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生物多樣性是企業新資產!蔡明哲解析「生物多樣性信用」成永續新貨幣

真正能讓地球恢復健康的關鍵,其實在於「生物多樣性」。示意圖。pexels by lonneke-meijer

|

在全球淨零競賽中,「碳」成為企業減排主角,但臺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提醒,真正能讓地球恢復健康的關鍵,在於「生物多樣性」,如何量化自然價值,讓森林、土壤、物種都能轉化為可交易資產,推動永續新貨幣?

減碳只是起點,生物多樣性才是更完整的系統。」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這麼說。蔡明哲已連續三年受邀出席聯合國氣候大會(COP),今年在COP30期間,將再度以「建立生物多樣性信用制度」為題,分享台灣在生態復育與自然金融上的最新進展。

蔡明哲指出,《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已明確要求各國企業評估並承擔生物多樣性流失的責任,也使「自然金融」成為全球永續發展的新焦點。他提到,自己近期參與相關國際會議時,全球普遍關注資金缺口,估計目前每年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上,約有7,00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等於每年少了7,000億美元守護自然,」蔡明哲感嘆,現階段全球民間投入的自然保育資金僅約1,000億美元,仍遙不可及。蔡明折強調:「這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一場由金融驅動的自然革命。」

「讓生態保育成為企業資產,而非支出,」蔡明哲指出,隨著OECD、歐盟與世界經濟論壇(WEF)等國際組織相繼將「自然金融」列為繼氣候金融之後的關鍵轉型主題。

種純林不等於永續,生物多樣性才是韌性

在全球淨零浪潮下,碳排放成為企業行動的主軸。然而,蔡明哲提醒:「氣候變遷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而生物多樣性喪失也會反過來加劇氣候變遷。」他舉例說明,若森林遭濫伐、土壤退化,固碳能力下降,不僅失去碳匯功能,甚至會釋出更多溫室氣體。

蔡明哲進一步指出,碳排減量雖能計算,但卻難以反映生態系的真實韌性。真正能減少災害衝擊的,是物種多樣、棲地穩定的自然系統。蔡明哲舉臺大實驗林的有機茶園為例,當近年氣候極端導致台灣多數茶區減產三、四成時,該園僅減少約一成,「這就是韌性。生物多樣性強的系統,在災害來臨時能自己修復。」

此外,蔡明哲提醒,若企業過度聚焦「碳吸收」,反而可能忽略生態平衡,導致反效果,「種植純林雖然可固碳,但缺乏生物多樣性,一旦爆發病蟲害,整片森林都有可能全滅。」

以科學量測自然,生物多樣性五大信用額度指標

圖/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是以自然正向為核心的新型信用制度,從物種、棲地、生態系到自然過程都能量化。示意圖。pexels by dkeats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s)是以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為核心的新型信用制度,從物種、棲地、生態系到自然過程都能量化。「它不是碳權的延伸,而是一種新的資產概念,」蔡明哲解釋,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的設計,建立在三項核心原則:永久性(Permanence)、附加性(Additionality)與透明性(Transparency)。分別代表復育成果必須能期維持、不因人為干擾而消失;改善成效必須超出自然狀態下原本可能出現的變化;整體過程則需公開透明、可追溯驗證,確保真實可靠。

在實際操作上,蔡明哲指出,目前學界多以五大類指標作為量測基礎。結構性指標如樹冠覆蓋率與物種多樣度,用來反映棲地健康;生態性指標評估土壤、水質與授粉功能等;生物性指標則聚焦於特定物種復育成果,如穿山甲、蝴蝶或鳥類族群變化;棲地性指標關注生態廊道與受保護棲地的完整性與範圍;最後的韌性指標則衡量生態系面對極端氣候時的恢復與適應能力。

蔡明哲進一步指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是環境議題,更關乎地方社區的永續共榮。生態復育更應納入在地社區與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IPLCs)的參與與照顧,讓生態復原同時帶動地方經濟與文化發展。

他舉例表示,南美洲有一片森林因長期過度開發而逐漸荒廢。當地一位酪梨農民發現,森林退化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水源枯竭,連帶影響農作收成。意識到森林健康與農業息息相關後,他主動與原住民族及社區居民合作推動森林復育。這場復育不僅是植樹造林,更結合社區勞動與生態監測,使森林重獲生機,也為居民創造穩定收入。

「這樣的案例證明,當生態保育與地方合作相結合時,能同時帶來環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蔡明哲強調,「真正的生物多樣性復育,必須與人共存、與地共榮。」

守護生態成企業投資資產,每公頃可創千萬價值

圖/目前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的價格主要由市場機制與政府主導兩種方式決定。示意圖。pexels by w-w

目前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的價格主要由市場機制與政府主導兩種方式決定。蔡明哲說明,前者採「你情我願」的協商模式,買賣雙方可依需求自由定價;後者則由政府建立公開交易平台,讓信用額度如同股票般透明交易。

例如澳洲的生物多樣性信用制度就由政府主導,已發展出相當成熟的機制。累積交易總額超過6億澳幣,交易筆數逾3,000筆。單筆價格依專案規模與性質而異,從保護單一物種約2,000多澳幣,到整體生態系復育約10萬多澳幣不等。以10公頃的復育地為例,約可在2至5年間產出50至300個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每單位價值換算為新台幣約21萬至450萬元。

蔡明哲強調,這樣的制度不僅有效促進自然保育,更展現出可觀的投資潛力,「讓守護自然的行動,也能成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另外,英國即將於2027年上路的「生物多樣性淨增益( Biodiversity Net Gain,BNG)」制度,核心精神是,任何土地開發都必須確保生態環境在施工後比原先更好。例如,一棟建築若預估將造成30%的生物多樣性損失,開發商必須在計畫中提出補償措施,不僅復原這30%,還要額外提升10%的生態價值,才能獲得核准。 蔡明哲強調,這項制度讓開發與保育不再對立,而是透過「創造自然正向效益」,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行,為各國建立自然金融制度提供了重要參考。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即將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

蔡明哲在COP30參與生物多樣性相關會議

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世臺會)
一:11月12日
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世臺會)。演講主題:從挑戰到實踐——建立生物多樣性信用制度
二:11月13日
瓜地馬拉場邊會議。演講主題:自然金融:生物多樣性信用的全球趨勢與亞洲的發展
三:11月14日
世界氣候高峰會(WCS)。主題演講:全球自然金融與亞洲在生物多樣性信用的領導力——誠信、經驗分享與合作

延伸閱讀:ESG每週必讀》興達電廠大火燒破燃氣發電安全網,掀「能源區域正義」爭議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