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淨零轉型與能源自主浪潮,虛擬電廠、電網韌性將成為企業永續策略新焦點。蘇義傑攝
在淨零碳排與能源自主浪潮推動下,虛擬電廠與電網韌性成為企業與政策關注的核心議題。台灣能源數位轉型產學技術聯盟與《遠見雜誌》ESG遠見共好圈,攜手舉辦論壇,深入探討數位能源創新如何為台灣電力系統注入新解方,迎向永續未來。
面對淨零轉型與能源自主浪潮,虛擬電廠、電網韌性將成為企業永續策略新焦點。台灣能源數位轉型產學技術聯盟(TAEDT)與《遠見雜誌》、ESG遠見共好圈特別攜手舉辦「淨零轉型下的電業革新——2025虛擬電廠暨電網韌性高峰會」。
用數位科技匯聚分散能源,全民可加入虛擬電廠行列
活動一開始,《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致詞指出,去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9)於亞塞拜然結束後,ESG遠見共好圈特別舉辦COP29趨勢觀察論壇,邀請出席大會的台灣產官學研分析國際永續與ESG的發展趨勢。當時就興起與TAEDT聯盟合辦論壇的可能性。因為聯盟在三年由許志義教授發起,擔任主持人,至今一直以推動虛擬電廠為使命,而虛擬電廠是國際的潮流,在台灣剛萌芽,許多台灣人並不瞭解,若能推廣給ESG遠見共好圈的會員,將非常有意義。
楊瑪利透露,這段時間特別了解虛擬電廠概念後,她特別有感的是兩件事。第一,過去大眾總以為發電是台電的事,若斷電就怪供電方。但虛擬電廠的概念是「從用戶端出發」,也就是每一個用電的人都有責任,也能付出貢獻。例如,家中的儲能電池、路上跑的電動車、地下室停車場暫時不用的電力等,看似分散的電力,都可由數位科技整合,成為「虛擬電廠」,一旦電網需要,這些能量就能即時支援。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第二,「虛擬電廠」像是Uber和Airbnb,平常沒在用的電力(如電動車閒置時),可以貢獻出來給有需要的人使用,是一種「資源共享」的商業模式,只不過是發生在電力領域。
甚至,《遠見雜誌》也打算加入虛擬電廠行列。楊瑪利坦言,儘管《遠見》集團用電量小,但若能參加,不只能貢獻社會,還能小賺一些台電的待命費,儘管金額不多,意義卻很大。
(延伸閱讀》自己的電自己發!虛擬電廠、微電網打造「表後儲能」商機)
走過創能十年,下一個挑戰:電網韌性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當天也出席致詞。他表示,過去十多年,台灣在能源轉型的「創能」,投入不少力氣,但下一個挑戰,就是電網韌性。隨著大量再生能源進入系統,如何在極端氣候、突發事件中維持穩定供電,考驗台灣電網設計與反應能力。
「這個議題不只是政府或台電的責任,而是每一位用電者都應該共同思考、參與。」林子倫強調,應從「需求端」出發,讓更多人成為虛擬電廠的一份子,把分散在家庭、企業的儲能設備、電池整合起來,發揮螞蟻雄兵力量,提升整體供電系統韌性。

