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30即將落幕,COP31由誰主辦卻還不明朗。flickr by Cop30 Brasil Amazônia
▋三年未解!COP31主辦權「難產」,澳洲、土耳其僵持不下
▋從玲瓏一號到第四代高溫氣冷堆,中國核反應爐積極輸出海外
▋全球碳排2025年創新高,專家警告1.5°C升溫額度僅剩四年
▋十年最慘洪災警示:峇里島過度開發與垃圾失控的清算時刻
▋緬甸75%人口轉向太陽能,廉價中國面板成救命稻草
三年未解!COP31主辦權「難產」,澳洲、土耳其僵持不下
澳洲和土耳其這兩個國家,三年多以來一直在競爭主辦2026年聯合國第31屆氣候峰會(COP31)。原本在本屆COP30結束前,誰將成為COP31東道主就會底定,到議程已經進入尾聲卻依舊不明朗,許多人都對此僵局感到沮喪。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表示,過去COP從未在太平洋地區舉行過,澳洲希望和太平洋島國共同主辦一場「太平洋COP」,部份原因是要強調這些國家已經將氣候危機視為生存威脅,需要更大支持。
代表總統埃爾多安(Recep Erdoğan)出席COP30的土耳其副總統耶爾馬茲(Cevdet Yılmaz)表示,土耳其準備在應對氣候變遷的戰役中,承擔起連接南北方的橋梁角色。
《衛報》(The Guardian)指出,主辦COP是沉重的物流和政治挑戰,包括在地緣政治衝突焦慮加劇的時代,引導近200個國家就如何應對氣候危機達成協議。尋找誰該承擔這項工作的解決方案,因為聯合國不透明的決策過程變得複雜。主辦權是在五個國家集團之間輪流分配,主要基於地理位置。
COP31的責任屬於「西歐及其他國家集團」的28個成員國。但有些不合邏輯的是,澳洲和土耳其都是該集團成員。過去一年多以來,絕大多數該集團國家都支持澳洲、太平洋島國申辦,沒有一個國家支持土耳其,但根據聯合國規則,必須在集團內以「協商一致」方式做出決定,也就是需要說服其中一方讓步,但土耳其卻毫無退意。
如果在COP30結束前仍無法達成協議,則可能有一個史無前例的預設選項。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所在地的德國波昂(Bonn),將有義務介入主辦,但德國政府正在排除這種可能性。 相較於COP31主辦國難產,COP32的主辦國產生就明快許多。11月11日,非洲談判代表團做出決定,支持衣索比亞申辦COP32,確定2027年COP32將在該國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舉行。
從玲瓏一號到第四代高溫氣冷堆,中國核反應爐積極輸出海外
隨著大規模量產的「華龍一號」(HPR1000)推出,中國似乎正昭告天下,先進核能技術發展已居領先。《亞洲時報》(Asia Times)指出,隨著技術發展,中國不只解決過去南方地區的電力輸配瓶頸,還把技術出口到巴基斯坦等國,作為中國面向世界的「名片」。
事實上,早在華龍一號以前,中國核工業集團的「玲瓏一號」(ACP100)就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陸上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該反應爐早在2010年就作為「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的一部份開始開發,並在2016年成為第一個通過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最終安全審查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玲瓏一號在2021年開始建造,設備安裝、反應爐外層安全殼結構在2025年完成,今年10月16日更完成首次冷態測試,確認其安裝正確性,目前預計在2026年投入商業營運。

除了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部署進展,中國也展示其建造第四代核反應爐的能力。由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華能集團在石島灣建造的高溫氣冷堆(HTR-PM)是世界上第一座進入商業營運階段的第四代核能反應爐,能承受更高溫度、實現更高燃料效率,並使用氦氣作為冷卻劑。該高溫氣冷堆反應爐從2012年開始建造,並在2023年開始商業營運。
新型核能技術陸續獲得國際原子能總署批准,使中國更積極出口先進反應爐,2015年開始探索與東南亞核能合作,由中國廣核集團和東協簽署合作協議,為東協成員國培訓核能專業人才。2022年以後,「中國—東協核能技術和平利用論壇」每年舉行,重點由培訓、研究合作,轉向如何讓中國出口技術,並在東南亞建立核電站。
此發展反映中國的出口戰略,不再只是零星銷售反應爐,而是提供一系列統包工程服務。看在過去核能技術領先的美國眼裡,華府則以加大國內核融合產業的支持,回應此領域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因此,美國能源部推出計畫,透過和私營公司合作,加速先進核能反應爐發展,而核能監管委員會也正在簡化批准流程,以加速核能反應爐部署。聯邦融合系統(CFS)、Helion Energy處在美國隊前沿,前者正透過高溫超導體,使核融合產生的能量大於輸入能量。後者則是尋求緊湊型反應爐設計(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整合式快中子增殖反應爐),與主要技術夥伴合作,在2028年進行試營運。
購買反應爐通常會造成數十年對維護和燃料的長期依賴,進而賦予供應商持久影響力。例如,俄羅斯常會把燃料供應和反應爐銷售綁在一起。而目前中國在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技術方面日益成長的實力,也引發各界對供應鏈、地緣政治風險的擔憂。《亞洲時報》提醒,如果沒有仔細規劃,各國可能會因為依賴外國核能技術,而面臨長期的戰略脆弱。
全球碳排2025年創新高,專家警告1.5°C升溫額度僅剩四年
不少國家擁抱新核能技術發展的原因,是想要減少碳排。但根據日前最新發布的《全球碳預算報告》(Global Carbon Budget Report),2025年全球化石燃料排放量將比前一年高出1.1%,並創下史上新高。該研究是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期間發布,並提出警告,以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速度持續下去,再四年升溫1.5℃的額度就會耗盡。
即便不少跡象顯示,2025年將是史上最熱的一年,但各國未來的氣候計畫仍遠遠不足,而未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現況,也為COP30蒙上一層陰影。西塞羅國際氣候研究中心(CICERO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search)資深研究員彼得斯(Glen Peters)表示,「整體而言,世界沒有兌現承諾。每個人都需要多盡一點自己的力量,而且還需要做得更多。」
身為全球第二大碳排國,美國此次不但總統川普缺席,也是30年來頭一遭沒派任何聯邦政府官員與會,但動作相對積極的中國,對減少碳排的努力也還不足。彼得斯分析,中國是全球最大碳汙染國,今年化石燃料排放量與去年大致持平,顯示再生能源開始在能源需求占據更大比例,但中國政策伴隨不穩定性,若稱此刻中國碳排已達峰值仍為時過早。
反而是在美國、歐盟,碳排近期都有所增加,原因是寒冷的冬季刺激供暖需求。而在印度,提早的季風季,加上強勁的再生能源成長,則推動其碳排成長幅度小於近年。好消息是,該研究發現,目前已有35國在實現經濟成長的同時減少碳排,足足是十年前的兩倍。

