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緬甸強震波及台灣?防災包怎麼準備?黃金72小時保命祕訣一次看

在室內遇到地震應立即遵守「趴下、掩護、穩住」。photoAC by ponta1414

|

緬甸中部發生芮氏8.2強震,泰國曼谷亦遭劇烈搖晃,多地建築倒塌、交通癱瘓,民眾急忙避難。專家警示該地震引發應力轉移,恐造成台灣規模6地震。民眾如何防災應變與安全備戰?

緬甸28日發生強烈地震,震矩規模為7.7,芮氏規模8.2,震源深度僅10公里。震央附近的實皆市與瓦城災情慘重,無數建築倒塌,交通與通訊癱瘓,令人觸目驚心。

距離震央約千公里的泰國曼谷也感受到劇烈搖晃,多棟高樓部分受損甚至倒塌,市政府迅速宣布緊急狀態,展現大震對區域影響之廣泛與深遠。

專家警示,印度板塊推擠引發的應力轉移,可能在未來兩週引起台灣及鄰近地區規模6以上的地震,這使民眾不得不提高警覺,做好防災準備。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此外,漫畫家竜樹諒在新版漫畫中預言,2025年7月5日將發生海底爆炸,隨後伴隨海嘯及陸地隆起,甚至有可能將台灣、菲律賓與香港連結成一個大陸塊。雖然該預言具爭議性,但已引起社會對天災預警與防範準備的高度關注。

即時獲得地震警報,爭取寶貴避難時間

台灣中央氣象署的強震即時警報系統,已成為民眾在地震發生時最直接、最迅速的資訊來源。當台灣或近岸地區發生規模4.5以上且預估震度達3級以上的地震時。

該系統僅需10至20秒便能捕捉到震央、震源深度與規模等關鍵數據,並迅速運用經驗公式計算各地的預估震度及S波到達時間,爭取那寶貴的數秒避難時間。

氣象署更透過多元管道傳送警報訊息,不論是網路推播、手機廣播,還是電視台畫面插播,皆讓民眾在第一時間內接收到最新災情。

圖/手機地震警報。擷取自手機

透過災防告警細胞廣播系統,符合標準的手機能在地震發生後約20秒內收到通知,而電視台則在20至30秒內插播重要圖文資訊,確保大家都能迅速了解情況。

中央氣象署推出的「中央氣象署E」App,不僅提供查詢歷史地震報告與全球地震動態的功能,還能利用3D動畫直觀呈現台灣地震活動的時空分布,讓民眾更了解身處的地震帶環境。

此外,「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LINE攜手合作,成立官方帳號,整合來自13個單位的防災與災情資訊,包括地震、颱風、天災、水災及停班停課等消息,隨時為民眾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防災資訊。

地震來臨必守三步驟,社區提前規劃疏散路線

在泰國曼谷,當市民因地震驚恐奔逃時,一位Threads用戶分享了他的經歷。他大聲喊出「我們是台灣人!」,隨即以沉著態度呼籲大家「不要跑!找掩護!」,連旁邊的香港人也隨之平靜下來。這一幕展現了台灣人憑藉多年地震經驗,面對災難時仍能保持冷靜、有序應變的精神。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說明,當地震來襲,首先必須確保自身安全。無論身在室內或戶外,都應保持冷靜,迅速採取正確的自救措施。室內時,應立即遵守「趴下、掩護、穩住」,躲在堅固的桌子下並緊握桌腳,遠離窗戶及懸掛物,以免受落物傷害。

在戶外,安全區域通常是空曠地帶。民眾應迅速保護頭頸,遠離建築物、樹木與高架橋,若正在車內,應立即減速並停靠在安全地點,等震動結束後再繼續前進。

圖/地震來時的正確避難方式。取自中央氣象署官網

此外,無論是學校、辦公室或公共場所,事先規劃好緊急疏散路線和集合地點,並定期進行演練,都能在真正災難來臨時,使大家有序撤離,減少混亂與二次傷害,真正提高全體社區的防災能力。

室內避難

  • 基本原則:保持冷靜,立即採取「趴下、掩護、穩住」的姿勢。建議躲在堅固桌子下或牆角處,並雙手緊握桌腳,以隨著桌子移動形成保護屏障。
  • 注意事項:遠離窗戶及懸掛物,避免家具或燈具等可能掉落物品造成傷害。若發現上方有危險掉落物,應考慮爬行至相對安全區域,但動作必須緩慢而有序,避免慌亂造成額外危險。

