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美中達成協議,將可能使韓國企業所建立的優勢削弱,衝擊其在能源上的地位。unsplash by laurenseo
▋韓國憂美中達成貿易協議,恐失對抗中國電池唯一優勢
▋30年來首次!川普政府拒派高官出席COP30
▋歐盟呼籲北京「多掏錢」支持氣候融資、提高減排目標
▋30年來最嚴重「熊災」!日本放寬槍枝管制,撥款急聘獵人護民
▋NHK推新動畫《未來小子寶來》,把氣候危機帶入小學教室
韓國憂美中達成貿易協議,恐失對抗中國電池唯一優勢
和台灣產業高度重疊,廝殺十分激烈的韓國,在過去幾年大膽押寶在美國身上,幫助美國在未來能源技術中保持競爭力,並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目前卻遭受不確定衝擊。
這種焦慮,反映了韓國希望在美中兩大國間左右逢源的兩難。《紐約時報》分析,美國傾向未來燃燒更多化石燃料,中國則推廣由其所控制的再生能源技術,而韓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希望兩者兼得。
美國、中國是韓國兩大貿易夥伴,韓國需要來自中國一系列原材料,無論是石墨、太陽能電池都是,也需要中國消費者購買韓國製造的電子產品。但韓國也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以應對北韓核武危機。因此,韓國一直將自身定位為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的可靠替代者,服務那些對過度依賴中國抱持戒慎態度的買家。
韓國也曾經把美國對清潔能源的興趣視為未來商機,幫助美國取得進展,而且透過在美國投資建廠,韓國企業還可以培訓、雇用數百萬美國工人。
例如,現代汽車在喬治亞州薩凡納(Savannah)郊區就斥資55億美元建造一座電動汽車工廠,另一家企業CS Wind則在科羅拉多州購買一家工廠,製造風力發電機塔。LG Energy Solutions在美國開設七家電池工廠,競爭對手電池製造商SK On也和福特合作,為福特新興的電動車生產線供貨。
拜登政府的《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雖然加速這些投資,但川普重返白宮後,取消前朝再生能源鼓勵措施,美國汽車業也陸續喊停電動車計劃。這讓原本押寶美國電動車會陸續取代燃油車的韓國企業十分震驚。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但這對韓國企業而言,並不算失去一切。《紐約時報》分析,美國對中國電池課徵關稅愈高,對韓國電池製造商,尤其是在美國設廠的韓國電池製造商就愈有利。即便電動車在美國放緩,韓國企業還是可以轉向數據中心所需的儲能電池。
韓國真正害怕的是,中國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允許中國把海外製造的電池出口至美國,甚至在美國設立工廠,將使韓國企業現今建立的優勢蕩然無存。
除了期待美中不要達成貿易協議,韓國政府也對川普頻頻示好,總統李在明7月同意在未指定年限內購買1000億美元的美國液化天然氣。
這對韓國是否有利,目前仍不清楚。由於韓國正在加大再生能源發展,天然氣需求預計將下降,更何況在天然氣價格相對較高的現在,與美國出口商簽定如此長期的合約,未來恐怕代價高昂,而且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可能也存在風險。

30年來首次!川普政府拒派高官出席COP30
過去30年,每一屆美國政府都會派遣代表團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但川普政府已經證實不會派遣任何高級官員代表參加在巴西貝倫舉行的COP30,是30年來所僅見。
白宮發言人羅傑斯(Taylor Rogers)向《衛報》(The Guardian)表示,如果沒有川普總統當選並實施「常識性的能源議程」,利用我們腳下的石油和天然氣增強電網穩定性,並降低美國家庭、企業成本,「綠色新騙局」就會摧毀美國,「川普總統不會為了追求那些正在拖垮其他國家的模糊氣候目標,而危及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
《衛報》分析,美國缺席COP30,將使原本看似已經困難重重的峰會,又增添不小變數。各國原本應該在COP30提交更新的減排計畫,但絕大多數國家尚未繳交,同時各國也還在努力解決COP30期間的住宿問題。
儘管美國聯邦政府對COP30興趣缺缺,但一些美國州長、國會議員、市長仍將出席,向世界宣示美國地方政府依然持續推進氣候進程,但美國大使館在過程中將不會提供任何協助與支持。
一位美國前國務院官員表示,美國不參加COP30更可取,其他國家才會達成更強而有力的氣候協議,「與其美國作為破壞者搞砸、搗亂局勢,大多數國家會更傾向沒有美國在場。」
歐盟呼籲北京「多掏錢」支持氣候融資、提高減排目標
與美國政府對COP30的消極態度不同,歐盟不僅積極參與,而且還加大力度向北京施壓,希望中國能投入更多資金驅動全球氣候融資。
《歐洲動態》(Euractiv)指出,2024年歐盟為全球氣候融資貢獻超過300億歐元,使其成為最大捐助者。但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尚未對氣候融資做出任何貢獻,同時發展中國家也正推動議程,希望能獲得1.3兆歐元支持,比往年1000億歐元目標要高出不少。
歐盟氣候執委霍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強調,中國是個中高收入國家,在創造財富方面相當出色,必須投入資金支持氣候融資。儘管如此,中國依然持續堅稱屬於1990年代分類的「發展中國家」。
今年9月,紐約氣候峰會,中國承諾2035年將把排放值從峰值水準減少7~10%,但未說明計算基準年份。霍克斯特拉抨擊,這數字令人失望,「一個潛在低於10%的數字,不只會對中國產生巨大衝擊,對未來氣候行動也一樣。」

