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COP29)於亞塞拜然舉行,為期兩週COP29巴庫會議已落幕。本次峰會被稱為「金融COP」,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焦點,也成為檢視全球氣候行動成效的關鍵指標。《遠見》邀請三位專家學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以及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深入探討COP29的成果、爭議,對台灣來說有哪些啟示?
COP29會後4大深度解析
● 資金爭議:1兆美元的崩解
● 巴黎協定第六條:全球碳市場的曙光與挑戰
● 台灣的策略布局:務實面對、積極參與
● COP30的展望:巴西里約的期待與自然保育的崛起
一》資金爭議:1兆美元的崩解
COP29的核心議題圍繞在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融資承諾上。《巴黎協定》原定於2025年前,將每年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作為最低門檻,並在未來10年持續提升。然而,根據OECD報告,即使在2022年和2023年曾達到目標,但仍未獲得廣泛認可,主要原因在於資金的透明度與分配機制缺乏共識。
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指出,COP29從一開始就聚焦於「錢」這個問題,立下每年募資1兆美元的宏願,但考量過去經驗,他並不樂觀。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也觀察到,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對於資金的數量、來源、形式以及分配機制存在巨大分歧。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這使得原本預計的2500億美元的融資額遭到開發中國家強烈抗議,最終雖然增加到3000億美元,但遠低於一兆美元的目標,也未能化解雙方的不信任感。 林子倫更進一步指出,美國在川普當選後,對於氣候融資的態度更加消極,使得達成目標的機會更低。
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則指出,資金議題的爭議,不僅影響到短期目標的達成,更直接關係到2035年減排60%(相較於2019年)的目標能否實現。他認為,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能降低減碳成本並提升減量潛力,而這些潛力將成為減碳排目標的關鍵。
二》巴黎協定第六條:全球碳市場的曙光與挑戰
除了資金問題,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 6)的相關規則制定,也是COP29的另一項重要議程。 這條條款目的在建立由聯合國管理的全球碳權交易機制,為各國和企業提供碳權交易平台,以抵銷自身的碳排放,並預計能節省巨大的減碳成本。
有「碳權之父」稱號的李堅明強調,巴黎協定第六條的規則制定,尤其是6.4條的通過,對全球減碳合作注入強心針。他解釋,國際合作需要考量各國的減碳成本差異和減量空間,透過碳權交易,可以促進成本更低的國家協助其他國家減碳,最終降低全球減碳成本。
他更進一步說明,碳權交易機制不僅能促進減碳,更能確保各國的減排承諾得以實現,因為碳權可以作為達成承諾的緩衝。
三》台灣的策略布局:務實面對、積極參與
針對COP29的成果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三位專家都對台灣提出了建議。
葉欣誠認為,台灣應務實面對CCPI(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的評比結果,正視自身減碳目標與國際標準的差距,特別是燃煤發電的淘汰問題以及太陽能光電發展中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以綠害綠),並積極調整策略。他更強調,台灣電網主要仰賴化石燃料,導致一度電的碳排放量遠高於國際平均,這需要政府積極制定策略,降低碳排放係數。
李堅明則指出,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碳權交易市場,並善用碳權交易所,將減碳轉化為競爭優勢。他認為,台灣應以「助力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協助國際減碳,並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碳權交易,創造商業價值。
林子倫則從國際政治經濟的角度分析,指出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仍可透過策略性的國際合作,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扮演積極角色。 他建議台灣應善用自身科技優勢及產業實力,協助其他國家減碳,提供技術及解決方案,而非僅著重於自身減排目標的數字。
四》COP30的展望:巴西里約的期待與自然保育的崛起
展望明年的COP30,將在巴西舉行,三位專家都表達了期待。
林子倫指出,COP30將在巴西里約舉行,具有特殊意義,預計將更重視自然保育與生物多樣性,並將其與氣候變遷議題緊密結合。李堅明也提到,COP30可能將更重視在地社區和原住民的參與,以及公正轉型。葉欣誠也表示希望能親自前往巴西參與會議。
COP29雖然在資金問題上遭遇挫折,但巴黎協定第六條的進展為全球碳市場的建立帶來希望。台灣應從中汲取經驗,務實面對自身挑戰,積極參與國際合作。2025年在巴西舉行的COP30,將是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里程碑,期待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更多Podcast內容請見《遠見On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