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經濟成長,製造業用電增加。環境部25日公布最新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台灣2021年淨排放量較前一年成長4.56%。學者分析,我國碳排受製造業景氣強烈牽引,要達到2025年減排10%的法定目標,恐怕近2~3年每年都要減排3%,並呼籲新上任的環境部長薛富盛,比照德國召開氣候專家委員會,重新檢討各部門減碳措施。
疫後台商回流投資 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增逾4%
環境部25日公布最新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我國2021年淨排放量為275.2百萬噸(單位:二氧化碳當量),相較於2020年(263.17百萬噸)增加4.56%。各部門依舊是能源排放最高,占九成。能源、工業製程與產品使用,以及廢棄物三部門的排碳分別成長3.7%、11.9%及2.91%,農業部門則減少3.4%。
經濟部25日透過新聞稿說明,2021年疫後台商回流投資,經濟成長率達到11年來最高的6.53%,連帶使電力消費增加4.4%。總共增加約120億度用電當中,光是製造部門就占了107億度。
氣候署則預期排放下修很快到來。氣候署發布新聞稿指出,我國2022年燃料排碳數據已明顯下降,每單位GDP排放量(碳排放密集度)也逐年降低,「顯示我國近年來推動低碳轉型已有成效」。氣候署估計,我國2022年淨排放量將減3.3%,回到2020年排放水準。
台灣從2015年起每年發布「國家溫氣體排放清冊報告」,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方法計算並公布。歷年資料顯示,我國溫室氣體淨排放量在2007年達到峰值(279.6百萬噸),此後每年排放都在262~277百萬噸之間起伏。
學者籲環境部檢討產業減排 召開氣候委員會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分析指出,2021年碳排增長來源,高達88%是出自工業耗能及製程排放;政府預測2022年碳排下降,也是因為重工業景氣衰退、電子業成長趨緩的推演結果,「我們碳排量的高低,一直受到工業生產的景氣循環牽引。」
趙家緯也批評,氣候署強調的碳排放密集度早已過時,「淨零時代,還是總排放量決定了地球增溫程度」。而氣候署估計2022年約較基準年(2005年)只減排2%,這表示要滿足「2025年較基準年減排10%」的我國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接下來的2~3年都至少要減排3%才夠。
德國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日前要求部會加碼政策,才有望達成2030年減量目標。趙家緯也向首任環境部部長薛富盛喊話,應比照德國召開「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以科學實證為基礎,重新檢視我國六大部門減量作法,「夠不夠真的衝到2025年(減排)水準」。
趙家緯表示,去年民眾汰換老舊家電踴躍,運具電動化增幅也高,但碳排貢獻極高的製造部門,無論是產業節能、使用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或淘汰燃煤鍋爐,都未見政府導入積極政策。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文:陳昭宏 編譯(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標題: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增逾4% 學者籲環境部檢討產業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