30年來最嚴重「熊災」!日本放寬槍枝管制,撥款急聘獵人護民
「熊出沒」已經成為日本目前面對最嚴峻的環境課題。截至目前為止,今年已經有12人遭到熊襲擊而死亡,更有超過100人遭熊所傷,其中包括1名在熱門旅遊景點公車站附近遭攻擊的外國旅客。因此,英國政府已發出旅遊警示,提醒國民赴日本旅遊時,必須慎防遭到熊攻擊。
為什麼今年日本「熊出沒」現象如此嚴重?《德國之聲》(DW)分析,一方面是氣候變遷造成山毛櫸堅果短缺,使熊必須離開深山,到人類居住的地方覓食,另外,過去獵人每年都會獵殺數千隻熊,但日本農村人口老齡化、萎縮,導致過去能控制熊數量的人數減少。
日本是兩種熊的家園,包括亞洲黑熊與體型更大的黑熊,其中棕熊體重可達半噸,奔跑速度比人類更快。「熊出沒」情況最嚴重的秋田縣知事鈴木健太表示,在第一線處理問題的人員已經筋疲力盡。目前政府朝向以三種方式解決層出不窮的「熊出沒」問題。
首先,日本警察雖然在法律上被允許射殺熊隻,但實務上多半由獵人或專業單位執行。根據《警察官職務執行法》,如果是保護民眾生命、身體「必要且相當」的行為,可以使用武器射殺熊隻,而地方政府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依相關規定授權捕捉、驅離或射殺造到危害的野生動物,目前秋田縣正考慮這麼做。
其次,根據現行法律,日本自衛隊禁止射殺熊隻,只能協助獵人進行誘捕和運輸死熊。日本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表示,民眾的生命與生計正受到威脅,因此他將部署自衛隊協助秋田縣政府捕捉、驅趕熊隻。
再者,日本政府也在今年9月放寬槍械管制規定,使人們在居住區更容易射殺熊隻,而日本環境省也將撥出資金,雇用持照獵人和專業人士,應對熊隻不斷闖入居民區、攻擊人類的問題。

NHK推新動畫《未來小子寶來》,把氣候危機帶入小學教室
根據市調公司益普索(Ipsos)發布的《2025年人類與氣候變化報告》,只有40%的日本受訪者表示,認為個人行動對解決氣候變遷是必要的,比2021年下降19%,迫使日本在接受調查的32個國家中排名墊底。
更令人擔憂的是,日本年輕一代對氣候議題普遍冷漠。日本內閣府2023年對3000名18歲以上人士進行調查,發現18~29歲的受訪者中只有31%,30~39歲的受訪者也只有30.3%對氣候問題感興趣。
牛津大學日產日本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布赫邁爾(Yosuke Buchmeier)分析,日本學校通常不鼓勵人們參與政治行動,也不鼓勵進行政治討論。同時,儘管愈來愈多證據把極端氣候歸因於氣候變遷,但日本媒體往往只把此視為一次性事件。
為了培養年輕一代氣候觀,NHK企業特別製作11集的動畫影集《未來小子寶來》(Future Kid Takara),自11月起將在NHK教育頻道播放。故事描述2100年,一個名叫寶來的男孩,和一位名叫阿莫里(Amory)的科學家從一場龍捲風逃跑時,寶來按下阿莫里身上的時光旅行按鈕,把他們帶到氣候危機尚可救的2024年,並遇到12歲的女孩莎拉,一群人踏上環遊世界旅程。
但景象卻與他們設想的差異很大。他們親眼目睹氣候變化跡象陸續浮現:格陵蘭冰川融化、北極熊挨餓,乾旱與野火席捲世界,洪水和暴雨層出不窮。該影集顧問、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江守正多表示,《未來小子寶來》不只呈現反烏托邦的未來,反而更激發主要目標受眾——小學生,對積極改變抱持希望。
這部影集可望在即將登場的巴西COP30加上英文字幕放映,讓更多下一代成為變革的推動者,也將種種擔憂化為建設性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