虛擬電廠如何強化電網韌性,極大化淨零綠能?
緊接著由台灣能源數位轉型產學技術聯盟主持人、中華大學創新產業學院暨企管系特聘研究教授許志義分享「強化台灣電網韌性,極大化淨零綠能」。
他表示,虛擬電廠的崛起,如同電力市場的力量,把分散式能源資源,匯聚成一股足以影響電網的力量。但虛擬電廠的核心目的在「極大化綠能利用」,成為解決氣候變遷的關鍵。
然而,虛擬電廠究竟是怎麼運作的?許志義舉例,張三家的太陽能板、李四家的儲能電池、王五工廠暫時關閉的部份生產設備,原本是零散、不具影響力的分散式能源資源(DERs),透過軟體系統平台,就能像真正的電廠一樣被集中管理、營運調度。
他比喻,虛擬電廠就像是棒球比賽中的「牛棚投手」,能在電網發生狀況時迅速上場救援,確保電力穩定。目前台北101大樓就透過虛擬電廠,把綠能轉型極大化,並獲得綠建築鑽石級認證,顯示虛擬電廠在商業應用上的潛力。
許志義表示,在美國,2019~2023年間分散式能源資源容量已翻倍,而美國能源部也估計,2024~2028年間會再成長76%,各類分散式能源資源預計將新增217GW(百萬瓩),顯示虛擬電廠作為分散式能源資源匯聚平台的巨大潛力。

無論表前、表後,虛擬電廠都能提升電網韌性
此外,不管是「表前」、「表後」,虛擬電廠都對用電韌性大有幫助。許志義以去年4月3日花蓮地震為例,事發當下,儲能電池迅速反應,台電的虛擬電廠部署,加上天然氣機組的恢復,成功維持表前韌性穩定。
就算沒有天災,台灣電網在每天下午4~7點傍晚尖峰時刻,由於太陽能發電量快速下降,電力負載曲線呈現「鴨脖子」狀,虛擬電廠可發揮重要的補給作用,使電網運作更穩定。
至於表後,則是在颱風等大型災害導致集中式供電中斷時,虛擬電廠串連社區內電動車,可提供一定時間的自主供電能力,增加區域抗災能力,也是「表後韌性」的展現。

少數擁有三種生質能發電,永豐餘綠電在市場上不可或缺
隨後,是三位業者現身說法。第一位是永豐餘投資控股董事長葉惠青。他先把永豐餘的策略分為四大核心:
一、以醣經濟為本,以科技為師,開發低碳能源;
二、整合綠色產業鏈,使綠電產銷系統化;
三、導入智慧跨場域系統,加速能源數位轉型;
四、電碳合一,建構碳有價管理模式。
葉惠青表示,永豐餘綠電發展的獨特之處,是成為少數能同時擁有固態、液態、氣態三種生質能發電模式的公司,而且這些能源都是自產,非外購。
另外,在智慧能源模式方面,永豐餘也在短短兩年內開發出多種模式,如參與台電的調頻備轉服務、自動頻率控制,獲得經濟部標檢局認證,是國內少數具備表前儲能實力的廠商。

至於表後儲能,永豐餘打造台灣第一個結合汽電共生、風力發電的表後儲能系統,不僅可減少向台電購電需求,不再與他人搶電,也能利用儲能系統參加電力交易平台,進入備轉容量市場,協助台電應對突發性電力供需平衡。
而在微電網建置上,永豐餘則在廠區建置微電網,實現「孤島運作」(Island Operation),即便與大電網斷開,也能獨立供電,大大提升永豐餘的電網韌性。
甚至是獨特、深具前瞻性的電動車充電樁虛擬電廠,永豐餘也和欣欣客運合作,透過調度電動車充電樁的用電行為,在電力交易市場進行交易。
「永豐餘的綠電,在市場上是不可或缺的!」葉惠青強調,對追求再生能源的企業而言,傳統的太陽能、風電雖是主流,但存在間歇性問題,導致無法提供24小時穩定綠電,使企業在追求高比例再生能源時,可能面臨效率不彰的問題。
全球最大需量反應聚合商,義電智慧能源怎克服電網韌性挑戰?
緊接著是義電智慧能源董事長陳威廷分享。身為全球最大需量反應聚合商的義電智慧能源,如何打造韌性電網?
在目前全球能源領域去碳化、電力化、數位化的趨勢之下,也伴隨三大困境,分別是電力供給不穩定、成本與預算壓力、永續性挑戰。
瞄準這些痛點,義電智慧能源身為義大利國家電力集團(Enel Group)的一員,在2017年成立,並在過去8年間把業務擴展到14個國家,虛擬電廠聚合量已逾9GW(一部核電機組大約1GW),合作伙伴近6000家,全球需量反應虛擬電廠項目達75個,包括台灣在內。陳威廷指出,義電智慧能源在台灣迄今已聚合超過170個分散式能源案場,總聚合容量超過210MW(千瓩)。
虛擬電廠項目能如此快速成長,與其本身具備的潛力有關。陳威廷解釋,台灣全年尖峰用電僅占全年總時數的2%,但為了這2%時間蓋新電廠,顯然不符合成本效益,但虛擬電廠卻可解決問題。

