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縱橫創投界近40年,向來具前瞻思惟的創投老先覺, 最近忙什麼?為何他有信心再造台灣下一座護國神山?
2022年下半年,全球經濟情勢急轉直下,使得2023年經濟前景增添許多陰霾,包括地緣政治下的供應鏈重組、能源轉型議題,皆是不小挑戰;然而,疫情也高速驅動科技發展,創造許多新機會。
如此關鍵時刻,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出版第一本口述傳記,當中集結他近40年創投生涯的精采篇章,以及對當代前瞻性產業的剖析。去年底甫發行就引起產業界矚目,旋風再刷,並登上各大暢銷榜。
為何這麼多讀者搶著一睹為快?劉宇環書中有哪些趨勢洞察?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馳騁創透界多年,劉宇環是公認的亞洲創投教父,因為對市場趨勢的敏感度及投資眼光,而成功扶持許多前瞻產業,創造新一代台灣之光在全球的業界影響力。
論出身,他成長於眷村,嘉義高中畢業後,大學讀了建築系,服完兵役後赴美國柏克萊分校深造,人雖在國外,家國情懷卻更濃,積極為故鄉貢獻一己之力。
論成就,40年前,劉宇環將代表風險投資的創投引入台灣,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也邀請他,協助創辦華登國際亞洲基金,成為台灣高科技產業起飛、與世界同步的關鍵推手之一。
1993年,他正式成立美商中經合團,游走於美國、台灣及中國大陸,矢志作為橋梁,整合三地資源,為許多前瞻性產業開啟新的扉頁。他親自參與並見證軟體、網路通訊、醫療生技、人工智慧、循環經濟等多項產業崛起的光輝時刻。
2000年後,劉宇環足跡跨進歐洲,接受嶄新的文化洗禮,體認到其對環保能源及可持續產業的投入與執著,定錨出他新的投資方向。
目前中經合旗下,共管理13個創投基金,累積資產破10億美元。投資逾400家公司,創造的上市及併購成功案例破百個,其中多家為美國那斯達克上市企業。
現在劉宇環每天活力充沛,坐鎮台灣,遠程指揮美國舊金山總部。他的首要目標是和時間賽跑,繼台積電後再打造一座護國神山,以及完整的產業聚落,解決能源問題並成為護國神山群。
在他眼中發亮的那顆最新、充滿機會的恆星,就是「核融合」技術。
在氣候變遷劇烈、全球各國積極淨零排放、研究潔淨能源的供應,以因應未來能源危機的生存課題。
延伸閱讀:「創投教父」劉宇環發表新書:核融合是下一座護國神山
「創投經常是從未來的危機與挑戰中,尋找創新的機會⋯⋯,將潔淨能源產業發展成為台灣之光,是我創投生涯最後寄情的心願。」劉宇環在新書中揭露現階段的雄心壯志。
6年多來,劉宇環親自奔走、遊說爭取世界一流的人才、技術和資金團隊,積極打造以核融合發電技術為重心的產業生態系。
各國競相投入「核融合」軍備競賽
目前全球最大的核融合研究計畫實驗ITER,落腳於法國南部,由歐盟、中國、印度、日本等35國政府,集資230億美元興建,原先預計在2025年啟用,2035年全功率運轉,可望成為減緩全球暖化的再生能源選項,但近期面臨成本可能超支、進度延遲的挑戰。
另一方面,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LNL)發展核融合技術,在去年宣布正式達淨能量增益。而上述兩個超大型的國家計劃,均是打造宛如足球場般大的大型電廠。
令劉宇環寄予厚望的,是中經合投資的一家新創公司聚界潔能(Alpha Ring)。7年前,他認識了美籍華裔物理科學家黃耀輝、中研院院士李羅權,接觸到「核融合」技術,若成功發電,就是取之不竭的零碳能源,也被稱之為「人造太陽」,是一項劃時代的科技。
聚界潔能發展的是桌上型核融合系統,繼續領先於世界,早在2021年8月就達到「淨能量增益率」超過100%的成果。
新戰場裡,台灣有新的崛起機會。
外界熟知的核能,是採用核分裂的發電方式,其產生的輻射產物和廢料,迄今始終沒有較佳的處理方式。而世界各國面對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爭相研究存在已數十年的核融合技術。
台灣也如火如荼地規劃投入核融合關鍵技術研究,但其基礎工程相對繁雜。國科會曾指出,牽涉到雷射工程、電漿診斷團隊,設計模擬、執行及分析資料及材料製造團隊等複雜分工,正積極研擬透過國際合作來強化研究量能。
劉宇環為了串接世界級的資金人脈和資源,他親自兼任聚界潔能執行長,掌舵分工,美國團隊負責前端研發,台灣團隊負責商業化,歐洲的核心基地則放在摩納哥。
桌上核融合系統,最快2027問世
由於核融合觀念太嶄新,但感念科技部批准這項計畫、中研院補助研發機會,而國發基金投入了最大一筆約4000萬美元的資金,劉宇環飲水思源,讓台灣得以跨進各國大咖都搶入的頂尖賽道。
延伸閱讀:放桌上就發電!華人團隊Alpha Ring研發「人造太陽」,正打造下一個台積電?
