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非常認同某項環境議題,卻對台灣老是原地踏步的狀態感到焦慮,你會選擇沉默、繼續走自己鋪好的人生道路;還是動手創業、設法改變它?
楊青晏、范旭承、林楷翊、吳宥錡,四個分別來自材料、社會、資管、環工等不同科系的大四生,在台大創意創業學程相遇,雖然還在就讀大四、尚未步出校園,但他們勇敢選擇了後者,一起成立新創公司「瓦特先生」。
去年,瓦特先生獲得環保團體舉辦的「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徵件活動「綠能創意獎」,不久後還有望成為第一家拿到執照的民營再生能源售電業者。這群年輕人的創業動機,是想提升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民眾參與程度,讓綠電的買賣和使用進入尋常百姓家,而非大廠或特定機構才玩得起的資本遊戲。
媒合不易,改當綠電「中間商」
事實上,創立瓦特先生之前,男孩們的創業歷險記就開始了。
三年前,他們想扮演媒合角色,把綠能廠商跟一般家戶(建築)湊在一起。花了一年多在桃園一帶挨家挨戶辦說明會、說服里長,最後真的找到近40家住戶願意在自家屋頂裝太陽能,有些還跟系統商完成簽約,可惜最後仍因違建、建置成本過高等問題而作罷。「很多屋主想參與,但那些行政程序跟違建問題,對他們來說實在太複雜了,」負責行銷的范旭承苦笑,有些案子的難度,簡直比重蓋一棟房子還高,「看到一大疊文件,屋主的頭都昏了!」
儘管首次創業就鎩羽而歸,四個大男孩並沒有放棄,不久,他們又看到轉機。2017年初,延宕多年的《電業法》終於修法通過,政府開放再生能源業者直售、或透過電網轉供給用戶,等於民眾不用蓋太陽能板或投資風機,就能向業者採購綠電,用最基本、最沒進入門檻的消費方式參與能源轉型,提供了瓦特先生第二次創業的契機。
「我們的角色就像中盤商,」擔任CEO的楊青晏解釋,未來瓦特先生將委託「天泰能源」從上游提供綠電,下游客戶端已找到約50家餐飲通路,往後可用夏季每度電5.3元、非夏季每度5元的價格銷售綠電,這個費率水平對全國上百萬戶、每月用電逾1500度的小商家(夏季每度5.43元、非夏季5.05元),具有吸引力。
做大市場,設法取得「競爭利基」
政府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提升至20%,裝置容量同步倍增至27 GW,其中太陽光電的額度就多達20GW。但截至去年,太陽光電總設置量才勉強突破2GW,況且,現階段投資方仍集中在一定規模以上的大型案場,如大面積土地、工廠屋頂等地面型太陽能,反觀散落各地、面積偏小、施工較複雜的一般家戶(屋頂型),參與程度仍然有限。
因此,瓦特先生標榜的綠電自由買賣和公民參與,有其必要性與存在意義。「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直陳,這就是長年受到忽視的再生能源「大眾市場」,只要降低參與門檻、簡化管制措施,一定會有可觀的商機和應用創意冒出來。
國內小商家每月用電量常超過1500度,購買綠電的價格更為划算。
不過,陳惠萍提醒,相較其他產業領域,能源市場受到嚴格的法規監管和政策限制,風險遠比其他市場高,是創業家須謹慎以對的「深水區」。創業者最該考量的是:公司賴以為生的「利基點」在哪?
以她創立的陽光伏特家為例,問世三年來已吸引近萬名「散戶」進場投資綠能,也開始有金融業加入競逐,這時除了當募資平台,陽光伏特家和競爭者的最大差異,即是其標榜的社會價值。這兩年,他們先後促成台灣大哥大、富邦集團、國泰金控等企業投入綠能公益,今年還跟花旗銀行完成第一宗綠電自發自用、且結合「再生能源憑證」(T-REC)的公益案場(宜蘭聖嘉民長照中心),不但放大再生能源投資價值,更兼具環境效益與社會價值。
或許無法一夕翻轉台灣能源市場,但環保創業家的強項在於突破既有框架、引發連鎖反應,把沉默的能源用戶(大眾)帶進來,瓦特先生的少年頭家們,放手衝吧!
>> 訂閱雜誌也要環保起來! http://bit.ly/2Utv2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