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未受其利恐先被「綠色通膨」怪獸所害,但光說不練已有可能觸法,上市櫃公司正一腳踩在「深水區」!金管會規定,2024年得在年報上揭露氣候變遷等相關資訊,包括對公司財業務影響、公司治理態度、及風險評估等9大資訊,雖然還有2年緩衝,但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提醒,往前推2-3年,現在就要鋪路,時間一到,也得嚴防揭露不實等狀況,任何不實都有可能觸法。
- 金管會今年3月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採分階段推動上市櫃公司揭露碳盤查資訊,氣候資訊揭露2024年起全面上路
- 在永續發展路徑圖架構下,財務報表恐影響企業評價、董事會職能也是深水區,2023年需設專職證照的永續人才
- 劉宗聖建「元宇宙」將成永續轉型最佳推手,建議結合碳排放、淨零
兩大關鍵要點,氣候相關資訊揭露不實恐觸法
金管會今年3月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採分階段推動上市櫃公司揭露碳盤查資訊,日前為協助企業達成政府2050淨零碳排目標,督促上市櫃公司及早因應訂定其減碳目標。溫室氣體盤查成為企業首要工作,宣佈修正相關草案,其中重點為未來符合一定條件公司應揭露氣候相關資訊,並增訂年報附表及公開說明書附表「上市上櫃公司氣候相關資訊」,以利公司揭露氣候相關資訊。
另外,在適用對象方面,氣候資訊自2024年起上市上櫃公司全面適用,而氣候資訊中有關溫室氣體部分,依資本額大小及產業,自2024年分階段推動強制揭露範疇一、範疇二盤查及「確信」情形。
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在8月5日陽明交大 X 遠見ESG課程上,為在座人士帶來一場精湛演講,他說,目前金管會雖然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資本額逾100億上市櫃或鋼鐵水泥業打前鋒,從2023年先盤查、2024年確信,第二階段才是資本額50到100億的上市櫃,從2025年盤查、2027年確信,雖然還有緩衝期,但往前推3年,現在就要開始準備,而「確信」2字足以讓人瑟縮。
劉宗聖語重心長提醒在座人士,一旦法規上路,「揭露不實是會違法的」;所以,希望大家不只是「有在提倡而已」,必須還要去做,而且要做得確實、經得起檢驗、申報還要經主管機關核可。
因此,「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絕對會讓上市櫃公司「進入深水區」,金融業也無可倖免,應留意兩大關鍵。
第一,財務報表恐影響企業評價。
「花錢可能不會有結果。」劉宗聖舉大家看傳統財務報表,均聚焦在看毛利、營業利益、接單量、稅後盈餘(EPS),「碳一減一排未受其利,可能先受綠色通膨所害,若營業利益被影響將衝擊股價。」因為假設今天生產1噸鋼排放2.2噸碳,在財報中揭露之後,毛利被調整「馬上打8折」,打完8折之後,中途的資本支出還可能包含綠色轉型、研發、生產設備。
第二,董事會職能也是深水區。
金管會規定2023年需設專職證照的永續人才,觀察美國例子,董事會要監督公司營運部門,而該這部門需設專職永續長,「除了寫永續報告書,更重要的是要去執行。」
數位互動就是減碳最佳實證,元宇宙應朝此方向結合
劉宗聖透露近期提醒很多單位,氣候變遷對未來績效造成衝擊,各種決策牽涉到數位、策略、永續三大轉型,甚或日後在法規強制性之下,適應的過程中,會不會讓公司有曝險可能?因此,如何跟相關獨立部門制定落實人事通過、權責劃分及督導、落實等為重中之重。
他也舉例分享,近期在上了80小時的課、考了一個下午的試,並取得「企業永續管理師」證照,也非常鼓勵公司董事及同仁們報名。他指出,永續轉型核心在於數位,台灣很多企業在上個世代進行數位轉型陣痛期中,歷經資安、駭客等挑戰。
元大投信當然也遇過阻礙,畢竟旗下擁有一檔被稱為「國民ETF」的0056,受益人已累計70逾萬人。受近兩年疫情肆虐,讓公司改採透過APP取代面對面互動,以數位帳單取代紙本郵寄,因而發現「數位互動就是減碳最佳實證。」
