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30將「保護森林就是保護人權」列為核心主題之一。示意圖。shutterstock
當歐盟強制要求企業對氣候人權負責,台灣供應鏈再也無法置身事外。COP30已將人權置於核心議題,與氣候正義與商業風險緊密相連。台灣準備好了嗎?
今年7月,國際法院(ICJ)確認聯合國大會在2022年通過的決議,承認清潔、健康和永續的環境是一項基本人權,代表簽署《世界人權宣言》等國際條約的國家,必須把氣候變遷視為人權義務的一部份來處理。
因此,即將在11月10日登場的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也將「保護森林就是保護人權」列為核心主題之一。
因為氣候人權議題愈來愈受重視,各界預期「人權保障」很有可能會被納入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指導原則。聯合國人權事務辦事處(OHCHR)和非政府組織也將在COP30期間舉辦周邊會議,討論如何落實公正轉型,確保減碳政策不會傷害弱勢群體。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而在民間團體與地方政府層級,預期也將有大量非政府組織、青年與原住民代表發表聲明,可能出現氣候行動社會正義行動或類似COP27氣候大遊行的倡議活動。
在人權議題備受關注下,「人權、平等」等字眼也可能會納入本屆COP30決議草案,並成為下一次全球盤點的重要指標之一。
台灣儘管不是聯合國成員,無法以締約國身份加入聯合國系統的《國際人權公約》,但卻已透過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把相關國際人權條約規範,納入國內法。
法規延宕與強迫勞動衝擊

隨著意識不斷深化,勞工權益、環境權利、性別平等相關的核心概念,也均成為人權的一環。但不少專家認為,台灣在人權政策推動上,步調還可以更快。
例如經濟部在2020年發布首版《台灣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並承諾在2024年底前公布第二版,但到目前為止,因為仍在徵詢各界意見,仍在修正草案,尚未公布第二版。
台灣勞工陣線等勞團也呼籲政府應儘速提出企業人權盡職調查政策,明定大型企業在供應鏈中應負的人權盡職調查義務、風險評估程序、責任追溯機制與罰則規定。
特別是國內自行車龍頭巨大在9月24日無預警遭到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發布暫扣令,指出巨大輸美商品涉及五項與勞動人權,包括濫用弱勢地位、惡劣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債務束縛、扣留薪資、過度加班。
但其實巨大是遵守台灣的勞動法規,這是否代表台灣的整體勞動管理辦法已經已不符合國際的期待?是否應該全面盤點,並給於企業明確的協助與方向?
特別是在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2024年通過,並預計在2027年起分階段生效,人權議題已經成為國內外銷歐美市場時不可迴避的必修學分。
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規定,除了歐盟企業以外,只要是在歐盟境內年營業額超過4.5億歐元(約合新台幣160億元)的非歐盟企業,都會被要求符合該指令的人權與環境規範,必須辨識、預防並減輕對人權與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而且就算企業不是直接出口廠商,只是供應鏈的一環,也會被終端客戶或上游廠商要求遵守相關規範。

一旦違法,主管機關可能處以高達年營業額5%的罰款,而且如果因為違法該指令而造成人權損害,無論侵害人權的發生地為何,都會面臨跨國民事訴訟。換言之,如果企業違法,不只要面對國際訴訟,還得被踢出供應鏈。
COP30將人權正式提升至氣候行動的核心地位,並預計將人權納入全球盤點指標,對台灣企業而言,不再只是道德選項,而是攸關生死存亡的法規與供應鏈要求。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即將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