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塑膠原料的台塑,喊出2025要停產一次性民生塑料。台塑要「減塑」,乍聽宛如自廢武功。然而這也是台塑在全球競逐「碳中和、淨零排放」趨勢之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一張「海龜在海中徜徉,旁邊卻被塑膠垃圾環繞」的圖卡,台塑董事長林健男在今年股東會上,手持這張圖卡,親口宣布「2025年後台塑將停止生產一次性民生用品塑料」。
這簡單的一句話,堪稱台塑近年最明確、公開喊出「減塑目標」的歷史畫面。
台灣塑膠工業(台塑),這家國內最大的塑膠原料龍頭,計畫要停產部分民生塑料,乍聽在外人耳中宛如自廢武功。究竟,是誰有這能耐、「逼」得它得跨出這一步?
首度宣示減塑!2025年停產PVC/PP/PE一次性民生塑料
長久以來,台塑所生產的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塑料產品,廣泛應用於保鮮膜、塑膠袋、水杯、餐具等各種一次性民生用品。
但林健男當場強調,此舉對營運不會造成影響,因為相關應用已在進行產品轉型。舉例來說,過去用於保鮮膜、收縮膜的PVC原料,將轉型至窗框、壁板及地磚等耐久性用途產品。
至於過去用在免洗餐具、食品包裝袋的PP,轉型策略則是朝向醫療級針筒、咖啡機或奶瓶消毒器等耐熱小家電,預計在2025年後更可全面改以生物可分解PP複材供應。據了解,目前已獲實驗室初步驗證,正在積極開發導入量產。
而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這兩種常見的一次性民生用品原料,也都分別朝向耐久性產品開發。比如電子及化學容器、5G通訊材料,或是可分解薄膜料。
全台企業排碳第五高,刻板標籤難除,讓它有做減碳卻不敢說?
推動這一連串轉型的幕後動力,無疑與日益高漲的環保永續要求緊密相連。促使台塑不僅致力讓塑料能回收使用,也開發新技術、加速往生物分解塑料邁進。
其實,林健男宣布2025年起停止供應一次性民生用品塑料,還同步喊出另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目標:2025年要減少10%碳排量(以2018年為基準年),並朝「碳中和」的願景努力。
台塑內部員工常私下感歎,即便做了再多改善作為也不太敢對外說。因為身處於塑化業,「環境汙染」「排碳大戶」的惡名,一直是台塑難以撕出的刻板標籤。
按照環保署統計,台塑2019年經過驗證的溫室氣體年度排放量超過2000萬公噸,位居全台企業前十大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的第五位。
不過,持平而論,台塑面對污染防治與節能減碳,絕非毫無作為。近年各項改善作為的累積金額就超過254億元。在綠色採購,光2020年便破1.2億元。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2020年亦持續進步。依國際環境評鑑指標碳揭露專案(CDP)公布2020年評鑑結果,在氣候變遷評等獲得代表為領導級(Leadership)的「A」級,表現位居國際同業前段班,是難得可貴的成績。
投入AI轉型,高雄仁武廠醫材中心明年6月完工
這些具體績效,儼然都是林健男敢推動轉型的基礎。各項節能減碳、推動低碳能源轉型、擴大產品碳足跡盤查、以及輔導客戶產製低碳產品,均逐步展開。
像是近年台塑的高雄仁武廠,先後投入工業4.0、人工智慧(AI)研發中心、染料敏化電池試量產線等轉型。
最近又透露要投資約4億元,在仁武廠設立醫療材料生產中心,開發抗菌與醫療級複合材料。像是以廢棄蚵殼為原料,生產「抗菌殼粉」結合PVC、PP、PE,製成天然抗菌複材。這座醫材中心,可望於2022年6月完工,為民生用品提升附加價值。
此外,與轉投資公司普瑞博合作,利用雙離子高分子抗沾黏的技術,共同開發醫療級複合膠粒,準備進一步擴大應用於民生和工業用品領域。
攤開台塑最新公布的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在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大面向,分別提出短中長期目標。
以環境面來說,台塑自訂的一至三年目標,要推動各廠「循環經濟」減量、再利用、資源化。像是麥寮廠廢棄物3年內減量3%,加強再利用及資源化;推動汽電共生廠白煙視覺污染消除計畫,截至2020年底,汽電共生廠六座煙囪之中,已有四座完成改善,剩下兩座目標在2021年底前完成。
投資可分解塑膠,布局碳捕獲讓廢棄變綠能
投入差異化、高值化及綠色材料等新產品與技術開發,去年開發成功的抗菌行李箱專用PP便是一例。2020年的差異化產品營收占比已達到23%。
著眼於全球限塑政策及環保需求,2019年投資國內生物可分解塑膠加工業者、銘安科技。後續新擴建的中科虎尾廠2020年第四季已投產,生物可分解複合膠粒年產能由4000噸提升至2萬噸。
過去鮮為人知的,台塑其實也布局「二氧化碳捕獲再利用」技術。2019年便通過經濟部企業創新研發計畫核准「煙道氣二氧化碳捕獲再利用」,試圖讓廢氣轉為綠色能源。該試驗工廠已在建置中,預計今年下半年試運轉。
面對減碳、減塑壓力的解方,台塑顯然已往利基性、高值化的產品做轉型。但「產品轉型」,都還只是其中一步,眼前仍有許多其他挑戰,像是台塑集團的能源轉型就被視為不足。
此外,還有備受產業關注的歐盟碳關稅議題。林健男認為,台塑2020年直接外銷歐盟數量比重低於1%,就算得要繳碳關稅,目前對台塑直接影響不大。
但,這或許忽略了潛在的蝴蝶效應。因為其他國家也可能紛紛祭出各自的「碳關稅」,形成新一道貿易關卡。尤其,若放眼國際石化大廠,殼牌、英國石油、德國巴斯夫等,均承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對比台塑提出的減碳目標,仍有顯著落差。
不論如何,這家塑料龍頭公開喊「減塑」,已是關鍵的一小步。至於距離國際減碳目標的一大步,台塑勢必還得以百米衝刺盡力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