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條約談判登場,草案卻愈來愈冗長
▋台灣氣候評比「非常差」,學者:能源政策未提出減碳規劃
▋全台空汙防制區大檢討:五縣市新增PM10三級防制名單
塑膠條約談判登場,草案卻愈來愈冗長
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塑膠產量已經增加超過200倍,每年將近4.6億公噸。因此,各國目前正在韓國釜山進行為期一週的塑膠條約談判,目標是制定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全面解決塑膠汙染問題,從塑膠生產、廢棄物處理都包括在內,但各國代表團間仍有諸多爭議未解,其中歧見最大的是,是否該限制企業的塑膠生產量。
反對減少塑膠產量的主要國家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伊朗。這些國家化石燃料產業歷史悠久,主張以廢棄物管理作為解決塑膠汙染的核心方案。但是,歐盟、瑞士、斐濟等40國已簽署一份名為「通往釜山的橋樑」宣言,提倡把塑膠生產量限縮在「永續的生產水準」。而美國雖然未簽署該宣言,卻同樣支持減少塑膠產量。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類似的會議已經舉辦四次,觸及四大議題,分別是逐步減少塑膠生產、改善廢棄物管理、塑膠產品設計要求、為塑膠替代品轉型提供資金支持,但由於是否該減少全球塑膠產量等爭議,談判過程出現各種意見分歧,使草案條文愈來愈冗長。倘若本次談判未達最終協議,可能會在2026年舉行第六次會議。
台灣氣候評比「非常差」,學者:能源政策未提出減碳規劃
德國看守協會在COP29公布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在全球196個國家中排名第60,較去年略進一步,但仍屬於後段班。
CCPI的評分涵蓋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發展、能源使用和氣候政策四大指標。四大指標中,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使用被評為「非常差」,再生能源發展與氣候政策則為「差」。 雖然再生能源發展趨勢被肯定,但整體表現仍不理想。
報告指出,台灣雖已制定《氣候變遷因應法》,但短期減碳目標過於保守,2025年僅設定減量10%、2030年也僅為24±1%。此外,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為20%、2050年則為60~70%缺乏具體配套措施,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淘汰計畫不足,阻礙了能源轉型的進程。再生能源發展亦因與農漁業衝突而受限,顯示能源政策需更整體性規劃。
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反駁CCPI的評比方法,強調台灣2030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比許多國家更嚴格,卻未被凸顯出來,並列舉其他國際評比中台灣的較佳成績。先前「環境績效指標」(EPI)在180國中排名第49名,歐盟研究排名第44名,顯示台灣的成績應屬「中上」水準。
然而,參與評比調查的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表示,台灣的能源政策僅聚焦於電力規劃,缺乏整體減碳規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則認為,雖然排名數字的意義有限,但分項評比的數據仍值得重視。他呼籲政府應提升2030年減碳目標,並設定2035年減量50%的新目標,目前台灣人均能源使用量高達160GJ(千兆焦耳),應朝75GJ目標努力。
全台空汙防制區大檢討:五縣市新增PM10三級防制名單
環境部21日公布最新「空氣汙染防制區」草案,將新北市、台中市、嘉義市,以及中彰投三中部縣市新增為PM10的三級防制區。環境部表示,這些地區PM10濃度近年雖有顯著改善,但因空品標準加嚴及分區判定方式改變而被劃入三級防制區。
根據環境部9月修訂的標準,PM10年均值和日均值由原本的50和100µg/m³加嚴至30和75µg/m³,並將分區評定方式從「平均值達標」改為「站站達標」,即區內所有測站均須符合標準。大氣司司長張順欽指出,這次新增的五縣市,部分測站濃度偏高導致分區不符標準,雖然排放濃度已優於部分地區,但新規定下仍落入三級防制區。
空汙防制區共分三級,符合標準的地區為二級防制區,未達標的地區則為三級。三級防制區內,業者需投入更多資源採用最佳可行技術以控制汙染,例如管理道路揚塵、營建施工和露天燃燒等。張順欽表示,空品標準只會越修越嚴,劃分方式的調整有助於更精確反映空汙現況,避免以平均值掩蓋問題。
目前,全台僅宜蘭、花蓮、台東三縣符合所有空汙物標準,仍維持為二級防制區。環境部期望通過這次調整,進一步促進地方空品改善,提升全國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