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交所首度公布75項ESG指標,生物多樣性、離職率須揭露。示意圖。shutterstock
▋證交所首度公布75項ESG指標,生物多樣性、離職率須揭露
▋跨界百團為氣候訴求上街遊行,促政府2035減碳提升至52%
▋氣候委員會半年再啟動,林子平、雷雅淇、龔明鑫入選新委員
▋「齊柏林衛星」11月升空,高解析影像成防災與環境管理新利器
▋跟隨高雄、雲林步伐,宜蘭宣布永久禁廚餘養豬
證交所首度公布75項ESG指標,生物多樣性、離職率須揭露
證交所10月31日公布「115年度(第一屆)ESG評鑑指標」,共分三大構面、75項指標,適用期間自1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並預計於116年4月底前公布評鑑結果。此為既有「公司治理評鑑」轉型後的首次調整,代表台灣資本市場正式邁入以環境(E)、社會(S)、治理(G)三構面為核心的永續評鑑新階段。
本次評鑑指標依循主管機關「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2023年)」及「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方向設計,同時呼應「2050淨零排放路徑」、「國家希望工程」與「少子女化對策計畫2.0」等國家策略。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在環境構面上,證交所強調企業應對氣候與自然風險採取具體管理作為。新版評鑑新增「推動循環經濟或廢棄物管理政策」、「揭露能源使用狀況」、「訂定生物多樣性政策或承諾」及「推動自然碳匯策略」等項目,並細化廢棄物與供應鏈管理要求,鼓勵企業以更透明的方式揭露環境績效與資源利用效率,呼應國際碳揭露與自然資本揭露趨勢,也反映台灣企業在淨零與生態治理議題上的新責任。
在社會構面部分,新版評鑑納入多項與人權及勞動權益相關指標,包括「人權盡職調查制度」、「友善婚育與家庭照顧措施」、「依性別與年齡揭露離職率」等,並新增「投資人議合情形」及「投資國內創新型新創事業」之揭露要求,鼓勵企業建立更公開的溝通機制。若企業雇主在勞退新制提繳上優於法令規定,則可獲得進階加分。證交所指出,推動企業兼顧勞動福祉與產業創新,提升社會信任與永續價值。
治理構面則針對企業決策與永續管理機制進行調整。新版要求獨立董事連續任期不得超過三屆,以提升董事會獨立性與多元性。新增指標包括「買回庫藏股轉讓員工執行率達90%以上或揭露執行情形」及「設置永續長並定期於董事會報告永續發展事務」,並鼓勵企業依SASB準則揭露行業永續指標並取得第三方查證。
證交所表示,評鑑架構從早期聚焦董事會功能與資訊透明,逐步發展至兼顧氣候風險、人權保障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目的在引導企業將永續治理融入核心策略。
跨界百團為氣候訴求上街遊行,促政府2035減碳提升至52%
台灣在今年5月正式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後,民間氣候行動持續升溫。多個公民團體於11月1日共同舉行「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行動,為非核時代首場大型公民氣候遊行,吸引超過百個環保、勞工、原住民族、青年與社福組織參與。活動以「永續與世代正義」、「國家安全與自主」、「民主與多元文化」三大韌性主題為核心,呼籲政府在邁向淨零轉型的過程中,兼顧減碳、調適與社會公平。
公民團體在活動訴求集中於「加速減碳、強化調適、維護公平、擴大參與」等方向。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黃品涵表示,氣候議題已超越傳統環保範疇,涵蓋世代正義、能源自主與民主參與等面向,反映台灣公民社會對永續轉型的成熟理解與多元共融。她強調,氣候政策必須回應不同群體的需求,建立全民參與的決策架構。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非核家園後的能源轉型已進入關鍵期,政府應明確設定減碳進程,將2035年減排目標從現行的38%提升至52%,以符合2050年淨零排放的法定路徑。他認為,若缺乏更具體的政策規劃與中期目標,將難以支撐長期淨零承諾。
