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達尼成為首位民選穆斯林市長,他強調「氣候與生活品質並不是獨立的擔憂。」取自Zohran Kwame Mamdani 臉書
34歲的曼達尼入主紐約市政廳,成為首位民選穆斯林市長。這位民主社會主義者,如何證明改善生活品質和對抗極端氣候是一體兩面的戰鬥?
各界多半認為, 34歲民主黨籍紐約州議員曼達尼(Zohran Mamdani),能在全球最大城市美國紐約市長選舉勝出,是憑藉凍結租金、讓公車快速且免費、提供免費的普及托兒服務等一系列招牌政策,讓紐約成為受薪階層也能住得起的城市,看似與氣候議題無關,但曼達尼強調,「氣候與生活品質並非兩個獨立的擔憂。事實上,它們是一回事。」
《氣候內幕新聞》(Inside Climate News)更直指,曼達尼把氣候變遷置於紐約市「可負擔計畫」的核心。
這位紐約市第一個經過選舉產生的穆斯林市長,出生在一個看似和政治完全摸不著邊的家庭。曼達尼的雙親都來自印度,父親穆罕默德(Mahmood Mamdani)是人類學家,母親奈拉(Mira Nair)則是電影導演。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曼達尼曾經是一位有抱負的饒舌歌手,也曾經是幫助房貸族避免房子被銀行收回的顧問,並在母親的一部電影中擔任音樂總監。2021年首度當選州議員,就不斷把心中美國民主社會主義的理念貫徹在問政上,氣候議題便是他關注的眾多議題之一。
2022年,美國能源公司NRG打算在紐約市皇后區建造新的水力壓裂天然氣發電廠,引起在地居民抗議,理由是該提案不符合紐約州政府設定的政策目標。當地居民也憂心,發電廠所在地社區阿斯托利亞(Astoria)已經是紐約市氣喘發病率最高的社區之一,若再興建該電廠,情況恐怕雪上加霜。
親打電話溝通,擊退燃氣電廠
因此,曼達尼當時就提出《清潔未來法案》(Clean Futures Act),禁止在紐約州建設所有新的水力壓裂天然氣發電廠。推動法案的過程中,他也積極扮演反對社群穿針引線的關鍵角色,向民眾寄發印有政策訴求的明信片,並致電一一溝通。
「當我們組織起來反對那些將資本放置在所有人福祉之上的公司時,我們就能贏得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尊嚴過生活的世界。」在他和當地民眾鍥而不捨的努力下,紐約州環境保護廳在2022年10月終於駁回NRG新設水力壓裂天然氣發電廠的提案。
就此一戰成名後,去年他向政治盟友提出想要競選紐約市長的想法,但就連身邊最親近的伙伴也懷疑是否能成功。競選期間,連民主黨內都有雜音,認為如此一位名氣不小,但經歷卻相對單薄的政治新星,恐怕無法駕馭全球第一大城市如此複雜的治理工作。
因此,出身民主黨,曾任紐約州長的古莫(Andrew Cuomo)也以獨立候選人姿態一同競逐大位,並獲得不少民主黨溫和派支持者青睞。

社群媒體、極端氣候,助他奪下大位
最終曼達尼以逾五成得票率,擊敗只拿下41.6%選票的古莫,以及得票率僅7.1%的共和黨籍斯利瓦(Curtis Sliwa)。《華爾街日報》分析,曼達尼能脫穎而出,除了競爭者陣容平庸、現任民主黨溫和派市場執政績效不佳,也得力於他懂得運用社交媒體接觸年輕世代選民。
不過,身為競選期間唯一對氣候正義議題著墨的候選人,曼達尼很懂得將其轉化為年輕選民對自身的認同,原因就在於夏日酷熱氣候,對在紐約這個五光十色大蘋果討生活的基層人們而言,已是攸關生存的關鍵議題。
2024年6月24日,紐約市長民主黨內初選投票日,就在當天紐約中央公園氣候達到12年來新高,達37.2℃,該市緊急通知系統NotifyNYC還提醒居民應該節約用電,暗示可能存在停電風險。到了晚上,紐約市主要電力供應商愛迪生聯合電力公司(Con Edison)報告指出,該地區有超過6000戶停電。
《氣候內幕新聞》指出,紐約市極端高溫風險並非平均分布在全市,對住在綠色空間較少、高樓林立地區的民眾而言,溫度往往比擁有大型公園的社區更高。甚至還有一群人買不起家用空調,或是在沒有任何降溫電器設備的建築物中求學。
氣候即民生!為基層爭取生存權
對此,曼達尼並沒有把氣候活動當成競選核心,而把重點放在民眾最在意的物價、能源可負擔程度上,但他卻把氣候議題融入改善一般紐約市井小民生活品質的努力中。
曾和曼達尼一起在紐約市皇后區對抗水力壓裂天然氣電廠的再生能源倡議組織Sane Energy執行董事弗拉切克(Kim Fraczek)觀察,曼達尼確實能幫政治權力傾聽所有基層民眾的聲音,也很擅長在集會上發言,和他們一起在街上遊行,喚起更多人對相關議題重視。
曼達尼把學校視為紐約對抗極端氣候的堡壘,於是提出「綠色學校計畫」。「學校是這城市面對不同掙扎的核心交匯點,它們每天為90萬名學生提供服務,也提供全面行動的機會,」他說。

砸33億美元,打造綠色校園堡壘
「綠色學校計畫」主要透過三大基礎設施推展。首先是藉由屋頂太陽能、冷暖氣升級翻新市內500所公立學校,超過全紐約學校總數1/4。
再來是500個綠色校園,會把容易吸熱的瀝青換為更不容易吸熱的建材,並將這些地方轉變為服務學生和社區居民的綠色空間。
而後再把50所學校轉變為韌性中心。這些中心可作為全年性社區資源,讓附近居民在熱浪、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時聚集、接受援助或尋求庇護。
這些基礎設施項目,不僅符合氣候調適訴求,也相當符合DEI(多元共融)的原則,在施工時不只將創造超過1萬5000個工作崗位,優先聘用工會勞工,也會優先翻新位於有色人種弱勢社區的過時學校設施。
美國進步派媒體《國家》(The Nation)認為,透過氣候行動改善紐約邊緣化社區的品質,「綠色學校計畫」確實可以打破過去在美國長久以來的迷思:實現氣候目標會造成能源價格上升,民眾生活壓力變大。
錢從哪來?富人稅與州議會角力
但如此立意良善的計畫要上路,還得通過層層考驗。曼達尼團隊估算,該計畫至少在10年內花費33億美元預算。當記者問曼達尼,「你將如何支付這筆費用?」他表示,透過對富人徵稅,每年可募集100億美元,其中透過把紐約州的最高稅率提升到11.5%,可募集50億美元,而另外40億美元來自對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課徵額外2%的紐約市稅,另外還有10億美元是透過智慧治理改革所節約的預算。
然而,此預算結構至少有一半仰賴紐約市長所無法控制的紐約州議會,而且,把曼達尼稱為「百分之百共產主義瘋子」的美國總統川普,也很有可能會威脅扣留應該提撥給紐約市的聯邦資金,並想盡辦法阻撓他的「綠色新政」,曼達尼的藍圖還有辦法實現嗎?
「如果你不嘗試,你就會失敗。你不嘗試就不可能贏。」曼達尼強調,紐約需要一位願意戰鬥、願意站出來的市長。
這項雄心勃勃的計畫有超過一半資金仰賴不受他控制,加上來自華府與政敵的阻力,計畫能否從藍圖化為實景,將極度考驗這位政治新星的協調手腕與政治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