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管會規定,全體上市櫃企業在2025年都須提交永續報告書,在人力與資源不足下,挑戰壓力倍增。shutterstock
2025年起,資本額20億以下上市櫃公司必須強制提交永續報告書。對中小企業而言,如何跨部門整合數據、避免流於應付,並將報告書轉化為企業轉型契機,成為關鍵挑戰。
依金管會要求,台灣資本額2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今年(2025)將必須編製並提交永續報告書。即使這早在幾年前就已預告,但眼看著上路在即,仍是壓力山大,尤其對於非高資本規模不大的企業,更是道難題。
事實上,對於像台積電、台達電這樣的大型企業來說,撰寫永續報告書幾乎已是標配,不僅採用GRI框架作為報告書的架構,內容更緊貼ESG的顯學元素,如TCFD、SASB,甚至逐步導入IFRS,能完整揭露數據外,更能與國際投資人對話。殊不知,這對人力與資源都相對吃緊的中小企業來說,有著「蚍蜉撼樹」的窘態。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首先,中小企業挑戰來自「人力」。對多數資本額20億以下的企業而言,無法像大企業擁有獨立的永續部門。「常見狀況是人資有人事資料、採購有供應商名單和勞動合約,水電用量又在其他單位,沒有人統籌就很難拼湊完整。」國富浩華會計師謝宗叡直言,中小企業經常發生資料散落,加上缺乏專責人員,導致永續報告書常淪為湊數的文件。
其次,報告書的質量無法達到市場要求。雖然金管會規範的初衷是強化資訊透明,即「先求有、再求好」,但在現實市場裡,報告書不僅是符合法規的作業,更是能否繼續留在供應鏈的門票。中小企業如果只想交一份最低門檻的「簡易版」,頂多能規避主管機關查核,草草出版的報告書,很容易自曝其短,反而讓品牌客戶看出公司在人權、碳減量的不足,進而切斷合作關係。
誠實管理定義報告書,驅動企業反思
偏偏,如今「該不該寫」已不再是選項,中小企業反而得思考的是「為什麼而寫?」也就是在心態上,要將撰寫永續報告書從消極的「盡義務」,轉化為積極的「求發展」,即找出公司轉型、發展的契機。
誠如許多企業主都會問的,「報告究竟只是單純的揭露文件,用來符合法規要求,還是應該更進一步,設定明確的減碳路徑與治理目標?」對此,謝宗叡斬釘截鐵指出,「如果只是揭露數據,就失去了報告書的意義。」
他進一步分析,依照GRI規範,企業在重大主題上,必須設定短、中、長期目標,並揭露實際達成情況。例如,公司若承諾三年內將離職率降至5%以下,就需要逐年誠實呈現實際比例;若未能達標,也應清楚解釋原因,無論是因為擴產、人事制度調整,或是外部環境影響。
謝宗叡認為:「報告書重點並非要求企業展現完美,而是要讓外界看見公司是否以誠實的態度進行管理。」對於初次上路的中小企業而言,要落實這樣的精神並非易事,卻是建立外界信任的必要過程。
現階段,金管會雖然設計簡易版永續報告書指引,協助企業以最低門檻完成作業,但這僅能滿足基本的法規要求,難以通過品牌商對供應鏈的要求門檻,諸如人權與減碳的要求。「如果企業僅提交簡易版報告,往往無法獲得認同,甚至可能直接影響訂單與合作關係。」謝宗叡提醒。
因此,中小企業必須先釐清出報告書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符合法規,按照簡易版完成即可;但如果身處國際供應鏈,必須針對客戶在意的項目,進行更深入的揭露。撰寫永續報告書不是要讓企業「交作業」,而是要在策略上重新調整,甚至把永續議題納入核心營運的思考。