在調適層面,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指出,極端高溫、暴雨與乾旱已對農業、健康與生活成本造成實質壓力,呼籲政府制定具體時程與成效指標,讓「氣候調適」成為日常治理的一部分,而非災後修補的臨時措施。她也建議擴大社區防災據點與地方韌性建設,讓全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具備應變能力。
人權與公民團體則從公平轉型角度提出關切。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案政策主任劉李俊達表示,極端氣候已構成全球性的人權挑戰,台灣需建立更完善的災後救濟與遷移制度,保障受災者的基本權益。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凃又文指出,氣候政策設計應落實程序正義,確保弱勢群體與地方社區能參與能源轉型與環境決策,避免氣候政策成為新的不平等來源。
此外,青年團體呼籲將長期世代影響納入政策考量。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共同執行長吳昀芳表示,青年世代將直接承受氣候變遷後果,期盼政府以科學證據與在地脈絡為依據,制定更具前瞻性與公正性的政策方向,讓年輕人能參與氣候行動與決策過程。
環境部對公民團體訴求回應表示,台灣已與國際同步提出2035年新版「國家自定貢獻」(NDC 3.0),並啟動碳費制度與「綠色成長基金」,以經濟誘因推動減碳及產業創新。今年同時成立「台灣抗高溫對策聯盟」及推出「抗高溫涼適地圖」,串聯中央與地方力量,提升社會防災與調適能力。此外,環境部將持續結合企業、青年及民間團體力量,推動「政府領航、民間齊心」的氣候行動,共同打造韌性與永續的台灣。
氣候委員會半年再啟動,林子平、雷雅淇、龔明鑫入選新委員
總統府10月30日召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5次會議,總統賴清德會中確認,台版「國家自定貢獻」(NDC 3.0)將於11月COP30前正式公布,設定2035年減碳目標,與各國同步。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目前目標草案已送行政院審查,預計未來中央補助款將與地方政府減碳及氣候調適成效掛勾,以促進縣市層級的責任分攤與行動落實。
賴清德在致詞中指出,極端氣候已成全球「新常態」,颱風、豪雨與高溫事件接連發生,對社會與經濟造成壓力。他強調,台灣去年度綠色科技產業附加價值已超過5,000億元,占GDP約2%,其中循環經濟與再生能源相關領域占比達七成以上,證明綠色成長正成為國家發展動能。
此次會議正式啟動第二屆委員任期,新增兩位學者與青年代表: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台灣科學媒體協會常務理事暨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雷雅淇。林子平指出,台北是亞洲升溫最快的城市之一,應加強對戶外勞工與高齡族群的防熱保護。
此外,因行政團隊改組,國發會主委葉俊顯與經濟部長龔明鑫亦加入委員行列;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與環境部長彭啓明共同擔任執行秘書,總統府副秘書長鄭俊昇任副執行秘書。
除了公布NDC3.0減碳目標外,本次會議邀請內政部對於節能建築做報告,由於住商部門排碳占全國近兩成,賴清德在會中指示內政部針對建築節能提出三項行動:首先,2028年底前中央機關及國營事業建物需完成能效診斷與改善規劃;其次,研議不動產租售時強制揭露建築能效標示,讓節能表現反映於市場價值;第三,加速推動淨零建材與智慧化建築技術,並設定2030與2032年兩階段目標。
