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玉米蛋餅加紅茶半杯對吧!」
這是每周固定報到早餐店年輕老闆娘的貼心,她已經記得我的習慣了。台灣許多早餐店飲料給得大方,20元一大杯,常常喝不完又不想浪費倒掉,因此點餐時特別請店家給半杯就好。
現代人追求健康,養生專家也提倡七分飽的飲食分寸,但餐飲店家為了維持較好單價,自然得給足量才能讓客人有划算的感覺,而不想吃太飽也不想剩食的我,只能常常主動要求「減量」。
減量不減價看似吃虧了,然而以適當的分量享受食物,剛好停在意猶未盡處最是滋味美好。而且減量不剩食,沒有廢棄、丟掉食物,不需處理垃圾就能減少碳排放,眼前用完餐的餐盤器清爽悅目,也是一種餐食美學,更是對料理人的肯定與尊重。
形象優質的連鎖咖啡店、街邊五花八門的手搖飲店早已標榜客製化飲品,選擇甜度、冰量、配料、植物奶或動物奶都任憑吩咐。但在分量上似乎都很固定,大多從375cc.中杯往上加,而有些品項還只有大杯選項。
然而也有餐廳提供不同份量的餐點選項,特別是日系餐廳,例如Sukiya牛丼飯的份量,從迷你碗到特大碗都有,王將餃子、一番咖哩都有減量的選項。相信這些連鎖餐飲店在餐點訂價及份量設計上,都有其經營思考和商業策略,同時也站在顧客的立場設想,因而提供小分量或減量的選項。這些貼心的舉措不單單照顧到顧客需求、減少廚餘處理成本,更在不知不覺中實踐了永續。
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 17項目前二項即為終結貧窮、消除飢餓。而如眾所知在已開發和發展中國家每天有巨量的食物浪費,落後貧窮國家每年也有許多孩童難以温飽缺乏營養,嚴重影響身理心理健康發展,不同區域族群之間的飲食落差就和貧富不均一樣已是明顯的社會危機。
延伸閱讀:SDGs一次看懂: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內涵是什麼?如何實踐?
跳脫道德勸說,永續生活從日常做起
2018年,聯合國「永續消費與生產十年計劃」與永續顧問Futerra公司,共同發布的「美好生活目標GoodLifeGoals」,其中第二項「追求更好的飲食」鼓勵個人了解農產履歷、多食蔬果、購買當地當季負責任生產的食物、幫助孩童、長者與孕婦健康飲食及消除飢餓。
雖未明確提到不浪費食物,但適量取用食物不造成浪費,同時分配食物到缺乏地區也有助於消除飢餓;再者減少廚餘殘食的垃圾掩埋或焚燒,更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而除了外食用餐的剩食問題,台灣人常習慣買太多、冰太久、囤過頭都是造成食物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原因。
永續生活若只停留在道德勸說或良知覺醒層次很難真正改變,但透過消費者選擇和社會公眾意識驅動商業模式調整,改變就能逐漸形成。生活美學不單單止於視覺所及,餐食行為本身也是種美學的實踐。
日本和食講究精巧,懷石料理中以小巧器皿盛裝,食物多元而量極少;中華料理強調食材用料無太過與不及,都是「剛好」二字。在日常三餐實踐「剛好」美學照顧到自身健康更友愛環境,很期待在餐飲份量設計與點餐組合看到更多著眼於剛好美學的永續創意!
(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