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台灣現場

數位孿生、遠距醫療怎麼做?遠傳分享智慧城市AI五大應用

新北市政府與ESG遠見共好圈攜手啟動「智慧永續發展學習計畫」。蘇義傑攝

|

新北市政府與ESG遠見共好圈攜手啟動「智慧永續發展學習計畫」,聚焦AI與智慧城市的結合。遠傳電信資訊長暨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深入剖析生成式AI、大數據、數位孿生等技術如何驅動永續治理,並分享偏鄉醫療、智慧交通、防災管理等應用實例,為企業組織或城市轉型指引新方向。

由新北市政府與ESG遠見共好圈合作的「智慧永續發展學習計畫」,在8月14日開跑,第一場活動繼詠鋐智能創辦人謝宗震以「永續360打造綠色智慧城市」為題分享後,緊接著由遠傳電信資訊長暨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胡德民,針對「AI新科技賦能永續智慧城」發表精闢論點。

曾任台灣微軟專家技術群總經理,胡德民在2021年加入遠傳電信,帶領超過700人的部門,負責整體資訊服務開發建置、維運治理及數位轉型策略的規劃與執行。

一開始,胡德民先暢談他對智慧城市的觀察與感想。他表示,他的身份不只是電信營運商,更是智慧城市評比評審與數位政策諮詢委員。他綜合這些角度發現,新北市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努力有目共睹,展現優秀的應用。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用AI治理城市,首重「智慧靈魂」

胡德民強調,推動城市治理時,一定要思考如何讓城市擁有智慧的靈魂,不管局處如何分工,共同使命都要讓市民更滿意,讓他們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政府的協助。而政府也要從海量資訊、系統中找出真實洞見(insight),調整施政方向,並透過量化指標確保施政成果是否符合民眾期待。

「AI在其中就扮演極其重要角色!」胡德民強調,AI擅長的是學習、推理、感知、決策,可以讓人類更快速完成日常事務。其核心技術,包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電腦視覺,都應該被廣泛應用於城市治理各層面。

而生成式AI的出現,最大突破就是解決過去機器學習難解的「語言問題」。胡德民解釋,過去要讓AI聽懂人類語言非常困難,以客服電話為例,如果要讓AI聽得懂顧客問題,必須先輸入數百種不同語言、腔調和問法,讓AI透過聲音波形匹配,但這種方式精準度卻很低。

AI帶來翻天改變,智慧城市共有五大應用

但生成式AI採用的方式完全不同,並非學習語調和波形,而是直接理解語言本身意義,可以真正掌握語言內涵。因此,目前AI在智慧城市方面,共有五大應用:

一、生成式AI與大語言模型:提供更智慧化的互動服務。

二、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模擬城市運作,並做出最佳決策。

三、公共服務自動化與互動升級:透過AI快速回應市民需求。

四、預測、永續管理:分析氣候、能源消耗等數據,進行預測,提升ESG方面的表現。

五、治理透明與資安防護:隨著數據運用增加,透明治理、資安變得更重要,特別是對電信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這些技術都可以運用在交通、公共安全、環境、施政治理、經濟、健康六大智慧城市場景。然而,根據一項全國六都、各縣市民調,胡德民卻發現民眾對AI應用的認知與期待十分有趣。

例如,一般認為六都民眾較理解AI,但民調卻顯示,六都居民對AI的認知程度反而低於非六都縣市。

而民眾最期待的AI服務,則是「健康醫療」。胡德民分析,這和台灣高齡化社會結構息息相關,高達79.9%的人認為這應該是最優先的應用。其次是交通運輸、環境監測,而一般普遍認為民眾最期待的1999市民專線服務,則排在最後。

圖/目前AI在智慧城市方面,共有五大應用。蘇義傑攝

民眾最憂心隱私被侵犯,卻又要求精準度

至於民眾最不滿意AI的原因,包括服務不夠人性化、準確度過低,以及資安和隱私疑慮。

換言之,民眾對AI的疑慮主要在精準度、資料安全、隱私和數位落差,該如何拿捏AI準確度,既要精準提供服務,又不能讓民眾感到隱私被侵犯?

胡德民觀察,受到輝達(Nvidi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掀起的旋風影響,不少企業紛紛導入生成式AI。而遠傳也從AI的導入獲取極大正面效益。

他表示,去年遠傳與亞太電信合併,不少人憂心亞太虧損會拖累遠傳獲利表現,但透過AI應用,使遠傳獲利創下18年來新高。

胡德民進一步解釋,遠傳的智慧城市策略,是把大數據、AI、物聯網、5G和雲端結合,並和地方政府合作,對接中央政策和資源,在淨零碳排、新能源、智慧交通系統、防災、環保、城市治理等應用場景中實踐。

遠傳扮「電信中樞」,成遠距醫療強力後盾

遠傳在當中扮演的正是「電信中樞」角色,即以電信基礎架構為核心,串連感測器,把影像、文字、數值、互動內容等不同來源數據,透過統一網路傳輸,彙整到同一個中台(platform)上。

而相關技術架構的難度也愈來愈高,但拜雲端科技普及所賜,大型專案的成本也在逐漸降低中,為公部門轉型帶來更多可能性。

遠傳也在偏鄉醫療、健康照護導入AI,於全台50多個偏鄉地區協助衛生所和醫學中心對接,推動遠距診療,讓原住民長者不用再花三、四個小時的車程到醫院拿藥或回診,只需到家附近的衛生所,就能透過視訊接受醫學中心醫生看診。

