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化石燃料管制成「脫碳、減塑」最大絆腳石,COP30能否終結?

COP28明確指出「化石燃料是氣候危機的根源」。示意圖。pexels by pixabay

|

全球氣候行動正面臨兩股力量的拉鋸:一邊是再生能源與公正轉型的希望,另一邊則是化石燃料與塑膠生產的頑固現實。當COP28首次將「化石燃料」列為氣候危機根源後,脫碳與減塑的討論成為焦點,但一年之後,全球仍在高碳鎖鏈中掙扎。COP30能否走出停滯的減碳困局?

在杜拜舉行的COP28被譽為氣候談判史上的「歷史性突破」,因為那是全球首度在官方文件中明確指出「化石燃料是氣候危機的根源」。各國歷經漫長而激烈的協商,終於達成「逐步淘汰未經處理燃煤電廠與低效率補貼」的共識。這項決議被視為《巴黎協定》以來最具象徵意義的里程碑,也讓國際社會看見真正脫離化石燃料的起點。

然而,到了隔年的COP29,終結化石燃料議題卻再度受阻。主辦國亞塞拜然身為主要產油國,立場備受質疑,談判陷入僵局,最終僅重申COP28的既有文字,未能提出更具體的行動或時程,讓外界對減碳進程再度失望。

如今,隨著COP30即將在巴西登場,外界期待這一屆能以「公正轉型」為核心,提出具體可行的「終結化石燃料路徑圖」,並透過「行動議程」(Action Agenda)凝聚地方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的力量,加速能源轉型與全球盤查(GST)目標的落實。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塑膠談判受阻,化石轉型再陷僵局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即使全球大幅提升回收率與廢棄物管理效率,若不從源頭減少塑膠生產,到2040年仍約47%塑膠垃圾無法被妥善處理。聯合國環境署(UNEP)進一步警告,若各國再不採取行動,每年流入海洋與河川的塑膠廢棄物,將從目前的約1,900萬噸暴增至2040年的超過3,000萬噸,將對生態系與人類健康造成無法挽回的衝擊。

為此,全球各國再度啟動談判。繼2024年釜山談判破局後,《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會議於2025年8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歷時11天,共有183個國家、超過2,600名代表出席。儘管談判規模空前,最終仍以「未能達成共識」收場。最大分歧點依舊圍繞在「是否應限制全球塑膠生產量」。

由歐盟、英國、加拿大、澳洲以及多數非洲與拉美國家組成的「雄心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主張,應透過立法設下生產上限,從源頭減量。他們指出,目前全球每年生產超過4億噸新塑膠,若維持現狀,2040年將再增加約七成,而回收率卻長年低於10%,「光靠回收,永遠追不上生產的速度。」

與之對立的「志同道合聯盟」(Like-Minded Group)則由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美國與印度領軍,認為應聚焦於「廢棄物管理與循環再利用」,反對對生產設限。他們主張,強行設上限會衝擊國家主權與經濟發展。美國代表更直言:「問題不在於塑膠太多,而是收集與管理不夠好。」

最終,這場備受矚目的談判再次陷入僵局。公約遲遲未能定案,不僅拖慢全球減塑進程,也凸顯化石產業在國際政治與經濟體系中仍擁有強大影響力,成為全球「脫塑」與「減碳」道路上最難突破的障礙。

逆轉淨零路:化石燃料創新高,綠能投資遭反超

圖/2024年全球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的消耗量都創下歷史新高。示意圖。pexels by jwvein

就在全球積極推動減塑與脫碳的同時,化石燃料的使用卻逆勢攀升。根據美國奧勒岡大學學者威廉里波(William Ripple)領導的研究團隊在10月發表的《2025氣候狀況報告:一個崩潰的星球》(The 2025 State of the Climate Report: A Planet on the Brink)指出,2024年全球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的消耗量都創下歷史新高,整體化石燃料使用量更是太陽能與風能的31倍。報告指出,2025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再創紀錄,部分原因是聖嬰現象與森林野火頻繁,使陸地的碳吸收能力大幅下降。

《2025刺胳針倒數》(The Lancet Countdown 2025)最新報告也揭示,2024年全球民營銀行對化石燃料產業的融資金額暴增29%,達到6,110億美元,首次超越對綠能領域的投資。報告進一步指出,全球前100大石油與天然氣公司預計到2040年的生產量,將比1.5°C升溫目標所容許的碳排放量高出近189%,幾乎使《巴黎協定》的努力形同虛設。

同時,各國對化石燃料的補貼也再度提高。2023年共有73個國家提供淨補貼,總金額高達9,560億美元,創歷史次高;其中15國的補貼金額甚至超過全年醫療預算。報告形容,這些資金如同「逆流而行」,正加速瓦解全球邁向淨零的努力。

不僅如此,大量投資化石燃料還導致「擱淺資產」風險攀升。所謂擱淺資產,是指因政策變化或市場轉向而喪失價值的投資。例如,一座原本預計可營運30年的燃煤電廠,若因國家訂出「2035年禁燃煤」政策被迫提前關閉,剩餘的資產價值就會瞬間蒸發。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碳定價制度逐步收緊,這些高碳資產恐將成為沉重的「經濟負債」。以燃煤發電為例,2023至2024年間,其潛在報廢資產價值增加了44%,達到224億美元。

國內廠商已受衝擊,人權問題氣候不平等加劇:減煤救命16萬人,卻仍有7億人無電可用

儘管化石燃料仍佔據主導地位,但全球能源轉型的正向力量也逐漸浮現。根據《2025刺胳針倒數》報告,2023年全球再生能源產業的就業人數已達1,620萬人,比前一年成長18%,創下歷史新高。相較之下,化石燃料產業的就業人數略降至906萬人。這顯示綠色經濟正穩步崛起。

圖/2023年全球再生能源產業的就業人數已達1,620萬人,圖為太陽能。示意圖。pexels by Hoan Ngọc

減煤行動也帶來明顯的公共衛生成效。2010年至2022年間,在人類發展指數(HDI)較高的國家,因燃煤排放減少,使PM2.5導致的死亡人數下降約5.8%,相當於每年挽救約16萬條生命。

然而,化石燃料代價對於人民仍相當沉重。2022年在65個國家中,因家庭燃燒汙染性燃料(如煤、柴火或煤油)所造成的室內空氣汙染,導致約230萬人死亡;同年,全球另有252萬人死於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戶外空氣汙染。

另外,能源落差仍是全球轉型的難題。目前全球仍有約7億人無法使用電力,另有10億人生活在醫療設施缺乏穩定供電的地區。在低HDI國家,能源結構中僅有3.5%來自再生能源,遠低於高收入國家的13.3%,凸顯能源轉型的「不平等鴻溝」。

「我們沒有失敗的餘地,也沒有時間可浪費,」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在塑膠公約談判後強調。希望COP30能有所突破。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即將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

延伸閱讀:《巴黎協定》6.4條通過,COP30後將真正迎接全球碳市場啟動了嗎?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