十年最慘洪災警示:峇里島過度開發與垃圾失控的清算時刻
今年9月,造成至少18人死亡、4人失蹤,堪稱印尼峇里島十年來最嚴重災情的洪災,原因就來自失控的極端氣候。美聯社指出,這場洪災其實也是對該島多年來猖獗的過度開發、負荷沉重的廢棄物管理系統所進行的一場清算。
峇里島一直是各國人度假勝地。根據印尼政府統計,今年1~8月,超過460萬外國遊客造訪峇里島,超過該島440萬的本地人口。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也造就不少在海灘、河岸、山坡地上的違章建築,曾經協助排水的稻田、椰子樹林也因為建設而蕩然無存。「所有這些土地都變成道路、建築物,土壤不再具備過去的吸水能力,」當地保育團體The TreeMap創辦人加沃(David Gaveau)強調。
觀光客大舉來臨,也帶來驚人垃圾量。印尼烏達亞納大學(Udayana University)海洋科學系副教授亨德拉萬(I Gede Hendrawan)2019年的研究發現,峇里島每天產生4200噸廢棄物,其中卻只有不到一半進入垃圾掩埋場,其他處理不當的廢棄物堵塞下水道與排水系統。
種種先天準備不足,讓峇里島在極端氣候下脆弱不堪一擊。9月9日,洪災發生前一天,島上幾個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所在地幾個地點都出現創紀錄降雨量。一名28歲的當地女子露絲(Ruth)餘悸猶存表示,她和家人從2020年以來居住在河岸邊的房屋,在洪水中坍塌,幾位親人還被沖入大水裡。
「我到現在還處在震驚之中,我的哥哥、父親、母親都被洪水沖走,房子和裡面的財產、回憶,全都沒有了,」她眼眶帶著淚訴說。峇里島省長科斯特(I Wayan Koster)坦言,基礎設施不足,是這次洪水帶來如此大災難的原因之一。
類似故事多到不勝枚舉,讓峇里島當地政府投入心力強化氣候韌性。科斯特表示,將對島上四條主要河流建築進行審查,並嚴厲打擊違反分區規定建設,同時也將立法保護島上稻田進一步開發。
同時,有鑒於缺乏良好的廢棄物管理系統,當地必須一直與廢棄物問題共存。因此,科斯特指出,希望能建造一座垃圾發電廠,即便它不太可能很快實現。
不過,極端氣候加劇的速度並不等人。亨德拉萬憂心,如果問題遲遲未解,12月~1月雨季高峰期時,可能會有更大災難發生。

緬甸75%人口轉向太陽能,廉價中國面板成救命稻草
而在東南亞另一隅的緬甸,自2021年軍政府政變、隨後內戰以來,緬甸電力供應持續惡化,導致數百萬人面臨長期停電,後來又受到西方制裁打擊,現金短缺的政府無力維護電力基礎設施。更糟的是,今年由於泰國要遏止其境內詐騙中心而切斷電力供應,使得泰緬邊境城市社區、醫院面臨用電不足。
聯合國以光強度數據分析,自2021年以來,緬甸電力供應、經濟活動強度平均每年下降8%。緬甸軍政府更坦言,如今發電能力已比2021年以前的水準驟降近半。但路透社發現,為了應對電力危機,現在緬甸超過3/4的人都仰賴從中國進口的廉價太陽能板發電。
能源智庫Fitch Solutions旗下BMI再生能源分析師曾琳達(Linda Zeng)表示,亞洲大部份地區太陽能成長是由企業需求推動,但在緬甸,能源安全擔憂、燃料短缺才是主要驅動力。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緬甸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板金額翻了一倍多,達到約1億美元,比起疫情前更成長八倍以上。受此影響,緬甸的家用太陽能安裝量,已從2019年的數百套,快速增加到2025年約30萬套,原因在於用戶從柴油發電機轉向儲能太陽能板。
當地能源公司Parami Energy董事長佩瓦圖恩(Ken Pyi Wa Tun)透露,一套家用太陽能板、電池加逆變器系統,成本不到1000美元,可為基本生活必需品供電,運行四到五小時,可為兩台空調供電。
即便這對多數緬甸家庭而言仍昂貴,但比小型柴油發電機(約7000美元)加上每週50~100美元的燃料費要便宜。佩瓦圖恩預測,太陽能未來可能為緬甸200~250萬戶家庭供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