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見》、ESG遠見共好圈,攜手台灣能源數位轉型產學技術聯盟,舉辦「虛擬電廠暨電網韌性高峰會」。蘇義傑攝
台灣邁入能源轉型關鍵期,電網穩定與韌性成為焦點。《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在「虛擬電廠暨電網韌性高峰會」上強調,目前台灣虛擬電廠滲透率不足1%,但在美國,預期2030年前可達10-20%,虛擬電廠應是解決電力挑戰的未來解方!
7月18日,《遠見雜誌》、ESG遠見共好圈,攜手台灣能源數位轉型產學技術聯盟(TAEDT),舉辦「淨零轉型下的電業革新——2025虛擬電廠暨電網韌性高峰會」,聚焦虛擬電廠發展與強化電網韌性的相關主題。
用數位科技匯聚分散能源,全民可加入虛擬電廠行列
活動上半場由TAEDT主持人許志義教授、永豐餘投資控股董事長葉惠青、義電智慧能源董事長陳威廷,與車王電子副總經理林勝雄個別演講。
(延伸閱讀》虛擬電廠就像「牛棚投手」!如何增強電網韌性又放大綠能效益?)
下半場上場的主講人,包括森耀能源董事長簡森垣、億鴻系統科技董事長張家豪、新羚能源科技創辦人藍蔚文。

森耀揭家庭全綠能三部曲,零電費不是夢
森耀能源董事長簡森垣,經營有線電視有成。長期關心能源議題,是台灣最早支持電動汽車的消費者。他原本以為開了電動車就很環保,但有一次朋友問他,「你開的電動車,充的電還不是原來的灰電?」此話刺激了他,讓他投入綠色能源相關產業。
為降低電力負擔,簡森垣提出「All Green」到「Green All」的經營願景。「All Green 代表100%使用再生能源,Green All 則是將食衣住行育樂全面轉向綠能。」他開始建立示範基地,說明他的願景是可行的。例如以某公寓為例,其裝設60片太陽能板與智慧儲能,月電費可降至零,僅需負擔基本安裝成本,也印證「Free Energy」概念,讓用戶自有的綠電,就能實現能源自主。
簡森垣指出,隨著輝達(NVIDIA)大規模機房日耗電約36萬度;加上電動車普及,到2040 年台灣電動車將突破100萬輛,日增用電約3000萬度,使未來用電量顯著超越2024年平均每日8200萬度,將對台灣電力調度與備援帶來巨大壓力。他強調:「電動車入家庭後,用電量將倍增,必須及早布局分散式綠能系統。」
面對複雜的家庭電網架構與高負載設備,簡森垣評估整戶備援功率需求恐超過20瓩。對此他提出「家庭全綠能生活三部曲」,透過儲能電池實現「負載轉移」,以調配尖離峰用電;利用太陽能與鋰電池進行「緊急備援」,確保停電時部分負載仍能供電;以及透過多台主機與電池併聯實現「全戶備援」,甚至支援離網與全黑(blackout)啟動。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擺脫台電束縛!億鴻「表後五能」打造高韌性微電網
緊接著上台的億鴻系統科技董事長張家豪則指出,節能是全球短期內實現減碳最直接有效的對策。億鴻專門協助客戶深度節電,而「少用電就等於少發電」,這不僅關乎能源效率,也直接影響碳費成本。
他也指出,要有效節能,首先必須透過數位化了解自身的用電習慣與需求,並進一步導入高效能設備與軟體控制,才能實現能源的量化管理與優化。
張家豪分享億鴻經營表後微電網的「創能、儲能、充能、智能、節能」五能應用概念。也就是,從太陽能、風能、餘熱發電等低碳電力的「創能」開始,建置「儲能」設備與充電樁「充能」,再結合「智能」系統,達到AI能源管理與碳排監測,這些整合起來,就能達到「節能」。
億鴻除了協助國內客戶建置節能系統外,更擴展到國外。例如,與日商工程顧問「長大株式商社」合作,引入智慧能源系統至日本連鎖量販;在菲律賓薄荷島進行公私合營(PPP)計畫,推動太陽能、水力、綠色柴油、廢棄物發電、微電網、風力與碳權等多元方案,目標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轉型。同時與英國電信集團Indigo Telecom Group攜手建置綠色機房,透過大數據與AI優化算力中心能源使用,展現台灣綠能技術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關鍵角色。

AI結合數據科學,新羚助攻企業儲能收益最佳化
新羚能源科技創辦人藍蔚文則表示,在儲能產業的三個重要階段:「生產設計—案場規劃—營運控制」,數據科技可以扮演關鍵角色。
他舉例,國際大廠西門子在設計電池時,透過建立熱仿真、數位孿生平台,解決電池組(PACK)冷熱分佈不均的問題,提升電池壽命與效能。這是屬於生產階段的應用。
而新羚能源科技的服務範圍,則涵蓋「規劃—營運」這兩階段。比方,在進行案場規劃時,可應用AI模擬技術,為客戶提供高精度微網運行與財務可行性分析。或是透過機器學習(ML),動態調整儲能充放電,找出效益最大化的營運模式。
藍蔚文分享,公司具備自行研發能源數位化基礎設施的能力,能提供「全生命週期規劃服務AI」與「案場營運服務AI」專業服務。以「全生命週期規劃服務AI」為例,可以做到一整年8,760小時的逐時發電量預測,準確率可達99%。搭配相關模型與參數,等於能協助客戶估算出全年每一度電的成本效益。
他補充,有了這些數據輔助,成為更可靠的財務預測,客戶也更容易取得融資。換言之,將AI與數據科學深度應用於儲能系統,可協助企業達到投報率最佳化。

走向國際需靠團體戰!「表後市場」成電力新藍海
在綜合座談環節,與會者們分享了投身能源產業的動機與挑戰。張家豪認為通訊與綠能同樣無國界,是可以往國外發展的,但他強調,台灣業者若要走向國際,必須「打團體戰」,降低風險。在台灣,業者其實都在台電保護下,較少面對輸配送電與購電協議(PPA)的風險,但他到菲律賓薄荷島發展,當地業者並不會照單全收所有的發電,因此投資報酬率(IRR)風險極高。
藍蔚文則表示,目前表後市場潛力巨大,是虛擬電廠運作的末端,能穩定電網並提供「孤島效應」(指與主電網隔離的獨立電網,可在緊急時刻持續發電)。他建議台電應設計更多元的電力交易市場商品,例如穩定電壓的輔助服務,提供更多樣化的合理誘因,讓表後儲能不僅限於尖離峰效益,更能透過AI整合多重收益組合,最大化其價值。
最後,簡森垣再次強調「能源稀缺性」的本質,呼籲「自己的能源自己發,自己的電自己準備」,讓每個人都能成為「電的主人」,強化電網韌性與整體社會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