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實施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影響深遠。擷取自白宮官方直播
▋川普關稅暫緩90天!台灣買天然氣能助攻談判?
▋川普關稅「解放日」,為何將拖慢全球減碳進程
▋新技術成本變低、川普支持,美國各州爭搶核電盟主寶座
▋歐洲史上最熱3月,石油、天然氣巨頭惹的禍?
▋全球暖化、過度捕撈衝擊,越南魚露恐絕跡
川普關稅暫緩90天!台灣買天然氣能助攻談判?
阿拉斯加州長鄧利維(Mike Dunleavy)3月底與阿拉斯加州立天然氣管線發展公司(Alaska Gaslin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開發伙伴Glenfarne Group高層出訪亞洲,並在台灣、南韓、日本進行會談,結果只帶回台灣的一封意向書,該文件顯示,台灣有意每年購買600萬公噸的液化天然氣(LNG),而他也將在4月初向美國總統川普簡報此趟亞洲行成果。
台灣一度遭美國課徵32%關稅,比日本、韓國都更重。美國時間4月9日,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暫停90天,並利用這段期間與各經濟體談判。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Bessent)接受CNBC專訪時指出,川普政府正在尋求更全面的協議,不只是傳統關稅讓步,而可能涵蓋能源合作、戰略投資,甚至國防支出,尤其是「阿拉斯加能源計畫」。台灣對此案的高度支持,能換來更好的對美出口關稅條件嗎?
事實上,鄧利維亞洲行適逢川普政府對外加強貿易壓力。3月26日,川普宣布從4月3日起對進口汽車、輕型卡車徵收25%關稅,此舉將重創日本、南韓汽車產業。「購買美國天然氣,並投資美國,有助於促進聯邦層級和國家層級的討論,」鄧利維在東京接受路透社專訪時強調,此行希望能和各國元首會面,不然至少也要和幾位高度關注美國天然氣產業的內閣部長進行晤談。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然而,鄧利維此行只在台灣見到總統賴清德,訪日、韓時,分別只和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武藤榮治、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安德根會面,而且也沒有在兩國獲得任何投資或購買承諾。「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台灣最希望和美國建立連結,」Glenfarne Group創辦人暨執行長杜瓦爾(Brendan Duval)向路透社表示。
阿拉斯加計劃從該州偏遠的北部地區運輸天然氣,經由長達1300公里的管線運往南部,經液化處理後再出口至東亞。管線預計需要440億美元經費,並從2026年啟動建設,待液化處理廠、出口設施在2030年完工後,液化天然氣就會正式出貨。
川普一直敦促盟友購買美國能源,同時又在關稅施加壓力,可說是一手棒子,一手蘿蔔。今年2月,他曾要求日本首相石破茂支持阿拉斯加天然氣計畫。在近期的國會演說中,他透露日韓均希望參與該計畫,並強調此計畫可望為美國經濟挹注數兆美元。然而,日本能源公司、該國最大油氣探勘公司Inpex,目前對計畫仍持保留態度。
「阿拉斯加天然氣計畫,是華府更廣泛貿易和關稅政策的一部份。」鄧利維說得直白,話下之意是日、韓也將在關稅壓力下,不得不加入該計畫。此計畫詳細內容,包括前端工程設計細節,預計在今年第三季完成,而管線項目的最終投資決策,也可望在今年底以前敲定。
路透社指出,這將為亞洲買家提供機會,使其承諾參與該計畫。美國投資者將提供該管線項目的大部份融資,而來自日本或其他亞洲買家的股權投資,則可能與液化廠的產能認購(offtake)掛鉤。特別是在關稅「解放日」後,美國在東北亞的三大亞洲盟國積極想降低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而大量採購美國天然氣可能就是重要解方之一。

川普關稅「解放日」,為何將拖慢全球減碳進程?
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關稅「解放日」宣布,所有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將被課以最低10%關稅,對中國進口商品除了這次新徵收的對等關稅34%,但後來追加至125%(截至4/9進度),還包括2月底前一輪課徵的20%關稅,所以一共是145%關稅。此外,歐盟、澳洲進口到美國商品,則分別被課徵20%、10%關稅。
表面看來,川普關稅戰可能引發全球經濟成長放緩,或許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澳洲非營利媒體The Conversation解讀,從長遠來看,美國可能會增加能源密集型商品在地生產,同時國際間對再生能源投資熱度也可能冷卻,對全球減碳努力是一大打擊。
新冠疫情的經驗值得借鑑。當時經濟前景不明、利率上升,導致銀行對綠能融資更為保守。國際能源總署(IEA)也指出,中小企業在疫情期間對熱泵、太陽能板應用的投資也更加遲疑。此外,疫情期間能源轉型所需的材料、零組件供應中斷。The Conversation指出,全球再次擔心貿易戰會重演這種供應鏈危機。
整體而言,自由貿易和潔淨能源轉型可謂相輔相成。當全球貿易提升效率、促進創新之際,對潔淨能源、能源使用效率都帶來正面效益。然而,川普的關稅戰不僅削弱國際貿易力量,也將拖慢全球減碳進程。對於全球經濟和氣候而言,這無疑是個充滿不確定的時期。

