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氣候難民步行到COP30會場外,彰顯被忽略的環境種族歧視!

在巴西貝倫舉行的COP30,還有一群因氣候威脅而帶著傷痕而來的人,希望讓世界聽見氣候難民的真實聲音。pixabay by hosnysalah

|

在巴西貝倫舉行的COP30,除了談判桌上的技術字眼與國家立場,還有一群因氣候威脅而帶著傷痕而來的人。他們從海地、衣索比亞、委內瑞拉、莫三比克一路走到亞馬遜森林深處,不是為了象徵性的發言,而是希望告訴世界:在極端氣候加劇的年代,失去家園,是正在發生的事。

COP30場外,有一張張不像典型談判代表的臉孔。他們沒有大會的胸牌,也沒有企業展館的科技光芒,而是背著遠行的疲憊與一種被迫漂泊的決心。他們從海地、衣索比亞、委內瑞拉、莫三比克等地,一路走到亞馬遜森林深處,希望讓世界聽見氣候難民的真實聲音。

圖/來自多國的氣候難民,首次以群體代表身份出現在COP30。示意圖。pixabay by Ahmed akacha

「2010年的地震只發生了10秒,但它帶走了我的全部。真正的災難從未離開,因為我們沒有能力重建,」來自海地的羅伯特.蒙提納德(Robert Montinard)站在人群中,語氣平靜卻藏著多年來壓抑的傷痕。地震後,他帶著僅存物品逃往巴西,如今成為「馬文協會」(Mawon Association)負責人,協助其他氣候與災難移民重新站起來。

羅伯特帶了一份提案到COP30現場,親手交給巴西第一夫人姜嘉(Rosângela Lula da Silva)與環境部長瑪琳娜·席爾瓦(Marina Silva),要求建立地方氣候委員會,及強化防災社區隊伍,也呼籲終結「環境種族歧視」。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從泥水撿起課本的孩子:氣候移民者走入COP發聲

「我們不是負擔,我們是解方的一部分,」羅伯特語氣沉重地說,「同樣的颶風打到佛羅里達,美國能迅速重建;但在海地,十多年前地震倒塌的房子至今還是廢墟。這就是不公平。」

另一邊,衣索比亞青年 Makebib Tadesse 描述家鄉北部的景象:「雨不再來,井越挖越深;土地乾得像石頭。當人們沒有水、沒有地,就會開始爭,」他說,氣候變遷帶來的痛苦「已經不輸給內戰」,許多家庭被迫離散。

今年,這些被迫離家的人——海地難民、衣索比亞青年、委內瑞拉原民領袖Gardenia Warao,首次以群體代表身份出現在COP30,要向世界發聲。

圖/氣候變遷帶來的痛苦「已經不輸給內戰」,許多家庭被迫離散。示意圖。pixabay by hosnysalah

聯合國難民署(UNHCR)親善大使、墨西哥演員阿方索.埃雷拉(Alfonso Herrera)近年走訪洪都拉斯、薩爾瓦多與委內瑞拉。他說:「難民的聲音被沉默太久。我們走過那些被洪水襲擊的社區,看見孩子從泥水裡撿起泡爛的課本。那都是真實存在的世界。」

在COP30,他們終於被請到談判桌旁。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是作為證人。

從颶風梅麗莎到颱風鳳凰,極端氣候衝擊脆弱國家全面失守

若要理解為何「氣候流離」會成為全球議題,只要翻開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整理的 2025 年災害紀錄便可一目了然。今年,極端氣候不再是偶發事件,而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日常狀態,讓位處脆弱地區的人民,面臨前所未有的多重風險。

例如年初馬達加斯加西南部在短短幾天內連續遭兩個熱帶氣旋重創。坦納拉維貝村落首領Maremasy回憶當時情景:「牲畜被沖走,木薯和玉米整片被拔起,村裡只剩柱子和沙土。」同時間,莫三比克在三個月內也遭逢兩次強烈颶風,超過百萬居民受影響,農作物幾乎毀於一旦。

剛果民主共和國則連續第三年的洪災,讓首都金沙薩陷入泥水與山崩中,至少165人喪生,後續霍亂疫情更蔓延多個省分。而巴基斯坦異常強烈的季風雨,造成近700萬人受災,旁遮普省河堤潰決、大量農地被淹沒。研究證實,人為氣候變遷提升了暴雨強度,使這場淹水成為當地4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另外還有敘利亞敘利亞遭遇4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加勒比海10月,遭受五級颶風「梅麗莎」橫掃牙買加、古巴與海地,波及近500萬人等。

「我們談的是下一場洪水會淹到哪裡?」脆弱國家提出三大訴求

在COP30上,這些脆弱國家提出三項急迫訴求。第一,增加氣候調適資金,讓社區能在下一場災難到來前做好準備,包括防洪工程、早期預警系統與耐旱農法等基本保護;第二,讓「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真正運作,協助面對那些無法避免、無法逆轉的災害;第三,加速全球減碳,因為每增加0.1°C,代表某些村落可能被迫遷離,甚至有些國家會在海平面上升中逐漸消失。

圖/脆弱國家提出三項急迫訴求,包括防洪工程、早期預警系統與耐旱農法等基本保護。示意圖。Pexel by Hans

在會議接近尾聲時,海地代表羅伯特說了一句簡短卻深刻的話:「我們不是災難的象徵,而是世界應該傾聽的未來。」

同時,數千名氣候行動者組成「人民峰會船隊」,乘坐約200艘船隻沿河前進,呼籲 COP30採取更迫切的氣候行動。「亞馬遜正逼近臨界點,居民正承受缺水、火災與氣候變遷的衝擊。這片雨林本來不會自然起火,之所以燃燒,是因為人為因素,加上森林變得愈來愈乾,」主辦方綠色和平巴西分會執行長卡羅麗娜.帕斯卡利(Carolina Pasquali)表示,他們希望把談判代表帶到亞馬遜的心臟地帶,親身感受當地社群面臨的危機。

在貝倫,那些被迫離家的人用自身經歷提醒世界,氣候行動的迫切性,遠遠超越談判桌上的文字。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

延伸閱讀:國泰金、南山人壽、 玉山金踴躍參加COP30,台灣金融業在亞馬遜發聲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