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1地震發生時,台北市東星大樓倒塌。取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近日,「日本龍婆」龍樹諒預言日本7月將有大地震,甚至引發海嘯波及台灣的傳聞,在社群媒體和人們心中激起陣陣漣漪。儘管地震預言缺乏科學根據,但卻再次提醒我們:台灣本就坐落在活躍的地震帶上,地震是我們必須共存的日常。如果大地震真的來襲,哪些地方可能首當其衝?我們的準備,足夠了嗎?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示警:台北、新北、台南最危險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近期的示警,再次敲響了警鐘。他於公開演講中直言不諱地點名台北、新北、台南為台灣最危險的三個區域。他預估,若2023年花蓮規模6.2地震的震央移至台北,恐將導致約4000棟建築倒塌,若規模提升至7.3,倒塌數字更可能飆升至3.5萬棟!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基於對特定風險因子的憂慮。李鴻源指出,這些地區風險較高的原因包括以下三點。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潛藏的危機:土壤液化、老屋密布與盆地效應
1. 土壤液化威脅:
李鴻源多次強調關鍵在於「土壤液化」。根據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顯示,台北盆地的部分區域、新北市的沿海與河岸地帶,以及台南的西南部平原,確實廣泛分布著黃色(中潛勢)和紅色(高潛勢)的土壤液化區。
土壤液化是指當鬆散的砂質土壤遇到強震時,因地下水壓力升高,造成地層暫時失去承載力,導致建築物傾斜或下陷。這種現象多發生在沖積平原、填土地區,特別是淡水河流域、台南安平地區、新莊泰山一帶等。
李鴻源說:「雙北有300萬人,正住在土壤液化潛勢區相當高的地方」,點出了問題的普遍性。雖然現代建築可透過基樁、地下室設計等技術因應液化風險,但921地震前落成的老屋眾多,當時耐震規範較鬆,先天結構風險高,至今仍有大量此類建物未補強或更新。

2. 老舊建築的挑戰:
這三都,特別是雙北,還面臨著「老舊建築密布」的嚴峻挑戰。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截至2023年底的統計,台北市屋齡30年以上的老舊住宅占比高達七成以上,新北市也逼近五成,台南市亦有約五成比例。當「土壤液化潛勢」遇上「大量老舊建築」,災害風險無疑被疊加放大。李鴻源「4000棟」、「3.5萬棟」的倒塌推估,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基礎。根據台北市都市更新處2023年資料,全市約有1萬2000多棟建築符合「危老條件」,但每年申請案件仍有限,整體進度緩慢。

3. 台北盆地的「盆地效應」:
對台北市而言,還有一個天然的放大器——「盆地效應」。鬆軟的沉積土層會延長並放大地震波的搖晃程度,使得同樣規模的地震,在台北造成的感受可能更強烈、破壞力也更大。921大地震雖震央遠在南投,但台北的東星大樓等建物倒塌,就是慘痛的歷史印證。
高房價買危樓?制度與防災建設的省思
李鴻源直指一個令人心痛的現實:「政府讓民眾花高房價,卻住在危險醜陋的地方。」他批評政府土地規劃長年失衡,讓高價房產座落於潛在危險區域,卻沒有配套的結構補強與政策引導,讓人民承擔不對等的風險。
問題出在哪?除了先天條件,「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的牛步化」是一大癥結。儘管政府(包含及地方政府)持續推動相關計畫並提供補助,但面對龐大的老屋數量,更新速度顯然緩不濟急。此外,建築施工品質的監管、違章增改建等問題,也可能進一步削弱了建築的實際耐震能力。
面對這些困境,李鴻源提出「防災型都市更新」概念,建議由政府擔任最大開發商,透過開發收益來強化城市防災能力。他更曾直言「台灣應慎重考慮遷都」,因北台灣人口過度集中、基礎設施老化、土地風險高,一旦災害發生,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這些言論引發廣泛討論,也有人質疑政策實行難度,但不可否認的是,「結構補強」、「危樓汰換」、「土地安全評估」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從恐慌到行動:我們能做什麼?
面對潛在的地震風險,恐慌無濟於事,積極行動才是關鍵。
- 個人與家庭:
- 查詢與評估: 利用「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內政部營建署及地方政府提供的危老及相關政府公開資訊,查詢自家是否位於土壤液化潛勢區、斷層帶附近。檢視房屋結構安全,特別是老舊房屋,可考慮尋求專業結構技師鑑定,並了解政府提供的相關補助與資源。
- 居家防災準備: 固定大型家具、櫥櫃,準備「緊急避難包」並定期檢查更新內容物 ,熟悉家中水電瓦斯開關位置。
可參考地震來襲該怎麼做?防災包怎麼準備?黃金72小時保命祕訣一次看 - 學習避難知識:牢記地震時「趴下、掩護、穩住(Drop, Cover, Hold on)」的保命原則,了解住家及工作場所的疏散路線與避難處所。

- 政府與社會:
- 加速更新與補強: 中央與地方政府應持續簡化行政流程、提高誘因,全力加速危老建築的更新與耐震補強。
- 強化建築管理:落實新建物施工品質查核,嚴格取締違章增改建,確保建築安全。
- 國土防災規劃:將地震風險納入國土及都市計畫的關鍵考量,提升維生管線(水、電、瓦斯、通訊)的抗震韌性。
- 資訊透明與教育宣導:持續更新並公開地震風險評估資訊,加強防災教育,提升全民防災意識與應變能力。
地震預言或許會隨時間淡去,但台灣位於地震帶上的事實永遠不會改變。下一次地震何時來臨,沒有人能保證,但我們可以決定的是:它來的時候,我們是否早已準備好,不只是撐住,更能站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