新技術成本變低、川普支持,美國各州爭搶核電盟主寶座
隨著更先進、更便宜的核能技術逐漸成形,在聯邦政府高度支持下,美國各州正積極搶攻核能主導地位,並在政策上提供更多補貼、解決監管障礙,以利新一代核能技術發展,而全美各地的電力公司也正努力將其納入能源組合。
核能產業協會(Nuclear Energy Institute)高級總監尼科爾(Marc Nichol)表示,去年有25個州通過法案,支持先進核能發展,而今年已有超過200項相關法案提出,「顯示各州對核能的支持力度不斷上升。」
相較於傳統反應爐,這些小型反應爐(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微型反應爐)建造速度更快,選址也更具彈性,且可採用標準化零件在工廠內預製組裝,被認為足夠靈活,可供單一客戶用於數據中心、工業園區。
而亞馬遜、Google等科技巨頭也正投資核反應爐,以滿足電力需求,讓美國各州積極爭取這些企業投資,發展該州核能產業。
儘管核能在美國得面對風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競爭,但在很多州官員眼中,核能是一種零碳排的電力來源,對實現淨零碳排大有幫助,也是取代退役燃煤電廠最穩定的能源來源。
在田納西州、猶他州、德州、密西根州、印第安納州、亞利桑那州都可看到新型反應爐計畫推進,但美聯社指出,這些新型反應爐的前景依然不明,原因是目前美國尚無任何新型反應爐投入營運。原本要在愛達荷州建造的首座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就算得到聯邦政府資金挹注,計畫仍在2023年終止。
拜登執政時期,美國能源部曾估算,到2050年為止,美國需要額外200GW的核電裝機容量,才能滿足未來電力需求,並實現淨零碳排。但美國目前核能發電總量不到100GW。即使目前已有超過30個先進核能計畫正在評估,並在2030年代初期投入營運,這些計畫的總發電量也只佔200GW目標的一小部份。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開發已獲數十億美元聯邦補貼、貸款擔保,以及拜登政府簽署的稅收抵免政策。核能業界認為,這些補助措施在川普2.0時代應可延續,因為川普政府是核能的支持者。

只不過,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安全,還有放射性廢料的儲存仍是大問題。「百分之百的可靠不符合核能發展史,這仍然是一場高風險的賭注,」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核能安全部主任萊曼(Edwin Lyman)強調。
同時,核能設備的監管審查時間通常較長,但再生能源的儲能技術仍在不斷進步中,進而降低成本,使風電、太陽能在核能設備完成審查時,成為更具經濟優勢的選擇。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副教授、前美國能源部官員哈芙(Kathryn Huff)坦言,首批這類反應爐必須在預訂日期順利運行,「否則沒有人會願意再建第二座、第三座或第四座。」
歐洲史上最熱3月,石油、天然氣巨頭惹的禍?
根據歐洲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數據,今年3月歐洲陸地平均氣溫為6.03℃,比起1991~2020年3月的平均溫度高了2.41℃,是歐洲有史以來最熱的3月。哥白尼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氣候戰略主管布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歐洲許多地區在3月創下過去47年來最乾燥或最潮濕紀錄。
例如,在南歐大多地區,還有挪威、冰島、俄羅斯西北部比平時更為潮濕,而英國、愛爾蘭、中歐橫跨至黑海、希臘和土耳其的大片區域,則比平常更乾燥。
氣候倡議者把這些極端氣候的責任歸咎於石油、天然氣公司,以及助長它們擴張的各國政府。英國綠色和平(Greenpeace)政治主管紐森(Rebecca Newsom)表示,當初春的天氣愈來愈像夏天,歐洲未來恐面臨更嚴重的熱浪與野火。
綠色和平呼籲,歐洲石油和天然氣巨頭,如殼牌(Shell)、道達爾能源(TotalEnergies)、Equinor和埃尼(ENI),應透過新課的重大稅賦來承擔成本,以協助受災社區重建、投資綠色解決方案。

全球暖化、過度捕撈衝擊,越南魚露恐絕跡
東南亞許多料理都會使用的魚露,被越南認定為國家文化遺產之一。但在氣候變遷、過度捕撈雙重威脅下,製作這種調味品所需的鳳尾魚愈來愈難捕獲。《歐洲新聞》指出,鳳尾魚通常成群生活在富含營養的近岸海域,但氣候變遷正使海洋變暖,海水中的含氧量也隨之變少。
「如果海洋持續缺氧,鳳尾魚將無法適應。」德國基爾大學(Christian-Albrecht University of Kiel)海洋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薩瓦特西(Renato Salvatteci)強調,「每個物種都有其生存極限。」由於海洋中大型魚類需要更多氧氣,在缺氧的情況下,小型魚類可能大為增加,但這些魚類的營養價值降低,進而推高漁獲成本與食品價格。
而鳳尾魚難以捕獲,不只不利魚露製作,更攸關整體海洋生態平衡,原因是鳳尾魚是人類食用魚類(如鯖魚)的主要食物來源,也被用來製作魚粉,供養殖漁業使用。
隨著品質好的鳳尾魚在市場上愈來愈難覓,越南各地市場漁民皆抱怨,現在他們販售的魚,在過去幾十年只是用來當作魚餌的小魚,而且價格還不斷飆漲,不少漁民因此開始考慮退出這一行。
同時,越南的魚露全球擴張計畫也可能告終。根據市調公司Introspective Market Research報告,全球魚露市場價值預計從2023年的165億美元,成長到2032年的290億美元,但受鳳尾魚數量、品質下滑影響,這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越南國家品牌,恐怕會成為歷史煙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