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正大學與台電簽訂MOU,攜手建置校園微電網發展永續電能。(中正大學提供)
國立中正大學從陸地到海洋,展現科技治理的永續實踐力。當科技不再只是創新的代名詞,而成為面對社會與環境挑戰的解方,國立中正大學以實際行動證明:智慧科技也可以是韌性社會的根基。
面對氣候變遷下電力供應的壓力,校園如何成為能源永續的示範場域?而在千里之外的公海,又該如何用科技守護最被忽略的勞動者?國立中正大學以跨域整合與系統性思維,交出一份以「治理創新 × 科技應用」為核心的永續實踐成績單。
從校園做起——打造台灣最具韌性的綠能示範場域
極端氣候頻仍,全球電力系統面臨考驗,而大學校園作為高密度用電場域,如何自立自足、穩定供電,已成為教育與永續治理的新課題。
本校由電機系帶領的跨領域團隊,自2024年起推動「智慧韌性微電網建置計畫」,獲得台電「大學節能及電力韌性推動案」近一億元補助。整合太陽光電(301kWp)、儲能電池(3.84MWh)、柴油發電機與電力轉換系統,建構一套可獨立運作的校園微電網,不僅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高教微電網示範場域之一,更重新定義校園能源治理的可能性。
- 韌性核心:斷電也不怕,獨立供電超過8小時
該系統具備「孤島運行」功能,在外部供電中斷時,能獨立供電至少8小時,涵蓋理二館(教研重地)、自來水廠(基本民生)、與學生宿舍(生活核心區域),確保教學、實驗與生活不中斷。
- 節能三箭:年省600萬元電費,兼顧效益與環保
透過契約容量優化、尖離峰用電調度與太陽能自發自用,估計每年可節省電費約600萬元。這不僅提供校方穩定的財務回饋,更形成一套具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治理模式。
- 從示範到教學:場域變教室,能源教育向下扎根
電機系團隊更結合課程模組,讓學生可透過能源數據進行模擬與調度分析,並規劃建置教學展示室,讓參訪民眾一覽校園能源運作,發揮「教學×實作×推廣」三合一效益,真正落實永續教育的實踐場域化。
★台灣第一個ESG與USR永續整合平台,加入ESG遠見共好圈★
科技守護海上人權——從制度翻轉打造智慧漁業治理
如果說校園電網展現了科技在能源治理上的應用深度,那麼在遙遠的公海上,一場更艱難的改革正在悄然進行。
由中正大學勞工系副教授劉黃麗娟領銜,結合本校社會學、AI科技、區塊鏈與職業健康等跨領域精銳,所推動「以科技完善海上人權保護與永續發展:建立以人為核心的遠洋漁業合宜勞動政策」計畫,是台灣首度以跨域方式系統性處理遠洋漁工勞動人權問題的研究行動,嘗試以智慧科技做為制度改革的輔助工具,為產業建立更具人本思維與可行性的政策想像。
從「看不見的勞動」出發,揭開海上人權盲區
台灣遠洋漁業雖然長年為我國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卻也因勞動環境惡劣、監管體制鬆散而飽受爭議。根據美國勞工部的報告,台灣遠洋漁業已多次被列入「強迫勞動產品清單」,嚴重影響產業出口與國家形象。
劉黃麗娟自2016年起即投入相關研究,曾多次親自前往高雄漁港、實地登船進行訪談,接觸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外籍漁工,深入了解其在招募、登船、作業與薪資發放過程中所面臨的層層壓力與不平等。這些漁工在船上工作數月,甚至一年以上與家人隔絕,在船艙狹小、高濕高鹽的惡劣環境中日夜輪班,勞動權益極難落實。
「遠洋漁船就像一座漂浮的孤島,社會看不到他們,他們的聲音也難以傳達。」劉黃麗娟指出,這正是「看不見的勞動」之所以危險的原因。

四大創新方案:制度設計 × AI × 區塊鏈 × 健康守護
面對高度資訊不對稱與跨國治理的挑戰,研究團隊提出四大前沿策略,嘗試從制度源頭出發,探索科技如何協助強化勞動保障與制度透明:
- 公平招募制度
過去漁工招募經常由私營仲介操作,不僅費用高昂、資訊不透明,也易產生剝削與壓榨。為此,團隊與印尼全國船員工會(SPPI)合作,建立一套結構化、透明且以人為本的招募流程。此流程包括四週完整訓練課程,涵蓋海上安全、急救、文化適應、勞動權益與心理健康等多元模組,協助漁工提前準備、降低工作風險,也促進與船東之間的信任基礎。
- 區塊鏈資料保障
為保障漁工個資與勞動紀錄的完整性,團隊設計區塊鏈平台,將合約、體檢報告、薪資紀錄等關鍵文件上鏈保存,具備不可竄改、可授權查閱、可跨國存取等特性。這讓漁工即使證件遺失,也能透過數位備份迅速補件,避免在異國陷入無助處境。此技術亦能解決「薪資被扣」等爭議,使雇主與勞工雙方皆受保障。而在實際操作層面,劉黃麗娟也表示,由於遠洋漁船多在公海作業,網路連線不穩,造成資料上傳與同步困難。同時,節點授權、跨國法規與資料隱私等議題,也使技術落地仍面臨挑戰。

- AI工時監測系統
針對遠洋漁業中最常見的工時爭議,團隊透過在漁船上安裝CCTV與感測設備,結合AI演算法,建立一套可推估每日平均工時的監測機制。雖因海上高濕與視線模糊限制,難以進行個人辨識,但已成功發展出「±30分鐘誤差」的估算模型,遠優於國際現行的遠端監測系統(如GFW的±90分鐘),並已被漁業署納入政策評估工具,逐步推動制度改革。
- 職業健康風險預警
面對甲板滑落、過度用力、長時間站立等職業風險,研究團隊原本希望透過CCTV影像辨識技術分析船員的動作模式,辨識出潛在的危險行為。但因目前影像辨識技術準確率尚未達到實務應用標準,期望未來透過低軌衛星等新技術應用,建立一套預警與教育機制,進一步強化漁工的職業安全保障。
這項研究計畫不僅在台灣本地政策中試行,也與印尼、菲律賓等漁工來源國協調推動跨國合作,力求制度改革從單點試驗走向區域影響。
用科技連結人與人,讓永續不只是標語
從校園電網到遠洋漁船,兩項看似毫無交集的計畫,卻共同體現國立中正大學在ESG價值實踐上的企圖:讓科技不僅用來提效能,更要用來創造人本價值與制度革新。
永續治理的本質,不只是環境保護,更在於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容納多元需求、面對高風險挑戰,且持續優化的社會系統。而科技,是其中的催化劑,更是轉化未來的關鍵語言。中正大學正走在這條路上,也邀請社會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