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熱潮持續蔓延,隨著極端氣候、能源危機、自然生物多樣性流失等諸多極待解決的全球性危機,企業面對各項永續議題挑戰已到直球對決的階段。大型品牌、企業組織功能齊全或能調度資源,逐一建立應對系統,具前瞻遠見者更能趁勢發展創新商機。
然而,位處產業價值鏈末端的眾多中小企業就較難從容應對。原本中小企業組織人力精簡,會計、人事、總務、行政通常是一人包辧,創業老闆們多半投入在產品研發、市場開拓和銷售服務。永續議題討論度剛升温時,中小企業持觀望態度,但當收到來自品牌客戶的要求,意識到國際市場遊戲規則發生變化時,也感受到似乎再難置身事外了。
近期最常聽到的是中小企業很重視也有意投入,但到底該如何開始?
組織精簡沒有多餘人力做永續工作、金流不夠充裕難以立即變更營運系統或優化設備、永續專業不足無法辨識分析自身的重大議題。缺人缺錢缺專業的情況下,使得中小企業的永續之路起步艱難。
拆解問題、找出最佳起跑點
首先盤點眼前待解決的問題,例如來自客戶端對碳排數據的要求、CDP氣候問卷填覆、設定減碳目標及執行計劃、永續報告書或簽署企業社會責任聲明書。此時若無法以一己之力完成,可先透過外部協助,如永續推動NPO(非營利組織)或專業顧問以專案方式進行,而參與員工在專案執行之餘,也培養相關專業知識。
此外,先求有再求好也有助於順利啟動。例如金管會發布2023年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要求實收資本額不到20億的上市櫃公司編製永續報告書,大幅擴及應編製報告書的對象。雖然許多中小企業資本規模尚不到要求標準,但主動建立企業的永續或ESG白皮書,以定期電子報形式發布,逐一建立利害關係人的標準溝通模式,也有助於資訊透明與揭露的表現,並可累積企業的永續資料庫。
永續體質與企業文化養成
除了回應來自市場客戶及主管機關的要求,更可透過平時的營運管理與員工活動規劃,培養企業的永續體質與文化。
● 教育訓練:將永續基礎課程列入新人教育訓練或升等必修學分,進階的專業課程則可視為加分項目,使永續課程成為員工教育訓練的必要項目。
● 會議報告:營運會議或主管例會中,將永續推動工作列為正式議程,定期分享工作進度與相關資訊給主管們,或尋求協助與取得共識。即使只有10分鐘也能促使永續成為營運的「正事」。
● 節能減廢:統計每期用電用水資訊,分析前後期或前年度同期的數據差異,找出可能的節約或效率提升方法。另一好處是定期分析統計的數據,可作為減碳行動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外,建立廢棄物妥善處理或減量作法,都有助於企業朝向低碳發展。
● 績效連結:將永續參與納入績效指標之一,設計成對基層員工為鼓勵性質,對高階主管則是目標要求。如此更能帶動公司整體將永續工作視為正規項目,主動積極參與。
● 社區友善:依公司的核心優勢,以及所在地區之需求,找出適合長期投入的標的,例如環境綠美化、幼童發展、高齡照護、餐食安全⋯⋯等,鼓勵員工參與甚至設定獎勵機制,累積良善的企業文化與價值。
透過這些項目可逐步發展出永續工作架構,進而使養成企業永續體質與文化成為獨特亮點。同時整理編寫為永續工作記錄,成為定期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素材。
善用外部專業、串連資源效益
外部專業也是企業永續工作的一大助力,舉例來說,長期研究永續議題的非營利組織或產業公協會。非營利組織大多是為了解決問題提供服務而設立,而永續議題既廣且深,中小企業難有研究人力投入,此時可透過參與非營利組織獲得相對應的支援,包括永續發展相關諮詢、專業教育訓練、節能減碳、特定輔導專案等。
成立逾10年的台灣節能巡邏隊,即提供免費節能診斷服務,企業申請節能源診斷取得詳實的節能建議報告,便可展開節能減碳工作。若能鼓勵符合資格的員工成為志工隊員,則更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進而形成良善循環的回饋機制。永續工作確實有許多科學專業與技術部份,然而並非都是高不可及。經營者的決心、投入力道與持之有恆,更是左右成功的關鍵要素。千里足下高樓平地,既然永續發展己是全球勢不可逆的共同目標,現在動手開始就對了!
(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