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世紀末為止,中國可能擁有全球近一半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示意圖。by flickr
▋川普打不死!中國「客製化」能源需求,成南方世界新霸主
▋台日韓擬用採購天然氣換關稅豁免,但仍有兩大難題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板課新關稅,最高達3521%
▋北極海冰層面積史上最小,全球暖化惹的禍
▋氣候變遷對海洋衝擊多大?聽鯨魚唱歌就知道
川普打不死!中國「客製化」能源需求,成南方世界新霸主
即便遭到川普關稅戰重擊,中國正在驅動全球綠色轉型,儼然成為南方世界新霸主。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再生能源報告,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佔全球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近六成。若趨勢持續下去,到本世紀末為止,中國將擁有全球近一半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
加拿大永續媒體《企業騎士》(Corporate Knights)指出,中國2024年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幾乎與全球對化石燃料的總投資持平。推動這股進展的力量,來自「新能源三寶」:電動車、電池、太陽能。這三者成長速度,是中國整體經濟的兩倍,2024年佔中國GDP的1/4。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1年在聯合國大會所宣示,中國將「加大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綠色低碳能源的支持」,而當美國在環境領域逐漸退居二線,中國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影響也更加深遠,目前中國輸出的太陽能、風電、電動車產品中,已有一半流向全球南方。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這也反映在毀譽參半的「一帶一路」倡議中。自2013年啟動以來,該計畫建設港口、公路、鐵路、光纖網路等基礎建設,至今已承諾投入近1.2兆美元(約合新台幣39兆元),對多數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大誘因,但卻也帶來沉重負債,使各國面臨環境與社會抗爭,因而近年來「一帶一路」積極轉型,朝向「小而美、小而聰明」的綠色投資。
「客製化」浪潮因而萌芽。以非洲第二大經濟體奈及利亞為例,當該國政府取消汽油補貼後,儘管太陽能設備初期成本較高,卻對中產階級較有吸引力。該國有不少公司直接跑到中國,向當地廠商表示,「我們知道你們有這些太陽能板和技術,但對我們消費者太貴了。你們能做些什麼?可以分期付款嗎?與其購買一整組供整個房子使用的太陽能設備,能否只買一個可供電視使用的簡化版?」
不只是非洲,中國在整個南方世界的影響力近年來迅速擴張。在南美洲,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該地最大貿易夥伴。過去20年,中國在該地區的能源佈局佔有重要角色,自2000年以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已為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發電、配電項目提供近100億美元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南美洲擁有進行能源轉型所需的關鍵礦產資源,如鋰、銅、鎳與稀土元素,所謂的「鋰三角」,就是一個面積和加州相當的地區,擁有全球近六成的鋰電池儲量。成為南方能源霸主的中國,是否會用對這些國家經濟、能源的掌控權,換取對這些關鍵礦產的掌控,必須持續關注。

台日韓擬用採購天然氣換關稅豁免,但仍有兩大難題
為了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避免美國對自家出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日本、南韓、台灣正考慮投資位在阿拉斯加的大型天然氣項目。
阿拉斯加長期希望建設一條橫跨州境,從北極圈北坡延伸至南部庫克灣,長達800英里的天然氣管線,把天然氣冷卻為液體後出口到亞洲。這項名為「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Alaska LNG)的項目總造價超過4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兆3000億元),但多年來一直停留在藍圖階段。
該項目如今在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重燃生機。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日本、南韓、台灣都有意出資承購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大部份產量,如此有助實現川普縮小美國與貿易夥伴逆差的目標。
該項目主要開發商Glenfarne Group創辦人暨執行長杜瓦爾(Brendan Duval)表示,台灣中油已在3月簽署意向書,擬向該計畫採購600萬公噸天然氣。日本、南韓也正詢問兩國開發銀行,是否能資助該項目,甚至印度也來詢問,成為第四個競爭者,而泰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也表達興趣。
3月訪台的阿拉斯加州長鄧利維(Mike Dunleavy)強調,從阿拉斯加出口天然氣到日本只需要8天航程,無需經過壅塞的巴拿馬運河,效率遠大於全球各大出口站。杜爾瓦也補充,對日本、韓國、台灣而言,這是他們能從盟友取得最有效率的液化天然氣,「他們在當前地緣政治局勢下,對此有高度意識。」

