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這個名詞對你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一般人常見的,多是隨身碟、記憶卡,或手機內建的消費性記憶體,鮮少留意航太、車用等工業所需的「工控記憶體」。但不管刷卡進入捷運車站、月台攝影機監控乘客,背後運作的機器,其實都得裝設工控記憶體。
成立於2005年的宜鼎國際,是台灣唯一專注工控記憶體模組的公司,12年來,規模從5人擴張到700人,拿下歐美日一線車廠、兩大飛機製造廠訂單,2017年更受惠於人工智慧及自駕車、伺服器及雲端運算等新應用遍地開花,全年賺進超過一個股本。
創辦人李鐘亮,是老牌記憶體廠勁永的元老之一,也是第一個將Flash(快閃記憶體)模組應用在工控領域的人。
掌握獨家韌體 少量多樣、高度客製
在業界打滾多年,他經歷過一顆8GB隨身碟要價數百美元的輝煌,也遇過暴跌不到200元台幣的困境。看遍消費性記憶體價格暴起暴落,李鐘亮深知,這塊市場已成紅海,決定專注當時仍冷門的工控記憶體,與友人創立宜鼎,終於成為市場顯學。
工控記憶體的三大特性是,少量多樣、高度客製,而且需要長期供貨。在消費性記憶體正盛的年代,宜鼎就埋頭培養工控研發人才,掌握獨家的韌體(firmware)技術,第二年就興建工廠,自己生產,建立獨有的管理資訊系統,確保少量多樣、高度客製的品質無虞。
資深協理王立誠指出,宜鼎每月1萬筆生產單,客製化產品達七成。
現任董事長簡川勝分析,工控客戶下單後,通常要交五到七年的貨,所以客戶通常會觀察一家新成立的工控公司三到五年,才決定要不要合作。他還記得,創業初期最常被客戶問:「你們五年後還在嗎?」
李鐘亮的豐沛人脈和不斷說服,就成了克服時間障礙強而有力的助力。
「雖然很辛苦,如果活下來,而且做到了,(建立)門檻是高的,」簡川勝很是自信,「主流的產品規格,很多都是我們promote出來的。」
即便碰到席捲全球的2008年金融海嘯,其他產業哀鴻遍野,但工控的應用需求,仍沒有減少。這讓簡川勝深刻體悟「屋簷理論」,意思是說,工控就像在屋簷下,「景氣好就像外面出大太陽,就算沒有被照到,也會感受到溫度和餘暉,但下雨時也不會被淋濕,頂多被潑點水。」
他因此深信,只要謹守「瓢水理論」,努力一點,一瓢一瓢慢慢舀,總有一天會盛滿。
因此當金融海嘯發生時,宜鼎決定逆勢加倍投資研發,並斥資5000萬在汐止購置千坪廠房,甚至到美國成立分公司。果然,金融海嘯一結束,景氣回暖,帶動工控記憶體需求,2010年,宜鼎營收從8.6億成長至14億,漲幅達65%,自此積極布建國外據點與通路,至今已累積50餘國、2500餘家客戶,讓宜鼎不過度依賴特定客戶,影響營收與獲利。
分散客戶區域 對抗不景氣風險
「客戶區域分散,景氣變化時,對我們的影響也比較小,」簡川勝得意地說,12年來不管景氣如何變化,宜鼎總會成長。
笑稱自己是經營團隊中最年輕的簡川勝,現年47歲,宜鼎成立第二年,他在好友李鐘亮邀請下,加入團隊。
簡川勝不斷強調,「宜鼎在乎的是伙伴關係,要的是一群伙伴一起分享經營(公司),」他認為,既然一個人與一群人站在舞台聽到的掌聲一樣大,「為什麼不邀請多一點人上舞台?」這就是他的「舞台理論」。
一路走來,宜鼎「前三年的客戶都(還)在,」簡川勝看著客戶的小孩,「從那邊長到這邊,」他一邊比著長高的手勢。去年,全球記憶體原物料大缺,宜鼎仍繳出營收65.4億的成績單,成長幅度達四成,正是仰賴經營多時的供應鏈伙伴支持。
當獲利穩健成長,掛牌上市,宜鼎決定回饋社會。2015年成立宜鼎國際教育基金會,關注弱勢孩童、偏鄉教育。原為董事長的李鐘亮與副董事長羅文祈,2016年5月轉任執行董事,將經營棒交給簡川勝。
「我們不喊永續,談的是長期;要做世界級,但不是最大,」簡川勝說,宜鼎國際轉投資的Actica、安提等子公司,仍聚焦工控記憶體模組,深入垂直市場,進行軟硬整合,是下一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