除了自家例子,劉宗聖指出,用電大戶是首要被盤查的目標,而電動巴士、電動車等新交通運輸工具都能有助於減低碳排放量,相關產業紛紛未雨綢繆「轉型」,最明顯的是很多水泥業轉型做儲能、塑膠業轉向零塑、鴻海積極發展電動車。「台灣轉型過程與美國、香港同步,亞太地區就屬香港走得最早,未來台灣將拿下第二。」
話鋒一轉,劉宗聖提到近期被炒熱的「元宇宙」題材,若聚焦在遊戲概念需要時間,建議拿去結合碳排放、淨零意義更大,也會成為永續轉型最佳推手。
回歸企業,數位轉型變成永續轉型,再回到策略轉型,營運、收益、管理模式均可能會因此而改變,但要切記,及早因應訂定我國減碳目標固然好,前提是需符合法規「揭露5要」:第一,要全面;第二,要及時;第三,要愈充分愈好;第四,愈正確愈好,並進行揭露;第五,設置專區,除了中文,有英文更好,「很多國際機構投資者都在公開資訊上觀看。」
也要記住,「不單要跟自己比,還要優於同業,並為未來鋪路,不能僅前幾年花大錢。」
此外,看好台灣人具公民意識,劉宗聖認為國發會淨零排放路徑圖目標2050年要讓再生能源發電達60至70%,對於台灣來說,「很有機會做得很好。」因為,國人不僅願意戴口罩、循環經濟也做的很好、垃圾分類滿確實,他自己也是每天時間一到,就和左鄰右舍拿著垃圾、回收物在街邊衝鋒陷陣,所以,永續不僅是上市櫃責任,一般公民也有,但「不需要為了永續而永續,循環經濟可說是淨零碳排的基底,你我都能從個人公民道德做起。」
「數位化、科技化是永續核心!」他表示,台灣在「科技淨零」有自己的優勢,但台灣有台灣的挑戰,法規制定在於環保署,目前規劃以碳費先行,而歐洲是碳稅、碳權並行,美國則走碳權。
台積電歐亞業務資深副總經理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曾公開呼籲,「碳費是處罰,排放多少就要付出相對應的費用;碳權則是鼓勵,有過剩額度的企業可賣給額度不足的企業,並產生收益。」 何麗梅日前也期盼政府政策能讓台灣早點有在地的碳權交易平台。
劉宗聖指出,近2年特斯拉賣碳權就賣了超過30億美元,相當於台幣900多億;歐洲有碳權期貨,新加坡則有全球碳權交易平台(CIX,Climate Impact X),我國已有法規,完善基礎建設自然就有應用。
新加坡企圖成亞太區最大碳交易中心,台灣要接軌國際有2大挑戰
綜觀以上,2050年淨零碳排的轉型路徑包含了能源、產業、生活和社會4大轉型,以及科技研發和氣候法治2大變革;劉宗聖強調,上市櫃公司終將走向強制性揭露,與法治責任共存,台灣一向外資持股占比最大宗,「過往他們看現金殖利率,未來是看碳排放情況。」
他也以玉山銀行為例,他們將永續經營思維融入企業長期發展策略,包括在今年初成為台灣首家通過SBT科學基礎目標的金融業、為亞洲首家銀行承諾在2035年全面撤煤、設置永續轉型平台並推出金融業首創碳排計算機,提供企業永續發展轉型路徑及減碳諮詢服務,將金融服務結合永續思維,持續深化責任授信、責任投資及責任商品,為達成2050淨零碳排銀行目標而努力。
「有責任,就有適應的問題。」電影《瘋狂亞洲富豪》中的紙醉金迷,間接描述新加坡角逐國際金融中心的輪廓,早在2000年開始,在新加坡管理的資產總額就開始壯大,不少企業也會選擇在新加坡上市,據去年發表的《2030 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新加坡未來也打算成爲亞太區最大碳服務和碳交易中心。
反觀我國,劉宗聖點到,除了法規,還有政治議題挑戰,台灣該思考能不能在沒有政治議題的干擾下接軌國際。如果不接軌,也要思考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路,有自我倡議的平台和能量?
本文摘錄自《陽明交通大學 X 遠見ESG企業領袖講堂:科技驅動淨零未來》課程重點內容。
★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未來30年最夯的永續轉型秘笈★
《遠見》自2021年底,開啟「ESG企業領袖講堂系列」,與國內多家大學共推課程,協助企業培養走向淨零路上的關鍵知能與實戰能力。講堂開辦至今,班班額滿。為傳遞進步觀念,特別取得授課教師同意,將課程內容精華,集結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