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泰金控今年第五度前往COP30會場,並提出如何透過金融力量,以更大規模推動氣候與自然相關的解方。左起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國泰世華銀行副總經理温珍瀚。國泰金控提供
在全球升溫 1.5°C 目標幾乎被宣布難以達成之際,今年 COP30 的討論明顯從「目標承諾」轉向「全面落實」。國泰金控今年持續參加COP大會,提出如何透過金融力量,以更大規模推動氣候與自然相關的解方。
國泰金控今年第五度前往 COP氣候變遷高峰會,由國泰世華銀行副總經理温珍瀚率團前往現場,並在 18日舉行線上記者會,由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投資長程淑芬共同分享觀察。三人從不同視角,呈現今年 COP30 的議題轉向、全球氣候金融的新趨勢,以及自然金融正在快速崛起的趨勢。
拯救氣候急迫感升高,卻看見新世代希望
温珍瀚從台北啟程,花了61小時才抵達會議場地巴西貝倫。他說,雖然地理距離遙遠,但從各國參與者的討論中感受到的是「精神距離非常接近」。面對氣候升溫惡化、1.5°C 目標幾乎被宣告難以達成,無論是政府、企業或 NGO,都呈現比以往更迫切的氛圍。
讓他最震撼的不是藍區的政府談判場景,而是綠區充滿能量的民間討論空間。在那裡,他看到世界各地的青年學生主動參與,從森林復育、環境正義到綠色科技應用,展現出新世代對氣候議題的投入。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李長庚提創造氣候解方的摩爾定律,四大趨勢揭示未來關鍵
李長庚在COP30重要周邊會議「世界氣候高峰會及投資界COP」擔任開場講者,從亞馬遜雨林的現場觀察出發,談論全球永續行動的下一階段。他指出,《巴黎協定》生效已滿十年,前十年多著重承諾與目標設定,未來十年則必須加速落實,將倡議轉為具體行動。
李長庚引用科技業熟悉「摩爾定律」比喻,提出全球需要在氣候與自然領域創造類似的加速度,也就是讓永續解方更快規模化、商業化,吸引更多投資並形成成熟市場。
他也提出四項全球趨勢:第一,永續資金持續成長。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指出,全球私部門投入自然資本的投資已突破1,020億美元,但整體資金缺口仍然龐大;第二,過去被視為「難減碳」的鋼鐵、水泥、汽車產業,正逐漸建立可被複製的減碳路徑;第三,再生農業、循環供應鏈與混合融資等新模式愈來愈成熟,並累積具體案例;第四,全球南方的角色正在改變,從亞馬遜治理、非洲的社區金融到亞洲藍色債券,都顯示這些國家正從受援者轉為積極的創新推動者。

混合型融資走向主流,讓利與保證增加投資信心
國泰金控今年也與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AIGCC)及世界氣候基金會(WCF)共同主辦「亞洲氣候金融會議」。温珍瀚表示,隨著AI推升運算量與能源需求,各國都急需投資電網、再生能源、氣候調適與基礎建設,但現有資金端難以支撐。他形容,「現在的局勢就是獨木難撐大廈」,僅靠民間資金已難以推動大規模轉型。
温珍瀚指出,世界銀行代表在多場對話中都提出相同觀點:公部門必須擔任更積極的「風險吸收者」,包括提供信用增強、保證或其他風險緩衝機制,才能降低民間投資人的不確定性,讓資金更順利流向氣候與永續項目。他強調,「公私協力是必要條件,才能把氣候資金的槓桿開到最大。」
温珍瀚也指出,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與資訊取得上仍落後,金融機構不僅要提供融資,更要協助企業建立碳盤查能力、導入減碳工具,使其在轉型過程中具備更高韌性。
程淑芬補充說明,混合型融資(blended finance)已從探索走向實例落地,成為加速能源轉型的重要工具。依據國際統計,每投入1美元公共資金,能帶動4美元民間資本,顯示公私協作的槓桿效果正逐漸成形。

為了讓更多資金加入,程淑芬表示,許多主權基金與國際組織也願意承擔前段風險,包括接受較低的投資報酬,或在早期先吸收可能的損失(First Loss)。這些「讓利」設計能大幅提升民間投資人的安全感,進而吸引更多資金投入氣候與能源轉型領域。
程淑芬以國際案例說明,開發基金與多邊開發銀行如何透過「讓利」與「保證」降低風險、吸引民間投入永續專案。她指出,若一項海外專案放款利率為6%,民間金融機構可能認為不足以反映風險,但若開發銀行願意只拿3%報酬,將其餘報酬讓給民間,投資誘因便會提高。「保證」則是政府承諾若專案發生損失,願意承擔初期虧損。
自然金融崛起,打造台灣生物多樣性信用基礎
除了氣候金融,温珍瀚也在論壇提出「自然金融」方向。他表示,生物多樣性與自然風險的重要性快速提升,金融商品應支持自然正向項目,例如將綠色貸款導向森林復育或濕地保育;永續連結貸款則可納入自然相關指標,透過利率優惠鼓勵企業投入自然資產管理。

國泰金控也正與在地農業與自然保育團隊合作,包括建立土壤與生物多樣性方法學。例如與有機茶園合作「不施肥、不農藥、不灌溉」實驗,在第四、五年反而提高產量;與台大實驗林合作的淺山生物多樣性調查,也有望成為台灣未來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的方法學基礎。
自然價值金融化,成加速氣候行動的關鍵力量
李長庚指出,COP30 以森林保護與落實行動為主軸,從森林、碳權到氣候調適、能源轉型,都需要足夠的金融資源才能推動。他認為,全球已逐漸意識到,要解決氣候危機,必須讓自然的價值被量化、被看見,並進一步轉化為可投資的金融商品。
李長庚表示,過去森林提供的生態服務也被忽略。現在,各國透過方法學將保護行動量化,如森林減碳、生物多樣性指標,轉換成可交易的碳權或自然相關額度,成為新興金融市場的一部分,讓原本無法吸引投資的自然保護,第一次擁有經濟誘因。
李長庚觀察,國泰連續五屆參與COP,從COP26到COP30,氣候議題與金融的連結愈來愈緊密,金融機構成為轉型的核心推力。若能把環境友善的解方,設計成可規模化、可投資的產品,不僅能改善森林、水資源與生態,也能形成正向循環,挹注更多資金。 「金融若善用其力量,就能加速全球邁向減碳與調適的關鍵路徑,」李長庚相信。
《遠見》聚焦巴西貝倫・全解讀COP30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於2025年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森林門戶城市貝倫登場,預計將吸引全球五萬人共襄盛舉。
今年將帶來哪些突破性承諾與行動?透過《ESG遠見》即時報導和深入分析,帶您掌握COP30的重點討論與決策動向!>>看更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