儘管亞洲盟國對該計畫態度傾向支持,但前方仍有兩道逆風。美國前總統小布希能源顧問,現任Rapidan Energy總裁麥納利(Bob McNally)分析,倘若民主黨在2028年重新執政,可能會以環保為由中止該項目。
Rapidan Energy全球天然氣、液化天然氣研究主管孟頓(Alex Munton)指出,除了政治風險,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計畫在商業邏輯上也不明確。「你得假設實際成本遠高於對外公布數字,這個計畫很有可能需要公共政策、政府資金支持,才能實現。」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板課新關稅,最高達3521%
美國政府在4月22日宣布,對從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泰國進口的太陽能板課徵新關稅,稅率最高達3521%。彭博社指出,該措施一方面有利美國太陽能板廠商,但另一方面卻也讓美國發展再生能源面臨更大挑戰。
美國是在進行為期一年的調查後,公布此決定。調查指出,這四個東南亞國家的太陽能板廠商享受政府不公平補貼,用低於成本價的方式把產品賣到美國,嚴重影響美國國內廠商競爭力。
此次課徵的新關稅,也和川普「對等關稅」同時執行。彭博社分析,美國商務部的決定,成功呼應川普、拜登兩位總統先後提出的「重振國內製造業」政策,預計受惠的美國本土廠商,包括Hanwha Q Cells、First Solar等知名太陽能公司。
在四個遭課天價關稅的東南亞國家中,柬埔寨稅率最高,達3521%,原因是該國政府選擇不配合美國的貿易調查。而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則分別被課395.9%、375.2%、34.4%的新關稅。

彭博社統計,美國去年從這四國進口的太陽能板設備總價高達129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194億元),佔美國太陽能模組整體進口額77%,影響非常大。但這些新稅率最終是否正式生效,仍得等待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確認這些進口產品是否已對美國國內太陽能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潛在威脅,在約一個月後做出最終裁定。
北極海冰層面積史上最小,全球暖化惹的禍
根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人造衛星觀測北極海冰層面積的分析結果顯示,今年結冰面積是觀測史上最小,與全球氣候變遷有關。
一般而言,北極海結冰面積是在每年10月至3月間擴大,但今年即使在擴張到最大的3月20日,冰層面積也只有1379萬平方公里,比2017年測得的最小紀錄還少了13萬平方公里。
JAXA等研究團隊認為,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期間,北極海周邊氣溫高於往年平均值,導致結冰面積無法持續擴大,是造成此現象的主因。
JAXA理事長山川宏表示,擔心這會對氣象、海洋環境造成影響,今後會持續進行監測和分析。

氣候變遷對海洋衝擊多大?聽鯨魚唱歌就知道
賞鯨時,你是否會仔細聽鯨魚唱歌?鯨魚主要依靠聲音感知環境,會在尋找配偶、食物時,發出複雜聲音,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鯨歌」。加州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所(MBARI)與合作單位的科學家們,分析2015~2021年間在該保護區以水下麥克風錄得的鯨魚聲音,發現當環境變惡劣時,鯨魚歌聲也降至最低點。
學者萊恩(John Ryan)指出,「鯨魚能以我們可感知的方式,反映牠們所處生態系的劇烈變化,是很好的『生態系哨兵』。」因此,研究團隊更藉由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Google人工智慧團隊共同開發的機器學習工具,來辨識鯨魚的歌聲,並過濾掉背景噪音。
《歐洲新聞》表示,鯨魚的歌聲與其繁殖、社交、覓食行為密切相關。牠們的沉默代表警訊。當覓食變得困難,牠們便無力歌唱,這些歌聲也是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系影響的觀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