另外,遠傳也和亞東醫院展開合作,透過AI降低醫護人員負擔。過去亞東醫院身心科失智症科別,因為患者病程漫長,家屬常因焦慮頻繁打電話到醫院,讓護理人員有些疲於奔命。

遠傳於是把失智症照護知識餵給AI,讓病患家屬可直接詢問AI獲得解答,但長輩卻不相信。後來遠傳用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形象製作AI分身,終於讓長輩信服,也減輕護理師們的負擔。

數位孿生應用爆發,遠傳與各級政府均有合作

除了偏鄉醫療、健康照護,胡德民指出,數位孿生也逐漸成為城市治理不可或缺的工具。他解釋,數位孿生可將城市不同數據、場景具象化,也讓數位、AI轉型成果更符合市民期待,「是未來城市治理的必備工具。」

遠傳在數位孿生方面已有不少實踐,例如和經濟部水利署合作,透過AI分析水情,進行防汛,也和新北市政府合作,進行坪林區北勢溪水情管理,並協助中央政府管理智慧公廁,和國家防災中心攜手提升城市韌性。

胡德民觀察,目前台灣在推動智慧城市時,主要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系統和數據間沒有串連。胡德民指出,許多專案廠商按照規格行事,驗收後就撤離,但規格中並未要求和其他系統串連,導致各個系統各自獨立,數據無法互通,難以建立預測基準線,也阻礙跨場景整合應用。

導入AI的挑戰,不只技術本身

其次是缺乏AI專案衡量標準。胡德民以1999專線為例說明,有些縣市僅用舊技術,準確度不到八成,導致上線後使用民眾寥寥無幾,而廠商仍宣稱有導入AI。他強調,應該用準確度、使用頻率、解決問題的數量來衡量AI服務的成效。

再者,AI專案與傳統專案也具備思維差異。胡德民分析,傳統IT專案是「一次到位」,按照規格完成驗收即可,但AI專案的特性是「持續學習」。剛上線的模型可能像是小孩,但不斷餵養數據、糾正錯誤之下,就會愈來愈聰明。換言之,規劃AI專案時,應將持續訓練的成本、責任納入廠商維運合約,並採取「循序漸進」推廣模式,才不會一開始面對大眾嚴格檢視,影響後續發展。

而遠傳推動AI轉型的策略,也可看得出針對上述問題的解方。

胡德民指出,遠傳不會急著買設備,而是專注在AI是否可真正解決問題、創造更多價值。

此外,遠傳更建立數據中台,為AI運用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並鼓勵所有員工把AI內化為工作的一部份,而不只是IT部門的責任。

同時,遠傳也透過雲端服務,降低高額硬體投資的風險,把更多資源用在開發和解決問題。而且要確保績效考核有一致標準,才能避免多頭馬車。

圖/胡德民指出,遠傳不會急著買設備,而是專注在AI是否可真正解決問題、創造更多價值。蘇義傑攝

AI不只技術賦能,更掀起組織變革

但AI帶來的改變不只是技術,也會深化組織文化的變革。

胡德民舉例,AI的自動化讓人無法再忍受手動流程,激發更多創新想法。同時,AI也會讓組織從專案思惟轉變為產品思惟,決策更依賴數據。

另外,AI也讓員工能獲得更多數據,幫助他們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決策,提升員工自主權。

更重要的是,AI技術日新月異,讓組織內的每一份子都知道,必須不斷學習才能跟上,「學習型組織」因此應運而生,也會讓組織更多元、包容,因為如果不快速理解新知,進行修正與調整,恐怕就無法擁抱未來。

分享結束後,教育局同仁提問,為了解決內部行政問題,他們已經開發上百個AI機器人來解決內部行政問題,卻面臨精準度、跨部門需求差異問題,該如何解?

善用內部黑客松,增進AI導入效率

胡德民建議,可舉行「內部黑客松」(Hackathon)。他解釋,駭客松的目的是「解決懂技術的人不知道問題在哪,而知道問題的人不懂技術」的困境,如果各部門把工作中痛點、可改善問題提出來,讓懂技術的同事評估AI是否能提供方案,並提供獎勵,就能有所改變。

此外,他也建議不分年資的各部門同仁,可定期舉辦內部分享會、下午茶聚會,透過輕鬆場合讓有創新想法的同事分享如何用AI解決問題,打造互相學習和分享的社群文化。

針對忙碌的員工,讀書會也是一個共創的好方法。胡德民認為,伙伴彼此分工閱讀章節,再集中討論、分享心得,可有效率吸收新知,並跟上AI快速發展的腳步。

甚至員工運用AI產生的創新成果、小工具、流程改善方法,還可以儲存在集中知識庫中,如果成果獲得採用,則提案者可獲獎勵。胡德民認為,這不僅能避免知識因人員異動而流失,更能激發員工自主創新熱情,讓創新能量在組織內部不斷擴散。

AI不只是技術革新,更是城市治理與組織文化的催化劑。唯有結合跨部門協作、持續學習與精準數據應用,城市才能真正擁有「智慧的靈魂」。在永續與創新的交匯點上,行動的速度與深度,將決定未來城市的高度。

圖/AI不只是技術革新,更是城市治理與組織文化的催化劑。蘇義傑攝

延伸閱讀:從氣爆災後處理到家暴預警,AI如何翻轉政府公共服務現場?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