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領域打造人才國家隊,人文領域也毫不遜色,北政大、南中山兩所國立頂大領軍,集結產官學研力量,致力提升台灣金融人才視野和思惟,接軌當前國際金融趨勢。
去年5月「產學創新條例」通過後,由台成清交所領軍的四大半導體學院,被視為由國家一手催動、集結頂大與企業資源所做的科技產業人才布局。如果這是理工領域的人才國家隊,那人文領域呢?
今年2月,同樣國家級的「國際金融管理學院」正式成立!由金融總會與金融研訓院共同推動,「北政大、南中山」兩所國立頂大領軍,未來將成為台灣在金融領域國際級人才的培育重鎮。
轉型台灣金融人才規格
也許有人想問,這和過去的商管學院或財經系所有什麼不同?目前,許多商管學院也開設了國際金融學程,或更高階的國際金融研究中心、EMBA國際金融組,為何還需要國家級的「國際金融學院」?
答案是,台灣雖有眾多金融機構與集團,但對比香港、新加坡等亞太金融中心,台灣金融業對於金融商品的開發、設計,往往停留在「本地」階段,或許銷售國外商品成績斐然,但鮮少能自行設計出具國際規格的金融商品,輸出國外。
這一次國家級的南北兩大國際金融學院,目標就是集結產官學研的力量,由企業高階主管帶著問題來、由學校聘請國際級名師前來解惑,希望提升台灣的金融人才視野和思惟,接軌當前國際金融趨勢。
不論是頂級的國際資產管理、ESG議題下大熱的永續金融、各類政策與資安議題的法遵監理,或是預期將改變未來金融運作模式的金融科技,在政府投入資源後,台灣的金融業可望從過往的「很會賣商品」,走向「自創新商模」,成為金融商品與人才的輸出國。
細看兩校作法,政大的國際金融學院將與八大行庫、財金公司、證交所等27家機構合作,採產學雙導師制度,結合校內法律、社科、商學、資訊學院及國內外產學界師資,鎖定「國際資產管理」「金融創新與商品」「金融法遵與監理」「ESG責任投資與普惠金融」四大主題。
中山大學的國際金融研究學院則預計與全台22家金融機構合作,鎖定「國際資產管理」「永續金融」「數位金融」三大領域,先期將設立「國際資產管理研究所」,至於永續金融與數位金融則先以微學程模組規劃,未來會進一步提升為學位學程。
很多人也許疑惑,台灣的金融產業明明很強盛,例如全國資產前三大企業集團霖園、和信與新光,都是金融集團,這些企業也非常積極投資與培訓人才,為何台灣金融人才還會有上不去的問題?
負責規劃中山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學院的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表示,台灣金融人才的培訓過往有三大瓶頸,這也是國際金融研究學院要突破的目標。
瓶頸1〉業師培訓能量不足
現有大專院校對於金融人才的培育,多半是針對「新進者」,然而,國際金融情勢變化快速,各類產品、法規推陳出新,許多企業資深主管希望提升專業、追上業界新知,往往缺乏再進修的專業管道;就算企業提供培訓,不是時間太短,就是特定機構對於新推出商品的解說,不符合高階主管的需求。
國際金融學院則是由頂大以碩士班、學位學程或微學程的規格開設,由專業學者擔綱業師,招收各大金融機構高階主管,不論是課程時間長度、內容深度、同儕廣度,都不是過往企業內部或公協會所開設的短期班能比擬。
瓶頸2〉待遇難聘國際大師
國際頂尖金融學者的薪資非常高,大約是台灣的五到六倍,以目前國內法定的教授薪資,根本聘請不起;就算企業願意投入預算邀請國際名師,通常只能做論壇講者或短天數課程。更何況,國際頂尖名師的邀約非常多,是否願意只應單一企業的邀請就前來,也是未定數。
國際金融學院由數十家國內行庫共同出資,法規上也鬆綁薪資上限,讓學校可以用國際級的薪資,以頂尖學術單位的身分,邀請國際大師來台授課,加上各家金融機構的人脈互助,可望邀請到華爾街頂尖專家,突破過往師資「可望不可得」的遺憾。
瓶頸3〉跨機構連結視野受限
台灣金融業的規模多局限於本地,和香港、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接觸到的客戶、議題,仍有很大落差。尤其國際資產管理、金融法遵監理、永續普惠金融、數位金融科技等熱門議題,落實到不同金融機構中,每家所面對的實際問題都不太一樣。當客戶和問題不是國際級,能看見的視野也有限。例如,香港、新加坡的金融機構,都會頻繁處理到海外IPO、跨國併購談判、超級富豪資產的超大型案件,台灣卻沒有這樣的機會。這也讓台灣高階金融主管雖掌握到大趨勢,卻不知道詳細作法,視野也就局限了思惟。
國際金融研究學院的課程規劃可讓高階主管齊聚一堂,各自帶著面對的問題,分享議題與資源,同步成長。研究專題與畢業論文也可以實務取代,讓學員可藉助國內外名師和同學的集體智慧,擘劃新產品與問題解法。
讓論文成為本土新商模起點
「這些疊加起來,才能帶起台灣金融人才商業模式的開拓,也是台灣金融人才過去缺乏、甚至完全沒有的教學模式,」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主任王昭文補充,企業界的高階主管帶著自己當前的問題進入學院,由多位國外業師和國內老師共同組成工作團隊,進行腦力激盪,極可能學界還沒看到的問題,就在課堂上被呈現;業界還沒有解法的問題,也有機會由老師引導思考,激發出新的火花。
而這些問題的解法,也能成為學生的研究論文主題。王昭文笑說,當學生兩年後畢業時,不只拿到文憑、拓展人脈,還帶著一個已經確認的新商模,用最新的觀念,回到職場去做商品創新,一舉數得。
「而且,這商品是台灣設計出來的!」蔡秀芬說,如此一來,台灣的金融產業就不會再是國外金融機構的跟隨者,也有機會吸引外國企業來投資台灣的金融商品。
當台灣有會銷售的人、懂管理的人、能創新的人、能連結國際的人,不僅能把金融商品賣到國外,也能帶進國外資金,持續做大後,未來可望形成台灣的「國際級金融生態圈」。