
「淨零排放」代表不排放溫室氣體?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定義,淨零排放(Net Zero)指的是在特定一段時間內,全球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人為移除的量等於零。
「淨零排放」指的不是不排放,而是盡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除此之外,再透過負碳技術、森林碳匯等方式抵消,來達到淨零排放。
淨零也就是讓溫室氣體排放接近零值。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將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而台灣也在其中。
什麼是「碳足跡」?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中,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換句話說,一項活動或產品的生命週期,包含原物料開採,製造、組裝再到運輸,甚至廢棄處理、回收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需要列入碳足跡的計算。
因此,碳足跡不單是在製造所排放出來的污染,還得包含運輸端、消費端等環節整體的碳排量。
「碳盤查」包含哪些範疇?
為了因應全球淨零、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氣候行動目標,許多企業也開始進行「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也就是碳足跡盤查。
碳盤查有三個範疇分別為:
▋範疇一,企業/組織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像是工廠生產的直接碳排、製造過程使用甲烷等氣體等,都屬於範疇一。
▋範疇二,能源的間接排放源。主要指的是輸入電力、熱或蒸汽而造成間接排放溫室氣體。
▋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源,由組織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像是採購原料生產與運輸、員工通勤與差旅等。
在2022年5月31日,經濟部也推出「2050淨零排放網」推出碳估算數位工具,提供中小企業可以依需求,在試算練習區進行碳排計算。 企業碳盤查怎麼做?經濟部「碳估算工具」一站上手
「碳中和」是什麼?和「負碳排」有何差異?
早在1960年代,科學家就曾示警溫室氣體對地球的負面影響與衝擊。其中,訂定「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氣候行動目標就是常見的方式之一。
「碳中和」指的是,企業、組織或政府在特定一段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累積的減碳量相互抵銷、清除。
也就是說,在特定期間內,「碳排放量」與「碳清除量」相等、無增無減,達成「碳中和」的狀態。因此,碳中和並不等於「零碳排」(Carbon Free)。零碳排是指生產、製造過程中並無排放溫室氣體。
除了淨零、碳中和是氣候行動目標常見的關鍵字,另一個則是「負碳排」(Carbon Negative)。
不同於「碳中和」是達到碳排放量、碳清除量相等的狀態,「負碳排」則是在一定時間內所消除的二氧化碳,超過產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即達到負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