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個新聞說「2021年我國電力排碳係數不降反升,」進而歸咎能源轉型不力,拖累國家碳中和進度。
這則新聞效應在企業界持續發酵,因為最近大中小型企業都在做碳盤查、學碳盤查、評估碳盤查,當大家開始把台電的電費單拿出來,仔細地切割月份。
把當月用電量乘以電力排碳係數,算出好大一個排放量之後,紛紛舉牌抗議,「公司減碳可是要花錢的,又不是我決定燒煤,為什麼要企業承擔台電的碳排?要求企業碳中和,電力排碳係數卻不降反升,綠電又被少數大企業搶走,這不是官逼民反嗎?如果不知道要如何降低電力排碳係數,政府就應該重啟核能!」
努力發展再生能源,電力排碳係數卻降不下來?
的確,電力排碳係數指得是「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
計算公式為:(發電業及自用發電設備設置者、躉售公用售電業者電量之電力排碳量-線損承擔之電力排碳量)/公用售電業總銷售電量,是拿台電和其他發電業組織碳盤查範疇一的數字算出來的,企業確實沒有參與發電的決策,卻要為其碳排放買單,花錢買碳權減量,真的很無辜。
但是這話傳到台電的耳裡,台電也覺得很無辜。台電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服務全民,就如同你委由專業經理人經營公司一樣,全民「團購」了一群專業的電力工程師,委託他們生產電力。
生產的電都是你在用,上面公式又可看出,那些在電力輸送過程中損失的電力,並不會算進電力排碳係數,因此你用多少電,當然應該要負相對應的碳排放責任,怎麼可以把責任全部推到台電頭上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究竟是誰的問題,誰的責任?而且仔細想想,這些年國家這麼努力發展再生能源,取得優異的成果,這麼多碳排放為零的綠電送進電網,電力排碳係數怎麼會不降反升呢?
▍原因一:綠電交易自由化讓大批再生能源出走,討好企業碳中和,卻影響國家碳中和。
讓我們再看一次電力排碳係數的公式,分母係以公用售電業總銷售電量作為計算基準,如果不是透過公用售電業銷售的電量則不納入計算。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透過綠電交易市場直接被用電大戶買走的綠電必須從係數中分出去,不然減碳效益會被重複計算。
再生能源愈來愈多,用電戶對綠電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當被用電大戶買走的綠電增加,跟台電分手、投入自由交易市場的綠電就會更多。這麼多碳排放為零的再生能源都出走了,電力排碳係數自然得上升。
綠電交易自由化原意是為了讓企業學會替自己的排放負責,沒想到造成了始料未及的後果,討好企業碳中和,卻影響國家碳中和。
▍原因二:留下來的只剩下大批走不掉的灰電,台電面臨比當年孫運璿救電網還險惡的困境
但是別的國家也發展很多再生能源,並沒有聽說別人的電力排碳係數不降反升啊?你接著好奇問了。
自由市場裡的電力公司,為了爭取降低電力排碳係數,讓更多人買它的電助攻碳中和,會設法增加各種再生能源的供給,例如投資太陽能、風力、水力、生質能等。
台電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我們是一個孤島型的電力系統,2021年我國電力排碳係數不降反升,正是因為用電大幅增加。接著氣候變遷遇上乾旱,河水乾了、水庫裡沒水了,再生能源要角之一的水力發電成了板凳球員。
去年過得這麼辛苦,往後幾年更多的綠電出走,手上只剩下大批走不掉的灰電(編按:綠電進入電網後,難追蹤、控制去處,因此和各種電力來源混在一起,即成灰電),台電面臨比當年孫運璿救電網還險惡的困境。
降低電力排碳係數,從發電結構下手
這個困境同時讓中小企業陷入險境。畢竟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大企業買綠電相對容易,但對於沒有綠電議價能力的中小企業來說,對外要面對高舉碳中和大旗的國際供應鏈淘汰賽、貿易壁壘,對內又要面對高挑戰的電力排碳係數。組織碳排、產品碳足跡都降不下來,只能自求多福,從降低範疇一排碳量及節約用電兩方面下手。
台電面臨困境,中小企業陷入險境,國家的碳中和目標將成絕境。電力排碳係數告訴我們最關鍵的一件事是,如果我們真心想要達到碳中和,必須從發電結構著手。
這幾年台電試圖提升公用售電量中的低碳與零碳電力佔比,除了氣電共生、太陽能、風力、小水力發電、深層地熱之外,也沒放過儲能系統。今年(2022)更是積極評估使用零碳燃料的可行性,例如天然氣混氫或燃煤混氨等發電方式。
當然這些並不足夠,球團老闆需要思考如何調整球隊陣容,讓台電手上的球員像永續一樣更具多樣性,投資電力基礎建設,甚至發展碳捕集及封存技術。抓「碳中和」這隻老鼠比較重要,黑貓白貓能減碳的就是好貓。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需要花你我納稅人的錢,能源轉型的過程需要時間及資源的投入,無法一蹴可幾。
本文轉載自綠學院/文:鄭智文(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關於作者】
鄭智文,虛擬電廠的應用實踐者。利用資通光電技術,推動綠色科技產業。從無到有逐步聚合國內需量反應資源,共同參與虛擬電廠,提供可靠和彈性地電網資源,對抗氣候變遷,現任綠學院綠色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