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遠見ON AIR》特別推出每日影音特輯,由《遠見》社長楊瑪利與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共同主持,邀請專家即時解析會議亮點。本集節目邀請到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分享他對氣候峰會的觀察。
聯合國氣候峰會關鍵討論:資金、目標與挑戰並行
趙恭岳分享,在全球氣候變遷持續加劇的背景下,COP成為各國討論解決方案的重要平台。近日,COP29公布了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數據,顯示排放量不減反增,達到612億噸,比前一年上升了0.7%。不僅凸顯減碳排的艱鉅,也讓各方急於找尋更多能源轉型的可能性。
COP29與會期間,全球多方對減排資金需求展開激烈討論。其中,最不發達國家要求每年分配2000億美元以上,而島嶼國家則提出數百億美元的需求。面對這些訴求,究竟如何達成資金分配與具體承諾,仍需等待大會最終的決議結果。同時,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在會議期間直言,石油生產國主導的氣候談判充滿矛盾,並呼籲全球應優先聆聽科學家的建議,而非被汙染製造者所牽制。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馬斯克與川普:能源與氣候政策的矛盾縮影
另外,COP29討論氣候政策的同時,馬斯克與川普的立場也成為焦點。
馬斯克以電動車與碳權交易推動能源轉型,但他對企業社會責任(ESG)指標卻表現出矛盾態度。他曾公開批評ESG體系,尤其在人權(S)與公司治理(G)層面的評分表現不佳。然而,馬斯克仍透過技術創新推動低碳商業模式,顯示氣候議題不僅僅是環保的議題,更涉及複雜的商業考量。
而川普在任期間曾多次試圖撤回美國對《巴黎協定》的承諾,並削減氣候相關計畫的經費,導致相關研究和基礎建設進度放緩。然而,多數觀察家認為,即使在川普的干預下,美國地方政府與企業依然積極推動氣候行動,顯示氣候議題在基層的持續動能不容忽視。例如,馬斯克的特斯拉在此期間仍以碳權交易,為其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顯示市場對減碳技術的需求正穩步成長。
氣候行動成功三要素:科技、商模與社會參與
這次COP29,趙恭岳也觀察到,隨著氣候變遷影響日益顯著,氣候風險更是結合科學與社會學的多層次議題,並要求公部門、企業及個人共同正視這項挑戰。趙恭岳表示,氣候風險的本質是科學預測與實際情境的結合。幾十年前,科學家對氣候變遷可能性的預測已被證實準確,而如今我們正處於風險影響的中心。
他進一步指出,面對氣候風險,政府部門應積極推動政策制定與資源分配,同時企業應找尋新的低碳科技與商業模式。在個人層面,則應透過教育與行動提升對氣候議題的敏感度。例如,能源消費並非完全避免,而是應該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或零碳排的方式,例如全綠電供應下的冷氣使用等。
趙恭岳認為,整體而言,氣候行動的成功取決於技術創新、商業模式與社會參與的結合。他舉例指出,石油開發若能結合碳捕捉技術,也可能成為減排的過渡選項。而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成為各界需深入探討的核心問題。
未來,無論是高爾呼籲的科學導向,還是企業如馬斯克般的技術創新,都需在政策支持下展現更大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遠見ON AIR X COP29》台灣對外援助比例低於0.1%!黃男州:Taiwan Can Help不應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