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ESG投資

「碳權概念股」利多出盡?華紙、農林股價急殺為哪樁?

台灣成立碳權交易所,擁有大規模林場的造紙類股紛紛受惠。張智傑攝

| 攝影 張智傑

台灣碳權交易所今(7)日掛牌成立,但號稱「碳權概念股」的華紙、農林等個股卻急殺,對比之前的翻漲利多,難道已利多出盡?這些擁有大規模林場的造紙類股還有攀漲空間?投資人該上車或下車?

今(7)日,台灣碳權交易所在高雄軟體園區成立,是象徵台灣邁向淨零的一大里程碑。然而,被稱為「碳權概念股」的造紙業卻一片急殺,之前漲過一大波的華紙(1905)、農林(2913)在碳權交易所掛牌當日的跌幅,更高達9~10%。

「碳權概念股該下車了?」投資人質疑,被歸類為「碳權概念股」的華紙、農林、正隆(1904)與榮成(1909)等造紙類股,之前的股價是有基之彈,還是虛有其表的空包彈?

投資碳權概念股之前,投資人要先搞懂碳權概念。

究竟什麼是碳權?就國際定義可分為兩類,一種是政府核配的免費排放權;另一種則是企業自願減碳,例如造林、種植綠電等等。

為了跟上國際腳步,「台灣碳權交易所」於8月7日成立,主責市場上的碳權交易、碳權買賣與碳諮詢,再度炒熱碳權議題。只是,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日前表示,碳費收取標準得等到2024上半年才會公布。

也就是說,台灣的碳交易制度還沒有明確規定。那麼,上述概念股之前是漲真的嗎?造紙類股為何可被歸類為碳權概念?

林場變碳匯,華紙、農林真能取得碳權?

這是因為許多紙廠都有龐大的林場,被期待有把「碳匯」轉為碳權交易的潛力。

所謂碳匯,就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而森林就屬於前者,屬於綠碳。可藉由森林吸收處理二氧化碳來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效果,當然,減碳成效就可拿來當作碳權交易額度。

先前股價漲幅最大的華紙,在台灣、中國擁有3萬多公頃林地,相當於1158座大安森林公園,公司自行計算固碳量約290萬噸。

這樣看來,華紙擁有卓越的減碳成效,從森林的保護、復育中可取得碳匯,藉此轉換為碳權,似乎是碳權概念股起飛的領頭羊。

不過,專家指出,碳匯必須經過可抵換機制的查驗手續,才能變成碳權,沒那麼容易。

華紙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也分析,公司在台灣的林地確實可成為減碳和碳交易的優勢,但多為高經濟樹木,換成碳權的價值其實比較低,公司栽植樹木已10多年,碳權本來就不是首選。

要取得碳權,華紙主力會放在中國的鼎豐廠,坐擁近3萬公頃的林地,但中國也尚未重新啟動核發「自願減排量(CCER)」的碳權證明,所以公司還沒有相關認證。

另外,擁有全台最大林場的農林,旗下位於屏東的老埤農場撥出數百公頃出租,建置太陽能光電場,預期每年可挹注租金收益1.5至1.6億元,未來還可賣綠電,藉此加速營運轉盈。

華紙股價從2023開年的16.5元,近期最高價來到33.9元;農林年初股價為21.45元,今年最高也已飆到33元。但看向基本面,華紙今年第一季虧損0.16元,農林也虧損0.08元,甚至已經連虧5年。

圖/森林碳匯是最便宜的除碳技術,而台灣多達60%的土地是森林。Flickr by Afshin Taylor Darian

劉仲恩:造紙業不是碳權交易的關鍵

雖然業績不盡理想,未來總是充滿想像。造紙類股在股市中重新翻紅,但兩家公司的營運狀況是否真能因為碳權受惠,有待觀察。

長年研究碳交易的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直言,造紙業不會成為碳權交易的關鍵,因為「不是有林地就有碳權」,且造林的減碳成本也不低,執行起來不見得符合成本效益。

至於企業真的需要忙著開發或是購買碳權嗎?劉仲恩提醒,把關「碳權品質」更是當務之急,尤其被視為碳權失敗案例的「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過去開發出許多完全無外加性的「垃圾碳權」,還在市場流通,台灣若要採用國際碳權,得慎防低品質碳權流入。

正隆、榮成已手握「真」碳權

事實上,台灣確實已有取得碳權的造紙廠。

正隆目前手握碳權7.9萬公噸,更累積1萬多張再生能源憑證,因為他們早在2008年,就向國際獨立碳權認證機構VCS(Voluntary Carbon Standard)取得碳權資格,是國內首例。

正隆是以大園廠「廢水處理沼氣回收減碳專案」做為碳權申請的主體,透過增設厭氧處理設施以及沼氣純化系統,減少能源耗用和廢棄物產生。

榮成則是在中國改造生產設備,藉以減碳並累積製程的碳匯,帳上結餘未出售的碳權約28萬噸,公司看好中國後疫情時代解封拚經濟,碳權價值還有上漲空間。

造紙業者的林場資產要轉換為碳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加上台灣碳交易制度尚未完備,實質價值仍是未知數。誠如眾多分析師與法人所說,投資碳權概念股必須「小心謹慎」。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