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您正使用的 IE 舊版瀏覽器於2022年6月正式終止服務,本站所提供的線上服務需要較新版本的瀏覽器才能使用,建議您更換至 MS Edge、Google Chrome 或其他新版瀏覽器,謝謝。
 
 
全球趨勢

過漁讓「藍碳」消失!世界前十大有害漁業補貼國家,台灣也上榜

全球漁業過度捕撈造成近90%魚種面臨生存危機,海洋「藍碳」也因大型魚類的屍骸消失而減少。Unsplash by Fredrik Öhlander

|

全球漁業過度捕撈造成近90%魚種面臨生存危機,影響所及除了生態系統與人們的餐桌,海洋「藍碳」也因大型魚類的屍骸消失而減少。近來,有研究發現過漁與藍碳消失之間的關聯性。在公海上,台灣船隊的捕撈量相當於藍碳消耗第三大國,背後支撐的則是世界第七高的有害漁業補貼花費。

大型魚類屍骸如何成為固碳要角?

海洋作為自然碳匯(carbon sink)的重要儲藏庫,每年約吸納25億噸的碳,佔人類排碳量22%。沿海植被的碳封存潛力相當驚人,紅樹林、鹽沼與海草床三者共可儲存超過55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超過海洋總儲碳量的50%。大型魚類如鯨魚,一生中捕捉的碳也不能小覷,甚至遠遠超過許多陸生植物。

圖/海洋作為自然碳匯的重要儲藏庫,每年約吸納25億噸的碳,佔人類排碳量22%。Unsplash by Samule Sun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9年報吿指出,每條大型鯨魚平均能儲存33噸二氧化碳,相較之下一棵樹每年只吸收48磅(約22公斤)左右。當鯨魚綿長的壽命走到終點,死後沉入海底,其屍骸保存的碳能夠在深海維持數百年,不會逸散到大氣中。

鯨魚屍骸分解過程中滋養的浮游植物也是固碳好手。全球浮游植物每年供應世上50%的氧氣,同時也捕捉37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四座亞馬遜雨林的固碳量。由於鯨魚的排遺含有鐵、氮等各種浮游植物需要的物質,牠們在海洋中無論水平或垂直移動,都能大幅促進浮游植物生長。

可惜的是,20世紀全球鯨魚總量相比工業捕鯨前(約400~500萬頭)已減少至低於25%(約130多萬頭),體型最大的藍鯨數量更低於3%。

過度捕撈如何令「藍碳」減量?

鯨魚與其他大型魚類的銳減,不僅是過度捕撈的後果,也代表人類每年從海裡撈出許多「藍碳」,無疑是暖化的隱形兇手。

圖/鯨魚與其他大型魚類的銳減,不僅是過度捕撈的後果,也代表人類每年從海裡撈出許多「藍碳」。Unsplash by Snappy Shutters 

2020年一份重要研究顯示,每年有大量可保存藍碳的大型魚類經漁業活動撈盡,而整個漁產業從捕撈、處理到消費漁獲的同時,又排放更多二氧化碳。該研究「讓大型魚類回歸大海:漁業如何阻礙藍碳儲存」(Let more big fish sink: Fisheries prevent blue carbon sequestration—half in unprofitable areas)統計了長度30公分以上的旗魚、鮪魚、鯊魚、鯖魚等大型魚種,發現牠們每年儲存的碳能達到7億噸,貢獻量非常驚人。

研究指出,在1950~2014年間,全球漁船捕撈的大型魚種,換算成牠們一生可儲存的藍碳量,約等於3750萬噸,其中約2180萬噸是可以沉至深海的碳。此外,因為漁船動力來自化石燃料,每撈起1公噸漁獲約產生1.9噸二氧化碳,估計自1950~2014年,漁船本身排放的碳達1.65億噸。加總起來,這段期間漁業的排碳量高達2億噸。光是2014年一年的碳排量就達2040萬噸,相當於450萬輛汽車一年排放量。

若從公海海域分析,太平洋撈出的藍碳佔全球總量71.1%,其中49.1%來自南北緯10度以內的赤道海域。若以各國漁船來看,藍碳消耗最大的前三名分別為日本(22.2%)、印尼(6%)與台灣(5.1%),再加上菲律賓、西班牙、美國、厄瓜多、中國、南韓與泰國,從1950年起,這10國撈上岸的藍碳共佔全球總量的62%。

延伸閱讀:海草床「藍碳」助減碳,竟每年消失1.5%

過度捕撈元兇找到了,不當漁業補貼台灣排世界第七

如果上述漁獲能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那麼或許還有點道理。

但研究也發現,將近半數的公海漁業活動,竟然沒有補貼就無法獲利。研究指出,遠洋漁業在公海提取的藍碳,如果不計入政府對漁港建設、漁船新建及燃油花費的補貼,有43.5%的漁業行為都將不具經濟效益。這些沒有補貼就無利可圖的公海漁場,又以北緯10度至南緯20度之間海域的藍碳消耗最為嚴重,包括日本沿岸、太平洋中部、大西洋南部和印度洋北部等區域。如果納入政府補貼,「漁業無利可圖」海域占比將降至23.1%。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22年就曾警告,「每年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214億2600萬元)的漁業補貼直接造成了過度捕撈問題。」

根據美國非營利海洋保育團體Oceana於2021年的報告,2018年全球前十大「有害漁業補貼國」每年支出了154億美元(約4769億元新台幣),其中有超過53億美元用於補貼本國船隊開往他國海域捕撈。前三名分別是中國、日本、韓國。驚人的是,台灣在榜上排名第七,每年約花費7億元新台幣在有害漁業補貼。

今年5月8日,UNCTAD也在第三屆聯合國貿易論壇公開呼籲全球應儘速通過「藍色協議」(Blue Deal)以保護珍貴海洋資源。希望禁止非法、未報告和無管制的捕撈活動,更要求終止各國針對公海漁業活動的補貼。然而,「藍色協議」須在世貿組織164個成員國中,經2/3的國家核准,才能生效。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文:曹可芝(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內容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企劃

★現在就訂閱《ESG遠見》電子報,掌握更多永續轉型秘笈★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