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利用傳統的勞作教育機制,整合USR與校園永續,一環接一環地扣住四大永續願景,不僅象徵在培育未來人才上更具備跨界能力,也為USR永續報告樹立可以學習的模範。
面對全球化的局勢與挑戰,大學如何培養學生在系所本科專業之外,有能力面對氣候變遷、能源應用、糧食生產、產業轉型、供應鏈變化等跨領域的複雜議題?東海大學認為,單單只有傳統的教育方式,是不夠的,便在2018年擬定大學永續願景與策略,劃分生態、社會、經濟及文化等四個永續發展範籌,做為落實與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的重要架構。
東海大學的USR能讓全校都動起來,關鍵在前後任校長手中,歷經不同階段的推進。擔任東海大學校長一年多的張國恩解釋,一開始,只是一個USR的團隊,做了幾年之後,已經獲得許多成果與獎項,隨著愈來愈多永續議題增加,學校也接著成立永續發展中心,永續治理與永續人才等項目也都納入。
從張國恩開始設立永續長,帶領東海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旗下納入原有副校長張嘉修帶領的USR辦公室、校務研究辦公室,負責投資人關係(IR)、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項目,以及東海大學特色勞作教育的勞作教育處(Student Labor, SL),形成一個USR╳SDGs╳SL的大網絡,做為大學USR與永續的主幹,未來怎麼做,都有清楚的依循標準。
讓勞作量化,變成對地球的有感貢獻
東海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執行長許書銘表示,17項的SDGs,不可能每一項都要做,東海的著眼點,是從核心能力跟願景去看,將全校的通識課程、勞作教育、博雅教育,都跟USR跟永績整合在一起,甚至是正在推動中的碳中和園區,也緊密相關。
以勞作教育來說,學生透過掃地、親力親為、服務人群的觀念,去體驗勞作,但是,有的學生不一定體驗得出來,藉由加上永續的元素,將勞作掃地的樹葉及垃圾拿去秤重,換算成為一個對地球貢獻的指標,就讓事情變得有趣,學生會覺得勞作是「很有感」,而且有意義的價值。或者,以工讀生的方式來參加勞作教育,或是學生直接參與USR計畫去服務社區;將原本已經在做的事,透過機制設計,將勞作教育能串在一起,變成一個完整結構,做到方方面面的整合。
過去USR比較強調社會面,強調怎麼樣用熱情、用服務,去解決社區的問題,跟隨而來的,是很多社會實踐,因此,許書銘認為「怎樣由下而上,把學校整體的永續願景建立起來,讓發展的策略,成為大家的共識,而且結合到東海的優勢,導到各種社會實踐計畫裡,就是東海要走的方向。」
任何科系都能結合永續素養,培養跨領域能力
許書銘強調,人才培育是大學的本質,因此,所有的USR計畫最後都要回應培養人才的核心精神,面對環境與趨勢的改變,東海要扮演的角色是「未來的大學並培育出未來的人才」。
幾年前東海開始推動AI教育,東海有了「博雅為本,科技為用」的願景。不論是資工系、企管系、景觀系,或是建築系學生,他們都可以因為結合學校這些永續素養跟教育,培養了新的跨領域能力。
此外,透過地方參與,已經做出不少成果。像是已獲獎並較大眾熟悉的東大溪整治;全台最大開放式養生村巡迴照護;還有學生執行巨大製造自行車的碳盤查,這也讓巨大能推算減碳目標與減碳對策,進一步變成企業ESG項目。
東海在校長張國恩秉持學校勞作教育的傳統,延伸出不同的領域,像是農場。永續項目依照計畫一塊一塊去改善或成長,也看到產學合作方面幫企業做產業轉型,相當不錯,獲得評審一致的認可。
東海大學
大學永續報告書首獎
SDGs對應項目:良好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潔淨水與衛生、可負擔的潔淨能源、尊嚴就業與經濟成長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永續城市與社區、氣候行動
針對痛點:建立永續大學治理機制,打造學生跨領域社會創新能力,並實踐SDGs
解決方案:博雅為本、AI為用,透過教育實現共好社會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