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著「為氣候罷課」的抗議標語,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譴責世界領袖未能應對氣候危機,16歲瑞典少女桑柏格(Greta Thunberg)的行動鼓舞了世界各地逾百萬學生響應,獲選為2019年《時代》雜誌風雲人物。澳洲森林野火燒不盡,燒掉的面積有三個台灣大,超過10億隻動物遇害,主要城市都籠罩在霧霾之下。民怨怒火叢生,過去支持火力發電的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終於承認,氣候變遷是真實的。
善用新科技 解決環境惡化難題
大至極端氣候可能危及人類生活,小至日常生活減少使用難以分解的塑膠用品,地球與環境學群關注的範圍包山包海,影響甚鉅;相關科系包含地理學、地質學、海洋科學、地球科學、大氣科學和環境工程等。
以往學生出路以公部門和研究機構為主,如環保署及各縣市環保單位、環境檢驗機構、地質調查所、氣象局、中油、台電、國家地震工程中心、工研院等。隨著綠能科技、永續發展議題發燒,企業內部也愈加重視環保人才。
104人力銀行人資長鍾文雄指出,環保是全球關注的大議題,地科專業在企業CSR部門有很大機會。隨著國際公約規範,許多企業著手在內部推動水資源、碳排放、綠能等CSR工作,都是地科學生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
面對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地質調查與環境檢測都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尤其是跨地科與環科領域的專業人員會更吃香。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教授陳建易說,為減緩全球暖化,二氧化碳封存的技術日漸重要,需要結合地質、地球物理與鑽井工程的專業人員攜手合作方能達成。又如頁岩油開發很熱門,需考慮地下水汙染、地震觸發等問題,也需要地球化學家的品質評估。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楊耿明指出,科技突飛猛進,各領域研究儀器的解析度大幅躍進,偵測極限也相對提升,使得研究與應用層面更加精準與廣泛。例如光學雷達與高光譜技術,在地形與地表物件的探測上,不論分析或展示的精細程度都超過以往水準。地球物質生成年代的判斷,也因為質譜儀的進步,在過去無法偵測的地質事件裡,能夠有近一步解釋。
他舉例,利用GPS、水準測量和衛星影像處理的資料,可偵測到地表正在活動的微變形量,除了學術研究上的價值,還可應用在預測地震和土石流預警的防治上。
此外,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研究,如頁岩氣、甲烷水合物和地熱探測的新技術也和地球科學的專業相輔相成。
從了解地球到減少災害 改善未來
地球環境科學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是一門需要花時間待在戶外田野探勘的學科,各校幾乎都有野外地質課,也就是將課堂上的知識,藉由野外觀察來加以印證的訓練課程。
陳建易指出,喜歡接觸大自然、浪漫、富想像力、願意接受挑戰、喜好旅遊、好奇心強與推理能力佳的同學都很適合就讀環境學群。他解釋,這個學門需要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如同柯南辦案一般,科學背景知識愈強邏輯愈好的人,愈能在這一行出人頭地。
對於有心進入地球與環境學群的高中生,陳建易建議可多留意相關的報章雜誌報導,充實課堂外的地科知識。有些大學也會舉辦參觀系所的營隊活動,例如中正大學的地震教育館,常有專人帶領的詳細導覽,同學可以透過模型更深入理解地震的成因與影響。
地球環境是生活中的科學,從天氣現象、水災、地震、汙染物等都跟人類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從了解地球到減少自然災害,地球環境科學為創造人類更美好的環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