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評等報告

再生能源混合發電成趨勢?世界核能報告:核電復興恐難行

根據報告顯示,核電占全球商業發電量的比重,與過去相比明顯下滑。示意圖。unsplash by Patrick Federi

|

《2024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顯示,全球核電裝置容量持續下滑,興建進度減緩、除役挑戰重重。另外,再生能源技術日新月異,加上大規模投資,不斷改變全球能源市場格局。面對政策調整、技術革新、國際制裁等因素,全球核電可能再度復興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於19日發布《2024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7月,全球共有408座反應爐在32個國家運轉,總裝置容量達367GW(1GW等於100萬瓩),比2006年底所創下的367.1GW 的紀錄,增加0.2GW。相較於1989年時的418座機組減少了10座,更比2002年高峰期的438座減少了30座。

全球核能發電量在2023年達成2,602 TWh(太瓦時,1 TWh 等於10 億度電),比2022年成長2.2%,但低於2019年與2021年的水準。整體而言,核電占全球商業發電量的比重,依然在9%左右徘徊,與1996年17.5%最高峰相比明顯下滑。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核電裝置容量下滑,發電量增幅有限

儘管2023年全球啟動5座新反應爐,發電量共5GW,但同期卻關閉5座機組,發電量為6GW,導致淨產能減少1GW。儘管全年總發電量上升2.2%,水準仍低於2019年與2021年的表現;核電在全球商業發電中所占比率由9.2%輕微下降至9.1%,呈現增長空間受限之勢。

另一方面,這組數據反映出核電裝置容量與產量增幅十分有限,核電復興恐難行。自2004年至2023年期間,全球共啟用102座機組,但同期關閉104座。其中,中國新增49座,其他地區則淨減51座,累計削減裝置容量達26.4GW,

圖/全球反應爐啟用與關閉數量。取自綠色公民聯盟官網

制裁無效?俄羅斯對歐盟供應天然鈾比重上升

目前全球在建反應爐由2013年的69座減至59座,參與建設國家縮減至13個。中國以27座在建機組居首,俄羅斯則境內外合建26座,並在中國、埃及、印度、土耳其等國承接大量工程。

俄羅斯在核能產業中,除反應爐建設外,其核燃料、鈾礦轉換與濃縮服務亦具關鍵影響力。歐盟境內仍運轉19座蘇聯設計反應爐,烏克蘭則有15座機組採用俄方核燃料。

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多次嘗試將核能納入制裁範圍,卻難達共識;反而在2021至2023年間,俄羅斯對歐盟供應的天然鈾及相關服務比重上升。儘管受制裁影響,俄羅斯在全球核電市場的主導地位依然未動搖。

圖/全球興建中的反應爐數量。取自綠色公民聯盟官網

混合發電廠興起,再生能源打破核電穩定神話

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下,核電過去作為穩定基載電力的地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估算,2023年全球在太陽能與風能的投資總額高達6,230億美元,為已知核電投資規模的27倍。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指出,太陽能與風能的年新增裝置容量在近年分別增長73%與51%,合計達460GW。2021年,全球太陽能與風能發電量首次超越核能,標誌著能源結構轉型的重大里程碑。

面對這場能源版圖的變革,核電是否仍能維持過去的關鍵地位?儘管核能以穩定供電著稱,但隨著再生能源、儲能技術與電網彈性發展,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教授拉瑪納(Dr. M.V. Ramana)認為,以「太陽能+電池」的組合模式,已在中國、印度、歐盟等地展現競爭優勢,甚至能與傳統基載電力相抗衡,讓「彈性電力網絡」與「混合發電廠」成為新趨勢。

不過,拉瑪納也指出,再生能源電力供應間歇性問題亟待解決。首先,擴充儲能設備如電池,可在發電高峰期存儲多餘電力,進而在各地形成穩固備援;其次,能源開發不應僅侷限於風力與太陽能,還應積極探索氫能等多元再生能源,以提升整體能源彈性。

圖/拉瑪納指出,能源開發應積極探索其他多元的再生能源。綠色公民聯盟提供

歐洲若再度「復興核電」,須全盤評估技術與社會風險

對於原先反核或停止核電的國家,頻頻重啟核電,例如禁核近40年的義大利,目標於2027年底前完成立法,為核能重啟鋪路。至於德國,2023年全面退出核電,固守「非核家園」立場,但國內近期開始出現檢討非核政策的聲音,認為停核是錯誤的決定。

德國在2月23日舉行大選,基民/基社盟(CDU/CSU)領袖梅爾茨(Friedrich Merz)可望當選新總理,其代表聯盟黨呼籲重新檢視核電政策,主張核能應繼續參與德國電力結構,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金融時報》也指出,技術上德國五座核電廠兩年內重新併網並非難事,因關鍵零部件尚未拆除,可能會重啟核電。

「這些國家在氣候變遷的行動都很慢,這些裝睡的人都叫不醒!」拉瑪納指出,這些國家都是希望保持現狀,部分宣稱重啟核電的政黨或團體,也未必真正基於降低碳排放的初衷,而更可能是出於政治算計或財務因素考量,先拿到選票再改變作法。

拉瑪納進一步強調,歐洲如果要重拾核電,必須全面評估建造與延役成本,更要審視能否與再生能源的既有發展路徑並行,而非忽略社會與技術風險。若只著眼於「穩定電力供應」或「低碳」,卻忽略核電在經濟、除役、核廢料管理及核武擴散風險的長期代價,往往會高估核電的「解方」地位。

圖/若要重拾核電,也必須評估社會與技術風險。示意圖。unsplash by Dan Meyers

台灣進入非核家園,能源轉型只是「能源混合」迷局

回到台灣,目前僅剩核三廠二號機仍在運轉,預計2025年5月全部關閉,進入非核家園。2023年,台灣的核電發電量顯著下降,再生能源則首度在年度產量上超越核電。

「我們不是在做能源轉型,只是疊加多種能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彭保羅批評,政府在強調減煤的同時,卻依賴天然氣等傳統燃料填補缺口,導致能源呈現「能源混合(energy mix)」混亂局面。

另外,彭保羅指出:「雖然台灣將進入非核家園,但核廢料最終處置問題始終懸而未決?」隨著除役後的燃料池接近飽和,建立長期貯存設施成為當前又急又難的挑戰。

延伸閱讀:世界核能報告:核電成本15年飆漲近五成,成最貴電力來源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