以義電智慧能源2017~2024年在全球的統計數據來看,虛擬電廠電網調度啟動次數從333次成長到1340次,足足增加四倍,證明極端氣候、再生能源增加對電網活動影響,以及虛擬電廠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除了台北101大樓,也有不少企業已導入虛擬電廠。如記憶體大廠美光,其加入將協助提升電網韌性,當電力系統負載有非預期性增加或發電機組故障,導致電力供需失衡時,美光在最理想的狀態下,將能在30分鐘內對市電暫時減少負載需求,相當於2550戶家庭的日均用電量。
又如Gogoro Network電池交換站,也是分散式資源整合的最佳典範。2024年4月15日,因為機組跳機導致低頻事件後,Gogoro Network遍布800多個站點的虛擬電廠,在短短5秒內提供11MW的調度容量以穩定電網。
甚至是車輛電動化後,透過電池、充電系統與電網連接,也能實現車輛對電網(Vehicle-to-Grid, V2G)的應用,並提升電網韌性,促進能源轉型。

車王電子推V2G應用,讓運輸業者也能成為電力交易者
緊接著上台分享的是車王電子副總經理林勝雄。車王電積極協助台灣客運業者從傳統柴油車轉型電動車,特別是在電網連接方面,從規劃到施工均全面支援。
更關鍵的是,車王電子把淘汰的電動車電池再利用,部署在充電場站,做為儲能設備。當日落太陽能發電不足時,這些儲能電池便能釋放電力,提供備援。
V2G、從車輛到電網,可為多方帶來共贏。首先,到2030年時,全台1萬2000輛電動公車全面電動化後,每年可減少50萬噸碳排,而電動巴士的總電量累積達3000MW,透過V2G技術,可向電網回送約200MW電力,對平抑尖峰用電成本有巨大幫助。
更重要的是,V2G還能帶來營運模式轉型。林勝雄解釋,傳統車輛營運模式侷限在交通服務,但在V2G時代,車輛不再只是消耗工具,更成為能源資產。換言之,運輸業者可將車隊電力資源整合進電力交易市場,參與能源服務。

V2G技術雖帶來巨大機會,但也面臨挑戰。林勝雄坦言,最關鍵的是電池壽命,目前車王電子正透過大數據收集、AI優化調度解決問題,確保V2G的效益極大化,並把對電池壽命的影響減低到最小化。
最後,三位講者分別對與會者提出建議。葉惠青表示,所有企業應從碳管理做起,要先了解、管理自身碳排,一旦碳管理到位,所有能源資源的運用和規劃,將自然而然跟進。
陳威廷則強調,面對能源的安全、可負擔性、永續性挑戰,加入虛擬電廠是唯一解方,能提升安全、降低成本,並加速永續發展。
而林勝雄則呼籲,所有人一起參與能源轉型,盡量搭乘電動交通工具,使用電動化設備,以實際行動支持脫碳運動,逐漸擺脫會造成碳排的化石燃料。
虛擬電廠不只是技術革新,更是全民參與能源轉型的關鍵入口。從家庭儲能到企業調度,人人都能成為「牛棚投手」,為電網注入穩定力量。唯有政策、企業與民間攜手佈局,台灣才能真正實現電網韌性與綠能極大化,在淨零時代占得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