室外避難

  • 安全位置:地震發生時,戶外環境較寬敞,建議拿起隨身物品保護頭頸,並遠離建築、樹木、高架橋等高危險區域。
  • 行進車輛中:如在行車中感知到強烈搖晃,應立即開啟警示燈,安全減速並靠路邊停車,等地震停止後再繼續前進;火車、捷運上則需牢牢抓住固定把手,降低重心以防翻倒。

防災包準備與應急物資,充分備戰72小時

在地震頻發的台灣,平日備妥一個緊急避難包已成為家庭必備的自救準備。而在日本,這種防災意識更是深入人心,每家戶都有「非常用持出袋(非常用持ち出し袋)」,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天災。

台灣民眾通常會以一個質輕、容易攜帶的雙肩背包,內含足夠72小時所需的飲用水、乾糧、防災食品、急救藥品及保暖衣物等物資。這些應急物品若能定期檢查、更新,便能在地震發生時,迅速取用,保證家庭成員在短時間內得到基本生存支持。

圖/台灣民眾通常會選擇質輕、容易攜帶的雙肩背包。取自台灣防災包官網

面對突發災害,除了及時避難,平日準備完善的緊急避難包也至關重要。防災包內部應根據從家出發到達避難所所需的基本物資進行合理配置。主要內容可分為三大類:

  1. 生存必需品
    • 食物與水:至少準備足夠3天份的飲用水(每人每天約3公升)及防災食品,如乾糧、即食食品等。
    • 基本醫療用品:急救箱、口罩、消毒液、紗布、止血帶等。
  2. 避難應變工具
    • 照明與通訊設備:手電筒、收音機、充電器及行動電源,方便在停電或無法使用手機時取得外部訊息。
    • 多功能工具:如瑞士刀、哨子,可在緊急時協助自救或求救。
    • 保暖衣物與防寒用品:暖包、輕便外套及毯子,確保在低溫環境下的生理需求。
  3. 重要證件與貴重物品
    • 身份證件、保險證明文件及少量現金等,這些物品應放在容易取出的地方,確保在撤離時能及時帶走。

如果在條件允許下,額外增添一些物資,將使逃難過程更加安心與便利。例如,一個小型帳篷可以在戶外提供臨時庇護;對有小朋友的家庭,一兩個小玩具娃娃能在恐慌中帶來安慰,而紙尿布則是嬰幼兒或老人的必備品。

相比之下,日本的防災包設計更為精緻與多樣。不僅涵蓋了日常生活必需品,還根據不同情境,特別配置了緊急避難與長期庇護兩個層級的物資。日本防災包通常控制在10至15公斤內,既便於攜帶,又能在災後提供基本生存保障,讓人在困境中保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在防災食品方面,日本提供的選擇十分豐富。不僅有保存期長達五年以上的即食防災α米、乾糧、各類罐頭和長期保存飲用水,現代防災餐更兼顧口感與營養,既適用於救災,也深受登山露營愛好者青睞。

其中,α米產品經過特殊加工使米α化,乾燥後再復原仍能保持柔軟口感。這類產品採用鋁袋包裝,延長保存期至五年。使用時,α米可用來製作粥或什錦飯,只需注入15℃冷水泡40至50分鐘即可;若有熱水,只需5分鐘即可達到更佳口感。

圖/日本的非常用持出袋。X by @office_tera

災後重建經濟防線,地震險迅速重建家園

自921大地震以來,政府積極推行住宅火災及地震基本保險,為家庭建立一道堅固的經濟防線。這項制度使得民眾只需繳納微薄保費,就有機會獲得最高150萬元的重建補償及約20萬元的臨時住宿補助,協助災後民眾迅速重建家園。

當房屋全損且尚有房貸未償時,保險公司會依據建築物重置成本計算理賠金額,並優先將60%的賠款支付給銀行,剩餘部分再交由受災戶使用,以減輕他們的貸款負擔。

住宅地震保險主要分為基本地震險、超額地震險、擴大地震險和輕損地震險,其中基本地震險屬政策性保險,購買住宅火險時必須搭配,全台採單一費率,每年保費約1,350元,僅在房屋全倒或半倒情況下理賠。

如果房屋建造價值超過150萬元,民眾還可以選擇加保超額或擴大地震險,以提高理賠額度,進一步保護建築、裝潢甚至動產的損失;而輕損地震險則通常包含在居家綜合保險中,主要針對室內裝潢和動產損毀提供保障。

購屋者在辦理房貸時,務必先完成住宅火險及基本地震險的投保,並根據房屋實際價值考慮是否加保超額或擴大險,以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延伸閱讀:緬甸8.2強震〉專家:板塊擠壓效應恐波及台灣,未來兩週嚴防大地震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