跨部門協作,責任分工培養企業文化
對多數剛接觸永續報告書的中小企業來說,顧問的協助往往不可或缺。通常,會計師事務所或管理顧問公司透過教育訓練、範例示範與實際操作的三合一模式,協助企業逐步建立能力,並在兩年內,完成從外部輔導到獨立撰寫的過程。
謝宗叡解釋,顧問協助第一步是舉辦教育訓練,逐條拆解GRI準則,讓企業理解這些規範在產業中應如何落實。接著,顧問提供設計好的Excel工具表,要求企業自行填寫水電用量、勞工數據、廢棄物處理方式等資訊,並透過範例與指導協助,但不會直接代填。最後,顧問再協助企業,把這些零散數據整理成有系統的內容,轉化為一份完整的永續報告書。
「我們希望用手把手的方式,讓企業在過程中學會,而不是單純交給顧問。」謝宗叡強調,雖然在初期常讓企業覺得繁瑣,卻能有效迫使內部逐步建立責任分工。若一切都由外部顧問全權包辦,企業便始終學不會如何自行操作。一般來說,經過兩年磨合,企業便能獨立完成永續報告書,而顧問角色也會轉為第三方確信,負責驗證內容的正確性。
更關鍵的是,這段磨合過程,真正是在培養企業跨部門合作的文化。永續報告書涵蓋的議題極為廣泛,從環境到社會,再到公司治理,幾乎每個部門都牽涉其中。若缺乏跨部門的協作與資料共享,報告根本不可能完成。也因此,謝宗叡表示:「真正有價值的,不是最後交出的那一本報告書,而是企業在撰寫過程中學會如何整合資源、建立對話與責任分工。」

20億元以下上市櫃公司永續報告書規定
規範要求 | 資本額20億元以下上市櫃公司,自2025年起須編製前一年度(2024年)永續報告書,並於每年8月底前完成申報 |
申報期限 | 每年8月31日前申報 |
揭露重點 | 揭露營運對經濟、環境與人群(含人權)的重大影響,並新增全時非主管員工薪資平均數、中位數及與前一年度的變動情形 |
平台資源 | 證交所ESG數位平台提供「產製報告書功能」,可依GRI準則與實務揭露建立框架,並結合公司ESG指標,內建資源包含《GRI準則》《重大主題編製指引》《揭露範例》 |
金管會提醒 | 資訊必須真實可靠,避免漂綠與誇大不實,以建立信任與市場競爭力 |
可信度決定價值,第三方驗證護聲譽
當一份永續報告書完成後,下個關鍵步驟便是確保其「可信度」。謝宗叡指出:「最常見的問題,往往出現在數據計算不精確。」有企業曾因單位換算錯誤,將公斤誤寫成公噸,報告書顯示一個小型辦公室一年產生數千噸垃圾,讀來十分荒謬。這類錯誤不僅讓企業在同業間蒙羞,更直接削弱客戶的信任。
因此,愈來愈多企業選擇第三方確信。會計師事務所普遍採用ISAE3000準則,逐一檢視水費帳單、能源用量、廢棄物數據,嚴謹程度比AA1000更高。金管會甚至規定,金融、食品、化工三大行業,必須由會計師出具確信報告。謝宗叡強調:「現在市面上,大概八成報告書都有第三方驗證。對中小企業來說,這不只是符合法規,更是維護聲譽的保險。」
除了數據正確性,治理與社會面也是中小企業常遇到的難題。上市櫃公司因有年報做基礎,治理缺口不大,但許多未上市公司往往缺乏董事會或永續委員會,導致揭露不足。謝宗叡建議,至少應由財務長或高階主管掛名負責,以建立責任制度。至於社會面,他提醒勿流於口號,例如,只寫「提升員工福利」卻沒有量化指標,這樣的內容看起來只是在應付,難以取得外界信任。
若要提升社會面的價值,企業應該把公益與本業結合。例如,醫療業投入偏鄉義診、藥廠推廣用藥安全,或是紡織業透過舊衣回收再利用等,這樣的行動不僅真實具體,也能與企業核心能力連結,展現更深層的社會影響力。
2025 ESG特刊:全球ESG反挫,台灣逆風前行>>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