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熱浪並不稀奇,但連年夏天的高溫,愈來愈讓許多人思考冷氣的重要性……
自2022年6月以來,歐洲各地紛紛出現破紀錄的熱浪襲捲,不僅法國(France)、西班牙(Spain)都出現了超過攝氏40度的高溫,天乾物燥的氣候特性也讓許多地區引發森林大火,西班牙北部就至少2萬公頃的林地陷入火海。
由於熱浪的特徵是完全不會下雨、空氣中沒有任何濕度,豔陽下戶外的體感溫度甚至可飆到44度──法國當局甚至還在當時開啟了多次的氣溫紅色警戒,所在地區可以停課,並呼籲街頭遊民至緊急避難所消暑。
歐洲的熱浪並不稀奇,以往發生的時日都在7月底、8月之後,但2022年竟從6月開始就衝擊的熱浪令許多歐洲人措手不及,許多家中沒有購買冷氣的家庭紛紛重新思考冷氣的重要性,就連想要購買電扇,也幾乎被搶購一空。
熱浪為什麼非常危險?
整個歐洲被熱浪「燃燒」的主因,在於北方高壓在西歐上空壟罩,它構成了阻塞高氣壓,讓原本應該隨氣候進來的西風帶被排擠於大西洋外;而同時,來自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熱氣藉此湧入,而高壓的影響就是沒有風與濕度,導致歐洲各國有如蒸籠般炙熱。
不僅如此,低濕度和低風速都是加強熱浪的主因,由於人類活動的頻繁和大量建築物、混凝土和柏油路的興建,導致熱量難以散去,因此市區的影響相比郊區,會更加極端。
熱浪最致命的關鍵,在於它會導致脫水、中暑,進而讓本來罹患有心臟、腎臟、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人造成致命後果,對嬰兒來說,過熱也是個大威脅。
因為熱浪讓人們降低了人體調節溫度的能力,使其無法保持體溫在正常的標準,發生問題的前兆可能會有頭痛、頭暈、食慾不振、噁心、痙攣與呼吸急促等。
不過,為什麼夏天經常比台灣還熱的歐洲,冷氣卻非常少見?
全球空調需求增長,歐洲較緩慢但依然提升
《Reportlinker》日前發佈了〈全球空調系統產業報告〉(Glob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dustry),指出全球的空調系統市場到2026年時,將達到1.487億台,以2020年全球空調系統估計為1.079億台計算,複合年均成長率達到5.6%。
一直以來,亞洲都是冷氣的主要市場,也是全球市佔率最高的地區,其次為北美洲;歐洲過往的市佔率雖然不高,但近幾年的成長趨勢,已反映在歐洲人正審慎思考裝冷氣的決心上,像是在德國(Germany),冷氣銷售的複合年均成長率就高達3.5%。
但為什麼相較之下,歐洲的冷氣卻相對稀有?
1、平均氣候較為溫和
歐洲基本上的溫度都是較低的,若以緯度來看,馬德里和紐約是同一個緯度、里斯本和華盛頓是同一個緯度,而巴黎的緯度,已經是多倫多的位置了。
以西歐和北歐來看,真正會熱的時間就是7月或8月,南歐可能從6月開始熱到9月,要在為期不長且不一定會出現的熱浪準備冷氣,許多家庭以使用頻率來說,投資報酬率確實太低了。
2、石造建築的優勢
相對於現代大都市的混凝土、鋼骨建築,歐洲的許多房屋都是動輒百年歷史的石砌、磚造建築,這種建築物有著冬暖夏涼的特性,加上熱量滲透的慢、維持了更好的隔絕,使得熱氣還沒有進到室內便消散,夏日傍晚後的溫度也變的宜人。
好比說在希臘(Greece)的地中海畔,當地人每年都會重新粉刷大量的白漆,就是為了反射太陽的熱氣。
此外,對不少歐洲人來說,在優美的建築物外牆裝上有礙觀瞻的冷氣室外機,也是猶豫是否要裝冷氣的原因之一。
3、歐洲電費極高
歐洲電費的昂貴舉世知名,在2021年底的能源危機和2022的俄烏戰爭影響下,許多國家的電費又再漲了不少,平均家庭用電每度6至10元不等,這讓本身就耗能很高的冷氣,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吹得起。
4、冷氣費用昂貴
在台灣,冷氣本來就是個不便宜的電器,若要再關注到品牌、節能與否、變頻設計、壓縮機產地等,若家中坪數愈大,費用自然愈拉愈高。
而同樣規格的冷氣,在歐洲的價格還可以再貴上個兩倍之多,這主要肇因於歐洲的勞動成本高、製造成本昂貴,使得當地製造的冷氣價格很難壓下來;若要直接從日本(Japan)進口冷氣,稅收和進口關稅價格問題則更是可觀,種種原因都讓冷氣成了奢侈中的奢侈品。
不僅如此,歐洲對於冷氣的安裝費用價格也是非常可觀的,主要考量到安全、高樓和技術上的問題,但台灣很多冷氣安裝可能都是免費的。
5、沒有養成吹冷氣的習慣
如果你有看《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就一定對類似的橋段印象深刻──在炎熱的夏天裡,身為美國人的艾蜜莉就不斷抱怨法國人不吹冷氣的習慣。但她就被同事嘲諷,「巴黎很少有人裝冷氣,這樣很不自然又做作,也很美國,而且吹冷氣對身體很不好,我們本該就要感受四季的交替,你就不能接受自然嗎?」
而西歐國家普遍對環保意識較高的區域,對於裝冷氣這種增加碳排放的作為,接受度就自然比較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