台灣聚界潔能董事長蔡清彥,曾是總統府國策顧問,其擔任工研院董事長6年期間,積極催生多家科技新創公司,連結全球市場帶動產業革新不遺餘力。
「我都80歲了,我太太本來以為我退休了,會在家裡多陪她,沒想到現在每天都很忙!」蔡清彥笑說,他現在最重要的使命,是盡快打造出商業模式。
蔡清彥的規劃是「先供熱,再供電」。他透露,熱能可以省電,國內不少業者來參觀後都表達高度興趣,2024年上半年就能用在溫水游泳池和三溫暖。
此外,也有政府等級的潛在合作者來探詢,舉例來說,要做海水淡化若溫度升高攝氏10度,效率便會大增;而石油公司、化學廠、科技大廠在製程上需要熱能或一定比率綠電,以及政府的淨零排碳政策均加速了商轉動能。
為了大量產製小型核融合發電系統,劉宇環正積極奔走、招攬人才,欲打造健全的生態園區,如果能成功商業化,台灣也可扮演製造基地要角。
劉宇環向《遠見》採訪團隊強調,「台灣的製造業實力很強,而且有絕佳的整合能力,可以把產業鏈迅速串起來!」聚界潔能開發的桌上型核融合系統,若按照進度表,最快2027年有望問世。
為打造人工太陽,他找來的研發團隊顧問群可謂眾星雲集,理論到實務皆備。包括享譽海內外,同時擁有中央研究院、世界科學院及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海外院士三大院士頭銜的李羅權,他掛名聯合創始人暨副董事長;另一位副董朱永光,是30年創投老將、深受劉宇環倚賴的中經合資深合夥人。
此外,負責美國前期研發的營運長謝弘輝曾在矽谷成功創立數家新創企業,擔任過安謀(ARM)全球創新暨投資副總裁、台灣區總經理;資深副總黃國興是工學博士,曾在全球硬碟龍頭品牌希捷(Seagate)任職,產學歷練均相當豐富。
使命感打動業界大老站出來
「是Peter(劉宇環)三顧茅廬,用使命感打動了我們!」「當你看到這些很尊敬的大老奮不顧身投入,這意義比PC產業還要大,能源是全球80億人口都要用,我們若把技術做出來,將比半導體影響還要大。」這些大老們不但親自挽起袖子站在第一線,還帶著年輕後輩一起做,都是博士等級的超強卡司。
黃國興說明目前實驗成果,首先是「穩定性」,淨能量增益率大於100%,已有8小時運轉的一致性,接下來將試行20小時,離商轉更進一步。第二是「加大」,團隊正積極就材料、反應器、壓力、溫度及磁場等組合,研究如何擴大功率;第三,找出從熱能進展到供電的「最佳萃取方式」。
朱永光指出,在再生能源領域中,太陽能、風能發電都必須「看天吃飯」,氫能則是成本高,核融合技術若成功普及,就是取之不竭的終極潔淨能源。
如今,實驗發電裝置能連續運轉超過8小時,已擁有26項專利,還有42個正在申請。
從眷村子弟到創投教父,劉宇環是不少人的標竿,被問到迄今人生最大的幸福泉源何在?他的答案很簡單:「成就感」,來自打造很多成功公司、就業機會、把產業升級再進化。
他也果斷預言,台灣未來5到10年的兩大發展方向,就是核融合和量子科技。
劉宇環觀察,台灣資金活水多,但缺乏方向,因此倡議政府可多思考獎勵誘因,以帶動產業與人才發展。如此,才能更快地催生下一座護國神山群。
劉宇環
學歷:美國加州柏克萊商學院企管碩士
成就:旗下共管理13個創投基金,累積資產破10億美元;投資逾400家公司
現職: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