內政部次長董建宏補充,「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設備標準」草案將於12月公告,規定新建或改建建物若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須安裝屋頂光電,每年預估可新增170MW裝置容量。此舉除提升都市能源韌性,也有助於災時供電穩定。
「齊柏林衛星」11月升空,高解析影像成防災與環境管理新利器
國家太空中心於11月5日在臉書宣布,「福爾摩沙衛星八號」首枚衛星「齊柏林衛星」將於台灣時間11月11日凌晨2時18分,由SpaceX火箭自美國范登堡太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這將是台灣史上首個自製衛星星系的開端,任務共規劃八顆光學遙測衛星,預計自今年起逐年發射,至2031年完成布建。
「福衛八號」由TASA結合國內產學研力量自主研發,包含六顆解析度達一米的光學衛星與兩顆超高解析度衛星,能以星系方式運作,使地表影像取樣頻率與精度大幅提升。相較2017年升空、解析度2米的「福衛五號」,新一代衛星在技術與應用上均有重大躍升。
這項特性對於地震、颱風、土石流等突發性災害監測具關鍵價值,可快速比對災前與災後地貌變化,協助政府與救災單位即時掌握災情範圍,縮短反應時間。此外,高頻率取像能力也能支援水庫集水區與山區滑坡監控,成為防災決策的重要數據來源。
除主要遙測取像任務外,「齊柏林衛星」亦搭載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研發的「雙波段大氣瞬變影像儀(DIAT)」與「電子溫度密度儀(TeNeP)」。這兩項科學酬載可進行地面伽馬射線閃光(TGF)起源及觸發機制研究,並觀測電離層變化。衛星將部署於距離地表561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透過地面影像後處理(Super Resolution)方式,解析度可達小於1米的水準。
這兩項儀器可用於研究地面伽馬射線閃光(TGF)的起源與觸發機制,同時觀測電離層變化。相關資料將有助於了解閃電活動與高層大氣能量交換機制,對氣候科學與航空安全研究均具參考價值。
國家太空中心表示,福衛八號任務完成後,將可提供每日多次再訪能力與全球涵蓋的衛星影像,支援即時性資料需求。其高解析度影像資料未來將廣泛應用於國土規劃、農業監測、災害應變及環境保護等領域。
跟隨高雄、雲林步伐,宜蘭宣布永久禁廚餘養豬

宜蘭縣政府11月4日宣布,為防堵非洲豬瘟疫情傳播並維護縣內畜牧安全,即日起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縣府強調,此政策屬永久性措施,即使中央未來解除疫情警戒,宜蘭仍將維持禁令,以防止病毒再度入侵,確保養豬產業的長期穩定與永續發展。
縣府指出,非洲豬瘟病毒傳染力強、在環境中可長時間存活,若廚餘未經高溫滅菌即作為飼料,極可能成為病毒跨區傳播的媒介。依農業部與環境部專家評估,廚餘是疫情防線中最具風險的來源之一,因此採取「預防性禁用」是最有效的防堵策略。
目前全台已有多數縣市宣布永久禁止廚餘養豬,包括雲林、高雄、嘉義、花蓮、台東、金門及苗栗等地。宜蘭縣此次政策方向與中央防疫原則一致,期望透過一致性的措施,避免廚餘流通造成潛在防疫破口。
宜蘭縣政府表示,此舉不僅是應對現階段疫情,更是強化區域畜牧業防疫體系的重要一環。唯有在全國同步加強防線,才能確保非洲豬瘟不會藉由運輸或食品鏈再度傳入。
據統計,宜蘭縣共有84場養豬場,其中10場使用廚餘飼養,飼養總數約7,200頭,約占全縣總量的七分之一。縣府已啟動通知程序,要求業者即刻停止廚餘使用,並將提供技術與行政協助,輔導業者改以飼料飼養。同時,縣府也正向中央爭取補助,協助合法廚餘養豬戶進行轉型或退場,並研議提供補償方案,以降低政策調整對農戶造成的衝擊。
宜蘭縣政府強調,全面禁止廚餘養豬是防堵非洲豬瘟的核心手段。非洲豬瘟雖不會感染人類,但若疫情蔓延,將對地方畜牧業與糧食供應造成重大衝擊。宜蘭此次採取預防性措施,不僅是防疫政策的強化,也代表地方政府朝向畜牧業永續經營與環境安全管理邁出關鍵一步。延伸閱讀:ESG國際快訊》美中能源戰開打!中國玲瓏一號領跑SMR,美國卻困在「百頁舊法」與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