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企業注意!TNFD催生「生物信用」市場,聯合國如何在COP30終結12萬倍的價格混亂

COP30首次將「自然正向」推上核心,與企業攜手面對「三重星球危機」。取自COP30官網

|

COP 30即將在亞馬遜門戶城市貝倫舉行,在「三重星球危機」之下,如果只談減碳,地球恐無藥可救。COP 30首次將「自然正向」推上核心,為什麼?「自然正向」又是什麼?

即將在11月10日啟動的第30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其實很不一樣。

過往COP多半在北半球的大城市舉辦,此屆東道主巴西,不僅位在南半球,還特別把主辦城市設在世界最大雨林亞馬遜雨林邊境的港口城市貝倫(Belém)。當地人口只有巴西第一大城聖保羅(São Paulo)約10%。

根據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茶塔姆(Chatham House)分析,亞馬遜雨林乘載全球重要的生態系,在當地舉辦COP,能透過「亞馬遜門戶」地位,強化氣候與自然議程。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再加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2025年不只是氣候議題,更是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自然界破壞的「三重星球危機」(Triple Planetary Crisis)關鍵年。愈來愈多專家認為,如果只是專注減碳,忽略自然系統,氣候目標將難以達成。

強調「自然正向」,呼籲生物多樣性不能被氣候目標孤立

因此,COP 30已將追求「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列為核心議題之一。意思是不只要停止生物多樣性流失,更要逆轉,促進增長,在物種、族群、生態系、復原力等方面同步改善,以呼應2022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的目標:「2030年以前顯著遏止並扭轉生物多樣性流失」。

換言之,以「自然正向」為核心主題,就是要強調生物多樣性不能被氣候議程孤立,而且也不只是各國政府參與,更要有企業加入,才會成功。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研究報告指出,全球GDP超過一半仰賴自然與生態系服務,如農漁牧資源、水源淨化、授粉、碳吸收等,如果生態系崩壞,企業成本與供應鏈風險將急劇上升。

這顯示,在「自然正向」目標下,企業除了減碳,更要管理與恢復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否則就等於忽略一半的營運基礎。

圖/COP30以「自然正向」為主題,強調生物多樣性在氣候議題中的重要性,企業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示意圖。unsplash by jcorl

資金缺口逾千億美元,「生物信用」會是解方?

然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估計,全球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高達每年7000~9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0~26兆元),顯示企業投入明顯不足。

有鑑於此,COP 30預計將強化自然議程與氣候行動的整合,帶動「自然正向金融」(nature positive finance)發展,代表政府可能對土地利用、森林保護、生物多樣性復原,訂定更嚴格規範,金融機構也將要求企業客戶揭露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使得「生物信用」(Biocredits)概念進一步發展。

「生物信用」類似碳權,但環境效益從減碳轉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並透過市場機制,創造投資誘因,強化生態系,避免物種滅絕。

特別是近年來國際間愈來愈多企業導入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更使「生物信用」的推展具備基礎。過去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未考量由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態系損害,將對企業造成營運、財務風險。

  現在透過TNFD,企業將能識別自身對自然的風險和機會,並證明自己正在採取積極行動,超越法定義務,並購買生物信用,將資金投入到可驗證的自然保護成果中,作為自然正向策略的作為。

市場分散、不成熟,「生物信用」發展遭遇挑戰

不過,「生物信用」儘管立意良善,但發展卻遇到瓶頸。

《商業戰略與環境》(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研究指出,截至2023年9月,全球共有34項相關計畫進行中,各自採用不同標準與方法,也因此每單位生物信用價格差異極大,從最低5美元到最高60萬美元,價差高達12萬倍。

正因當前「生物信用」系統龐雜且混亂,麥肯錫研究報告也指出,如果要實現「自然正向」成長,有效量化是關鍵。但問題是,與碳排相比,生物多樣性的衡量範圍更廣泛且複雜,需要時間找出標準,才能讓市場成型。

在市場還不夠成熟下,專家質疑,企業可能花錢了事、逃避實際行動,缺乏長遠影響力。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永續金融講師哈許(Frédéric Hache)舉例,某企業可能因為破壞西班牙紅鶴棲地,卻想透過復育孟加拉蝙蝠棲地來取得「生物信用」,但從環境完整性來看,此舉毫無意義,因為不同生態系間價值根本難以互補。

圖/生物多樣性的衡量範圍更廣泛且複雜。示意圖。by freepik

科技、治理、資金切入,把「生物信用」整合成可信工具

面對以上推動的困境,COP 30會議中,各國可能針對這些痛點進行討論,找出解決方向。

首先,針對系統混亂、標準不一,COP 30將討論如何從目前34個各自為政的計畫中,提煉或建立一套通用的方法學框架,以規範生物多樣性成果的衡量、核算與驗證。

對目前高達12萬倍的價格差異,各國也將討論是否需要由統一信用單位定義,以增加市場透明度和買家信心。 而在治理框架上,各國也將討論由哪個國際機構來監督、協調「生物信用」市場發展,確保其符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所通過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

第二個重點,則是建立「不可替代性原則」,降低企業漂綠。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建議,「生物信用」必須是高誠信,也要經過衡量,並得到證據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具備「額外性」,也就是沒有這筆資金,保育行動就不會發生。

第三個重點,則是促進市場基礎建設與規模化。目前「自然信用」的試點計畫分散,規模也不大,各國預計將討論如何把自然信用納入「自然正向金融」策略中,以補足目前約數千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而政府和大型投資銀行,也將就如何政策誘因、初期投資、風險分擔機制,鼓勵投資者與企業大規模進入市場。

同時,各國也將探討如何運用衛星遙感、AI、區塊鏈等技術,克服生物多樣性數據蒐集與驗證的複雜性,進而加速市場透明化。 面對每年數千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全球正努力將碎片化的「生物信用」市場,整合成高誠信度的金融工具。COP 30將是關鍵一役,唯有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共同突破痛點,才能讓自然資本真正納入決策核心,為「自然正向」目標奠定基礎。

延伸閱讀:寫永續報告書先看這篇!一圖搞懂TCFD、TNFD、TIFD是什麼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