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ESG每週必讀》核三延役公投激情過後,民意敲響台灣返核之路?

台電則重申核廢選址需兼顧科學與民意,並推動電網升級確保供電。取自士電官網

|

823核三延役公投落幕,雖有七成以上支持票,卻因未過1/4占比的同意票門檻而遭否決,金門、連江等地的高支持率成焦點。隨後「核廢料放在贊成縣市」的提案引發「自決自負」與「懲罰型民主」的爭論。

823核三延役公投結果揭曉,同意票434萬張、不同意票151萬張,支持率雖然超過74%,但因投票率僅29.53%,未達《公投法》500萬523同意票門檻,最終仍以否決收場。值得注意的是,金門(94.21%)、連江(94%)、苗栗(86.56%)、花蓮(86.36%)的支持率特別突出,成為輿論焦點。

公投結束後,網路「公共政策參與平台」出現一項引發熱議的提案:「將核廢料放在支持票比例最高的縣市。」提案者主張,核廢料儲存是發展核電的基礎,但台灣社會長期對核能存有疑慮。既然部分縣市展現高度支持,若將核廢料存放於這些地區,理論上較不會引發強烈反對聲音,甚至有助於減少社會衝突、降低政策推動的溝通成本。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支持者喊選票綁責任,反對者批懲罰性民主

這項提案一出,支持者強調「自決自負」,認為核能與核廢料本就不可分割,如果地方民眾堅定支持核電,就應該承擔廢料存放的責任,「這樣公共討論才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面對後果的選擇」。他們主張:「選票與責任綁在一起」,民主才更具真實意義。

反對者則批評,這種做法忽略專業與安全。核廢料選址必須考量地質、水文、人口密度與交通條件等嚴謹標準,單純依投票結果決定,可能反而選到最危險的地點。他們警告,這樣的做法是一種「懲罰性民主」,不僅無助解決問題,還可能加深社會撕裂。

然而,被點名的縣市長多採取保留態度。金門副縣長李文良指出,雖然當地支持率高,但實際投票人數有限,不能僅靠數據判斷全體民意,他直言「核廢料最好還是遠離居民聚落」。連江縣長王忠銘則明言,多數鄉親並不同意核廢料設置在當地。至於苗栗縣、花蓮縣,則選擇不正面回應。

雖然花蓮縣長徐榛蔚與立委傅崐萁對核廢料議題未表態,但傅崐萁談及公投時表示:「要用一度1元多的電,還是6、7元的電,人民已經表態。」他強調,台灣正面臨關稅上升與產業外移挑戰,唯有確保穩定且低廉的電力,才能維持產業競爭力。特別是AI產業用電需求倍增,更需要乾淨便宜的能源支撐。

圖/花蓮立委傅崐萁表示,唯有確保穩定且低廉的電力,才能維持產業競爭力。取自傅崐萁臉書

台電啟動自我安檢,曾文生:科學評估、民意支持缺一不可

面對核廢爭議,台電強調「科學條件」與「民意支持」是選址的兩大關鍵。「單靠公投數據,無法取代專業評估。」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指出,核廢料處置必須經過嚴謹的地質調查,甚至需設立地下實驗室確認安全條件,最終仍要獲得地方同意。

針對核三延役公投結果,台電表示尊重,並已依照《核安會》制定的審核辦法啟動自我安全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再運轉計畫、老化評估、輻射影響及耐震安全分析,並將接受國際同儕審視,以確保運轉安全無虞。同時,台電也重申,將持續發展多元能源,以滿足全民用電需求。

除了核能安全,穩定供電同樣是關注焦點。「將更著重於電網韌性建設」台電表示,因應國際局勢與產業需求,政府已修訂特別條例,編列約200億元,用於強化科學園區及產業園區的供電品質。台電則規劃未來十年投入逾5000億元,推動電網升級,目標是打造分散式電網,提升防災能力與供電穩定度。

不過,台電也坦言,近三年因吸收俄烏戰爭造成的電價成本差額,已累計達6000億元。若要持續推進電網強化與韌性建設,仍需龐大資金支撐,因此呼籲立法院支持相關預算,以確保供電穩定與淨零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內閣重組也為能源政策帶來新布局。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強調,能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淨零與供電安全必須並行,否則談不上產業競爭力」。國發會新主委葉俊顯則提出 AI 產業與地方創生的長期規劃,凸顯能源政策與經濟轉型已緊密相扣。

圖/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強調「科學條件」與「民意支持」是選址的兩大關鍵。遠見資料庫。黃菁慧攝

日本、韓國相繼擁抱核能,孤立處境恐衝擊競爭力

台灣長期高舉「非核家園」旗幟,積極發展風能與太陽能,但效果有限。除了地狹人稠、土地取得困難,近期颱風更重創光電設施,造成約13.5萬片光電板毀損、33個案場受影響,顯示再生能源經常面臨颱風、日照不足及地形限制等不確定因素。

李國鼎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指出,再生能源的成本遠高於核電,風電每度電約6.59元、太陽能4.87元,而核電僅1.42元。此外,台灣天然氣存量僅能支撐7至11天,一旦台海局勢緊張,能源安全立即面臨風險。

「放眼國際,核能正快速回潮。」王伯元強調,日本因福島核災停擺的核電機組近年已陸續重啟,目前已有14座復運,並設定2040年核能占比達20%的目標;韓國與歐洲也將核能納入低碳能源,美國更推動「核能復興」。在這股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下,台灣顯得格外孤立。王伯元提醒,半導體、AI、電動車等新興產業都是高耗能產業,若電價過高或供電不穩,當國際產業鏈重新布局時,台灣的吸引力勢必下降。

延伸閱讀:核三延役獲支持卻未過門檻!賴清德強調3大原則,正反各方回應全解析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