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移除技術的進步使市場逐漸擴大,但因購買者多集中於大型企業,市場可能因此無法持續成長。示意圖。by freepik
當前全球正致力於抑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其對氣候變遷的破壞性影響。有鑑於過去幾十年來在快速減排的進度有限,二氧化碳移除技術(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被認為是積極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之一。
CDR是一種從大氣中去移除二氧化碳的方法,相關技術包含直接空氣捕集與封存技術(Direct Air Capture with Carbon Storage, DACCS)、土壤碳封存(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生物質能結合碳捕捉與封存技術(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BECCS)、增強礦化(enhanced mineralization)、海洋碳移除(ocean-based CDR),以及造林/再造林(afforestation/reforestation)。
今年2月,碳移除市場數據平台CDR.fyi發布《2024年回顧報告》(CDR.fyi 2024 Year in Review),截至2024年底CDR市場採購量已將近800萬噸,較2023年的450萬噸增長約78%,看得出市場規模正顯著擴張中。但買家主要為美國的科技業龍頭例如Microsoft、Google,以及航空公司Frontier聯盟,占購買量的75%以上。
在供應商數量方面,則增加了16%,不過如果沒有新的買家的加入,市場可能很快就會面臨由特定買方決定價格的風險,進而使碳移除市場無法持續成長,讓2050年的目標難以實現。本文接下來將從市場規模、技術發展、價格趨勢以及未來展望等面向,回顧2024年碳移除市場的表現。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碳移除採購量增1.78倍,交貨量成長約2倍
這一年的成長主要由跨區合作力道趨使,也就是北美的科技業買家為履行其碳中和承諾,積極地向歐洲供應商採購碳信用商品。但值得擔憂的是,市場前20名的採購者集中於少數買家,例如Microsoft(64%)與Frontier聯盟(8%)及Google(6%),這背後隱含著市場高度依賴少數關鍵參與者,對於新進入者而言,獲得穩定需求仍是一項挑戰。
2024年碳移除商品供應量高達31.86萬噸,與2023年的14.51萬噸相比有顯著成長。該現象也同步反映碳移除領域的技術成熟度與交付能力上正在進步中。即便此數量實現2050年全球50~100億噸碳移除的目標相比,達成率稍嫌不足,不過CDR.fyi估計,市場只要保持每年45~48%的複合增長率,就能在未來25年內達目標。
若以2024年銷售量為基準,耐久碳移除市場的供應商排行顯示,Stockholm Exergi以330萬噸的交易量位居榜首,Ørsted以130萬噸緊隨其後,1PointFive則以50萬噸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家供應商的主要買家均為Microsoft,顯示其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商品類別方面,前兩名(Stockholm Exergi、Ørsted)主要提供生物質能結合碳捕捉與封存技術(BECCS),而1PointFive則專注於直接空氣捕集與封存技術(DACCS),反映了市場對不同技術路徑的需求差異。若以商品交付類型則以生物炭的碳移除佔據領地位,前三名供應者為Exomad Green、Aperam BioEnergia及Carboneers。
直接空氣捕集、封存技術仍為焦點,生物炭商品價格逆勢上漲
以投資面向而言,2024年,投資者對碳移除公司的投資為8.36億美元,且主要注入DACCS技術,因其持久性與長期儲存潛力受到青睞。2024年,與DACCS相關的資金募集達到3.69億美元,佔據融資總額的領先地位。其次是生物質碳移除技術(BiCRS),融資額為2.03億美元。而這些資金主要用於技術研發、設備布建和商業部署。
在價格方面,2024 年的碳移除市場呈現分散趨勢。例如DACCS和BiCRS這類技術,因為受到規模經濟與市場競爭的影響,價格出現下滑。但生物炭和二氧化碳礦化封存等技術,因供應有限,加上買方對其穩定性與環境效益的認同提升,這兩類商品價格反而逆勢上漲:生物炭價格上漲18%,礦化技術價格更是大幅飆升123%。這種價格波動,反映了市場在技術成熟度與商業化進程中的不平衡,同時也為買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空間。

未來展望與挑戰
根據CDR.fyi對2025年的市場期待,預計碳移除市場將繼續保持成長的趨勢,但需要克服部分結構性挑戰。首先,市場極需吸引更多元化的買家參與,以降低對少數大型買家的依賴。鼓勵中小企業及非科技產業加入,將有助於市場多元化並提升穩定性。
其次,供應商需進一步提升技術成熟度與商品交付能力,以縮小當前交付量與2050年50~100億噸長期目標的差距。此外,政策支持的連續性與一致性對於市場擴張至關重要。建議各國政府制定清晰的獎勵措施,如碳定價、稅收優惠或補貼,以吸引更多企業投資碳移除技術。
此外,報告也指出,DACCS和BiCRS等技術的成本仍有下降空間,而新興技術如海洋碳移除與增強風化(enhanced weathering)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進入商轉階段,進一步拓寬技術選擇。同時,可透過建立更可靠與透明的交易平台與長期合約機制,來解決市場供需不平衡的問題,穩定供應商收入來源與買家信心。

結論
綜觀上述,可觀察到2024年碳移除市場的在技術、價格、市場需求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對台灣而言,參與全球碳移除市場不僅是展現對碳中和或淨零轉型的責任體現,也是創造淨零經濟的重要機會。
當然在達到淨零轉型的目標上,採取價值鏈內的直接減碳措施仍為首要,但為了讓永續發展注入新動能,建議台灣可參考歐美經驗,制定積極的產業排放標準,鼓勵企業投資於碳移除技術。例如,參考歐盟碳交易系統(EU ETS),或許可為DACCS或BiCRS等技術提供補貼或稅收減免,吸引國內企業參與,同時盡可能減少碳排放量。
此外,台灣被譽為科技島,具備高科技製造優勢,可聚焦於生物炭或礦化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特別是結合在地農業與工業廢棄物處理,發展循環經濟模式,並且深化國際合作與市場參與。例如,台灣企業可透過加入類似Frontier的國際買家聯盟,參與全球碳移除市場,與國際供應商建立長期合約,確保穩定的碳信用供應,使台灣不僅能在全球碳移除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也能加速實現2050年淨零目標。
延伸閱讀:微軟簽全球最大碳移除約!15年移除675萬噸碳,川普成最大變數?
文:邱祈榮、陳冠婷;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