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登場!環境部2030禁四大塑膠
▋台灣氣候評比「非常差」,學者:能源政策未提出減碳規劃
▋全台空汙防制區大檢討:五縣市新增PM10三級防制名單
▋重啟核電有譜?郭智輝:核廢料成關鍵議題
▋「找回原力」計畫啟動,打造自然碳匯與文化復育雙贏模式
全球塑膠公約登場!環境部2030禁四大塑膠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INC 5)於25日在韓國釜山舉行。為因應國際趨勢,環境部在同日召開記者會,重申2030年全面禁用購物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等四大塑膠品的目標,並將因應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新增對網購塑膠包裝的管制。
環境部長彭啓明強調,政府對於減塑的決心不變,將持續推動相關政策,朝向「2025年限用、2030年禁用四大塑膠品項」時程,仍不改方向。
同時,環境部也組成觀察團前往釜山參與會議,並在國內設立戰情中心,即時掌握國際談判的最新進展。當場與在釜山的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連線,分享釜山現場情形。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樊國恕表示,本次會議吸引了超過3800人參與,主要都針對32條草案條文內容,包括一次性塑膠限制、廢棄物管理、環境監測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環境部表示,將以這次國際談判的成果為基礎,與產業界、環保團體共同研議,預計在明年上半年訂定更詳細的2030年及2035年減塑目標,以期達成全面減塑的目標。
台灣氣候評比「非常差」,學者:能源政策未提出減碳規劃
德國看守協會在COP29公布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在全球196個國家中排名第60,較去年略進一步,但仍屬於後段班。
CCPI的評分涵蓋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發展、能源使用和氣候政策四大指標。四大指標中,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使用被評為「非常差」,再生能源發展與氣候政策則為「差」。 雖然再生能源發展趨勢被肯定,但整體表現仍不理想。
報告指出,台灣雖已制定《氣候變遷因應法》,但短期減碳目標過於保守,2025年僅設定減量10%、2030年也僅為24±1%。此外,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為20%、2050年則為60~70%缺乏具體配套措施,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淘汰計畫不足,阻礙了能源轉型的進程。再生能源發展亦因與農漁業衝突而受限,顯示能源政策需更整體性規劃。
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反駁CCPI的評比方法,強調台灣2030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比許多國家更嚴格,卻未被凸顯出來,並列舉其他國際評比中台灣的較佳成績。先前「環境績效指標」(EPI)在180國中排名第49名,歐盟研究排名第44名,顯示台灣的成績應屬「中上」水準。
然而,參與評比調查的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表示,台灣的能源政策僅聚焦於電力規劃,缺乏整體減碳規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則認為,雖然排名數字的意義有限,但分項評比的數據仍值得重視。他呼籲政府應提升2030年減碳目標,並設定2035年減量50%的新目標,目前台灣人均能源使用量高達160GJ(千兆焦耳),應朝75GJ目標努力。
全台空汙防制區大檢討:五縣市新增PM10三級防制名單
環境部21日公布最新「空氣汙染防制區」草案,將新北市、台中市、嘉義市,以及中彰投三中部縣市新增為PM10的三級防制區。環境部表示,這些地區PM10濃度近年雖有顯著改善,但因空品標準加嚴及分區判定方式改變而被劃入三級防制區。
根據環境部9月修訂的標準,PM10年均值和日均值由原本的50和100µg/m³加嚴至30和75µg/m³,並將分區評定方式從「平均值達標」改為「站站達標」,即區內所有測站均須符合標準。大氣司司長張順欽指出,這次新增的五縣市,部分測站濃度偏高導致分區不符標準,雖然排放濃度已優於部分地區,但新規定下仍落入三級防制區。
空汙防制區共分三級,符合標準的地區為二級防制區,未達標的地區則為三級。三級防制區內,業者需投入更多資源採用最佳可行技術以控制汙染,例如管理道路揚塵、營建施工和露天燃燒等。張順欽表示,空品標準只會越修越嚴,劃分方式的調整有助於更精確反映空汙現況,避免以平均值掩蓋問題。
目前,全台僅宜蘭、花蓮、台東三縣符合所有空汙物標準,仍維持為二級防制區。環境部期望通過這次調整,進一步促進地方空品改善,提升全國環境品質。
重啟核電有譜?郭智輝:核廢料成關鍵議題
對於台灣核電是否重啟,行政院長卓榮泰與經濟部長郭智輝均表示持開放態度,但強調安全與社會共識的重要性。郭智輝20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備詢時明確表示,經濟部對於核能議題有三大堅持:確保絕對安全、妥善處理核廢料,以及取得全社會共識。 其中,核廢料的處理仍是目前最棘手的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尋求解方。
國民黨立委謝衣鳳指出,美國計畫至2050年將核電容量增加至200GW,詢問台灣是否會調整核能政策?郭智輝回應,核廢料處理技術的進步確實值得參考,但台灣的能源政策仍以淨零碳排為首要目標。考量核電僅占台灣能源結構不到3%,政府將優先聚焦於擴大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等方面,以達成減碳目標。
對於核廢料再製技術,郭智輝認為台灣具備相關潛力,但前提是必須獲得全社會的共識,並確保相關技術的安全性。經濟部歡迎各界提出建言,並將在安全與環保的前提下,審慎評估未來核能發展的可能性。
「找回原力」計畫啟動,打造自然碳匯與文化復育雙贏模式
集保結算所25日宣布與原鄉總會簽署合作意向書,成為全國首家攜手原住民部落的企業,啟動自然碳匯合作專案,為企業實現ESG目標注入新動力。同時,農業部攜手孔雀魚普惠科技及8家企業與6個政府專業部門,正式啟動「找回原力」計畫,結合生物多樣性、永續農業與文化復育,創造跨界合作新模式。
隨著氣候變遷和生態危機加劇,生物多樣性成為全球ESG報告的重要評估指標。「找回原力」計畫由農業部主導,整合花蓮農改場、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等部門資源,與中信房屋、致伸科技等企業合作,透過食農教育、科技導入與傳統農法復育,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計畫著重原住民保留地的自然碳匯價值,這些地區森林廣闊,吸碳效能極佳,成為碳匯養護專案的核心。集保結算所董事長林丙輝表示,計畫為期5年,將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及區塊鏈溯源技術,協助企業量化投入成效,並撰寫符合GRI、IFRS和TNFD標準的報告。
「找回原力」還包括設置「蜘蛛公寓」和「猛禽棲架」,打造友善農田,復育傳統作物如伊娜谷香糯米,提升生物多樣性。同時,透過穩定契作模式為部落創造就業機會,保存原住民傳統知識,實現文化與自然的永續發展。農業部表示,計畫將號召更多企業參與,讓台灣成為生物多樣性復育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