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眾關心的汙染改善議題,以交通汙染最高。取自地球公民基金會
環境部今發表「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作為第三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執行重點,力拚2030年PM2.5年平均值降至每立方米10微克,2035年降至8微克。新白皮書首重交通、生活逸散汙染的減量,也聚焦兒少與敏弱族群空氣權,將室內空品管理納為政策核心,改善校園周邊環境是重點工作之一。
環境部空品政策白皮書經「許願池、公民咖啡館、專家平台會議、科技創新論壇」4階段,廣納570則民眾、學界建言,形塑42項關鍵議題,並盤點出62項未來具體工作。環境部長彭啓明說,這份白皮書以科學為本、民意為依歸,由下而上,經由專家學者凝聚出全民共識,打造貼近人民的空品政策願景。
彭啓明說,民眾關心的汙染改善議題,以交通汙染27%最高,第二才是工業汙染24%,第三則是民生生活逸散汙染20%,基本上跟民生生活相關汙染將近五成,每個人都是空汙貢獻者,也是受害者,因此白皮書擬定很多行動方案,全民共同討論、面對空汙。
環境部指出,對於民眾最關心前三大汙染議題,白皮書規畫出四大核心章節,包括「促進全民永續健康」、「精進汙染改善重點」、「淨零共利減汙」、「科技應用與公民參與」。在健康章節,不僅聚焦兒少與敏弱族群空氣權,也將室內空品管理納為政策核心,而在汙染治理方面,特別強調交通、生活逸散汙染的減量。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彭啓明分享自身氣喘經驗,即使空氣品質數據逐年改善,生活中仍可能因瓦斯爐開啟、居家黴菌、街道臭氧等引發過敏。這次白皮書從「如何讓民眾真正有感」出發,尤其家庭生活當中,光是開瓦斯、烹調方式就會造成空氣汙染,有時候室內空汙比戶外來得嚴重,特別是很多婦女中年罹患癌症,可能都跟烹調方式、生活習慣有關。
針對室內空品改善,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黃偉鳴說,改善校園周邊環境、減少外部環境影響學校室內空品是重點工作之一,目前已跟教育部、交通部、衛福部召開相關會議,具體作法包括從戶外的鄰近工業區推動減量,室內布建量測監測儀、 提高教室跟學生對空品意識,相關工作已陸續展開。
在汙染治理方面,黃偉鳴說,將建立監測、管理煞車、輪胎等非尾氣排放,針對高汙染車輛遙測科技執法、擴大空維區劃設,工業部分則強化有害空汙管制、掌握新興汙染物。未來預計檢討修正空氣汙染防制法,新增處分車輛不法改裝業者、科技稽查與營建機具排放管制等。
彭啓明表示,環境部也將跟隨國際腳步,將PM1(超細懸浮微粒)列為重要減汙項目,目前歐盟與先進國家已在制定PM1相關標準,台灣也在蒐集專家意見,未來將推動PM1監測並制定相關法規。
延伸閱讀:
台灣肥胖率飆破50%!營養師點出「現代人變胖4大元兇」
華信班機高雄飛金門驚魂 起飛傳異響板金掀起…照片曝光
健康又長壽!3生肖晚年好命有福氣…鼠有活力、他心態年輕天天開心
本文轉載自2025.05.16「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